浅谈地方县志精品诗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县志是最具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正如贵州大学研究生任苗苗在其毕业论文《贵州乡土教材研究》中所言:“乡土志是为‘迪童蒙之知识’(《学务大臣奏据编书局监督编成乡土志例目拟通伤编辑片》)而撰写的小学教育课本。相较于记录功能,乡土志更突出的是其教育功能。”因此,县志中的诗文是地方文化资源运用于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县志;诗文;语文教学;运用
县志是最具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其内容早在民国时期,就被作为教材运用于课堂教学。民国二十年前后,各县都自编《乡土讲义》,两当县就有民国三十二年张存恭、张存俭主编的《两当县乡土讲义》,正如贵州大学研究生任苗苗在其毕业论文《贵州乡土教材研究》中所言:“乡土志是为‘迪童蒙之知识’(《学务大臣奏据编书局监督编成乡土志例目拟通伤编辑片》)而撰写的小学教育课本”。
一、县志中诗文的选择依据
两当县有康熙、乾隆、道光及2005版共四版县志。道光《两当县志》中收录诗文较多,卷十一收录“记”19篇,“序”10篇;卷十二收录诗126首。县志中诗文运用于高中语文教学,既能激起学生对家乡历史文化的兴趣,又能让学生在家乡文化的熏陶中提高语文素养。但是,上百篇诗文作品,运用于语文教学必须有所选择。其选择标准是:一要有代表性,能代表两当历史文化的精华;二要有文学价值,可以将其作为文言范文、古代诗歌范例给学生讲授;三要有正能量。比如,道光《两当县志》卷十一19篇“记”中的第一篇——宋两当县令夏世昌的《灵应泉记》,就是一篇文辞优美的碑记,《灵应泉记》既有游记的色彩,又有丰富的地方历史文化内涵,作为高中语文地方课程进行文言文教学,是不二之选。“它折射出道教在两当县的兴盛与发展、两当县银冶监的设置与废除、两当县历史上的灾异情况等信息,为我们研究两当宗教与寺庙文化提供了有力的证据。”道光《两当县志》卷十二收录有唐朝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两当县吴十侍御江上宅》,是杜甫去两当县西坡三渡水看望同僚好友吴郁时所作,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检讨了自己当年未能尽力为吴郁辩解冤屈的过失与遗憾之情。作为诗歌教学,其地方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符合课程选择标准。
二、县志中诗文的教学设想
两当一中语文校本课程编写组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编写成了两当一中校本课程《广香风韵》,其中诗词文赋多半选自《两当县志》。我们全体编写组成员,积极在课堂上验证《广香风韵》中的内容,通过教学实践来进一步完善校本课程,使之具有可操作性。笔者在两当一中校本课程《广香风韵》中选取了五篇两当县古诗文进行教学验证,分别是杜甫的《两当县吴十侍御江宅上》,陆游的《雪夜感旧》,宋县令王俞的《登真洞》,清县令秦武域的“两当八景”组诗,以及清无名氏的《祭父母文》。下面谈谈笔者对《两当县吴十侍御江宅上》的教学设想。
两当县地方课程运用于高中语文教学,明显优势就是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因为很多时候学生对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更感兴趣,对语文课本中所选篇目反而兴趣一般。《两当县吴十侍御江上宅》是杜甫在两当县西坡三渡水寻访同僚好友吴郁时所作,符合身边人和事的特点,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笔者做了详细教学设想,首先,明确此诗写作地点是两当县西坡三渡水,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然后介绍其生平经历,“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中,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辞去华州(今陕西华县)司功参军之职,携眷西行,一路自陕西赴秦州、到同谷、过两当,终而入蜀……杜甫经过河池(徽县境内),翻越青泥岭,来到合河口,溯江而上,专程绕道寻访在行都凤翔时和自己共过事,后被贬谪长沙的两当人侍御史吴郁。但当时吴郁在长沙,诗人对着吴十侍御江上旧宅,内心无限感慨,做《两当县吴十侍御江上宅》一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检讨了自己当年未能尽力为吴郁辩解冤屈的过失与遗憾之情。”然后就本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结合杜甫当时的生活历程、思想状况进行比照分析,最终达到古代诗歌教学的目标。
三、县志中诗文的教学实施
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笔者将教学设想运用于教学实践。例如,在另一篇地方文化题材——陆游的《雪夜感旧》教学中,先介绍陆游的生平,接着提出陆游与两当县的关系,“此诗描写了诗人当年由汉中去大散关途中的所见所感,回忆自己从军南郑的光荣历史。”具体教学时,引导学生分析诗歌,老师领读诗歌,解决字音问题,然后学生齐读诗歌,尽量当堂背诵。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内容,结合诗歌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最后讨论小组的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就讨论结果做总结。《雪夜感旧》所写时间跨度较大,前半部分感情基调为“意气风发图恢复”,后半部分感情基调是“心怀壮志身赋闲”。教师对“诗人已年逾古稀,但壮心仍在,而今荒村雪夜,寒灯独坐,看着这委于尘埃的绿沉、金锁,回首往事”的情形做一回顾,带领学生跟随陆游半世沉浮感悟其感情起伏。
总之,地方史志中的诗文用于高中语文教学是一个探索、總结、改正、提高的过程,要求相关教师熟读史志中的艺文部分,对本地历史文化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同时建设性地将地方史志中的诗文以高中语文课程的形式进行转换,笔者将继续探索,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任苗苗.贵州乡土教材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2017:12.
[2]德俊.两当县志(清道光二十年抄本)[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154.
[3]张辉.两当碑文研究之《灵应泉记》[J].档案,2018(2):57.
[4]张辉.(两当文史)吴郁、杜甫、陆游在两当活动略考[M].兰州:兰州大众彩印包装有限公司,2018:248-249,254.
注:本文系陇南市2018年度教育科学研究课题“新高考下两当地方资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LN[2018]92)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 张佳琪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960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