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议有效对话与打造高效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我们每位教师的至高追求,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课堂为阵地,肩负指导学生理解语言的任务。简要介绍如何做好小学生的阅读教学,通过有效对话,打造高效课堂。
  【关键词】有效对话 高效课堂 阅读教学
  一、阅读教学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语文教科书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教学资源,语文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学习。因此,我们应注重用好教科书,注重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挖掘文本的内蕴,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认真地读,充分地读,用心地读,实现与文本地对话。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支持和引导学生发展阅读能力的物质和人文环境。简而言之,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构建和谐课堂应该摆在首位。
  1.预习——与文本初次对话,获取感性体验
  预习是学生初步接触文本,形成初步体验的重要阶段,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就逐步培养孩子的预习习惯。
  孩子们刚接触这个新鲜词汇,不会预习,我就把预习拿入课堂,集中上好预习指导课,教给学生预习方法:
  (1)边读边划,划出生字所在的词语及优美的句子;
  (2)要借助拼音或字典,解决生字读音。
  (3)读熟课文,要求达到正确朗读课文,不错字不添字不漏字。(朱熹曾讲过“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
  (4)做批注。做批注写笔记就是一种很好的预习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做笔记、评注、做记号等方法,集中注意力,养成边读边思边记的习惯。边读边用笔记在课本中用符号做圈点批注,把自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记下来。如用横线“―”标出生字、生词、重点句子;用着重号“......”注明关键词用语;用波浪线划出重典语句或中心句;用☆标示重点语段;用问号表示对内容或观点的质疑等。
  (5)做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知识可视化工具,能够帮助学生将思维的过程清晰、直观地呈现。有利于发展学生逻辑思维、发散聚合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学习效率。用画思维导图的方法预习课文比较生动,形式更为活泼。孩子可以借助绘画充分的表达,将对课文内容、结构的理解重现出来。
  2.精读——与文本的深入对话,感悟深层含义
  通过读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有人过分强调“熟读成诵”的传统语文教学方法,但要求熟读必须进行练,而练需要有理解的基础。要使学生理解课文,除了读之外,还离不开教师必要地讲解和提示。因此,要用主要精力上好精读课,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执教《触摸春天》时,就采用了三读三悟的方法,学生一读课题感悟春天的表象,触摸就是用手摸,春天就是蜜蜂蝴蝶小草鲜花组成的世界,二读课题通过蝴蝶的挣扎,感悟有生命力的春天。三读课题感悟春天的生命力,珍惜生命,感悟内心世界。与生活对话,感受生命的灿烂。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受到安静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围绕课文的中心句“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反复进行揣摩,联系实际生活说说生活中见过的为自己创缤纷世界的人。并由此及彼,补充了海伦凯勒等创造生命奇迹的残疾人,以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笑对人生,用残缺创造出生命的美丽,拥抱人生的春天,进而引领学生理解: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最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谈谈对人生、对幸福的理解和感悟,从而使“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价值观浸入了学生的心灵深处。
  我在教《穷人》第一自然段时,就提了这么一个问题:“五个孩子為什么能在海风的呼啸声中睡得那么熟?”有的学生说:“凭我的经验,家里只要有一个大人在,我就能安然入睡,”有的学生说:“因为他们晚饭吃得饱,所以他们能睡得很香。”有的学生说:“五个孩子白天玩累了,所以晚上睡得很香。”学生的答案不尽相同,可能是幼稚的、片面的,但这是他们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智慧力量探究到的不同结果,在讨论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只要言之有理,我们都应予以肯定
  孩子们通过与文本一次次的对话,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升华情感,又激发了阅读兴趣,提高了阅读效率,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阅读教学是学生与作者的对话
  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是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对话。真正的大师笔下的语言是具有生命的灵性的,它有声、有色、有味、有情感与力度、厚度、质感。同样是壮志未酬,报国无门在陆游笔下是: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而在辛弃疾看来却是:栏杆拍遍无人回登临意。细细去品味,把玩沉吟,会进一步贴近大师的心灵深处,因为“语言(说与写)”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言说的背后是人的整个心灵世界。
  “冬阳下的骆驼队”是作者林海音女士童年记忆最深刻的一个画面。林海音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她原籍台湾,1918年出生于日本,童年时随父母回国住在北京城南,1948年举家迁回台湾。林海音女士根据在北京生活的点点滴滴写成了《城南旧事》一书,深受读者喜爱。《冬阳 童年 骆驼队》一文正是《城南旧事》这本书的序言。文本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其一年代遥远(80年前),其二作者遥远(台湾作家),其三内容遥远(骆驼队)。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首先出示一组老北京的图片,旁边配以作者的简介,和着老北京韵味十足的京韵大鼓欣赏老北京的老照片,阅读作者的文字资料,拉近与作者的心灵距离,通过回忆自己的童年趣事,如抓小鱼、爬树、捉知了等孩子们亲身体验过的趣事,激活内心早已存储的情感体验,来体会作者当时内心的世界,让学生逐步地走进那时的人、那时的物、那时的景,让遥远零距离,使学生对文本言语从陌生到“似曾相识”,产生与作者的共鸣。
  三、阅读教学是学生与自己生活经验的对话
  阅读教学过程应是学生自我建构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实现自我建构的过程,这过程中的自我建构包括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自我建构。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秋天的怀念》是写了在我因双腿瘫痪而暴怒无常时,母亲耐心地安慰我;为了让“我”散心,母亲想法设法帮我去北海,可是母亲已重病缠身,母亲带着重病的身体,最终没能满足我而死去。母亲在临终前,还在念叨生病的儿子和未成年的女儿。母亲的深切关怀今生已无法报答,只有无尽的思念缠绕心中。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自我建构是建立在学生自主理解基础上的,对于成长在幸福家庭的五年级孩子,很难理解其中的情感。窦桂梅老师在处理这一课时,先从课题入手“秋天的怀念”与“怀念的秋天”,通过读好题目沉淀感情,与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接轨,为后面的情感理解打下基础。接着出示重点句子:“我活着还有什么劲?”,品读之后,窦老师抛出这样有层次提问:“假如你是他的朋友该怎么劝他?假如你是他的妹妹或弟弟该怎么劝劝他?假如你就是他的母亲,用什么方法让儿子从内心改变这种状态?”。在问题的递进中,学生的身份由朋友到至亲由远至近,情感在一步步深入,而这种变化是自然而然的,毫无凿痕的,因为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始终在和自己不断积累的生活经验的对话,在不知不觉的自我构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986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