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对于小学语文来讲,阅读教学在其中占据的位置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必须结合学生年龄特征与教学要点,做好课堂教学工作。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了认真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阅读能力 培养策略
  一、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必要性
  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在低年级教学中主要以语文、数学、英语教育为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扩宽学生的视野,通过语文阅读,学生能够理解语言的表达形式,提升自身对文字的理解能力。与此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通过不断的积累和练习,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素材,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因此,强化阅读能力培养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与写作水平的提高都具有积极作用。新课程改革下,语文阅读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阅读能力的培养,由于低年级学生还不具备足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在阅读方面有一定的欠缺,这就需要语文老师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以此激发学生语文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的效果。
  二、新时期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阅读能力的有效策略
  1.合理设定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应该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相关内容的阅读任务,教师应该以教材阅读为主,根据其中的重点、难点设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增强学生的文字功底,还要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讲,各方面的基础与自我管理能力较差,教师应该结合学生年龄需求,以培养阅读兴趣为主;而对于高年级来讲,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这个时候教师要注重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自我探究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阅读教学目的设定不仅要与教材相对应,还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扩展阅读体验,培养阅读意识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内容的传授,还应该教会学生如何进行阅读,让他们能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与理解能力,通过科学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多融入一些阅读体验,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他们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
  3.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真正的从学生角度出发,提高阅读教学的整体水平。首先,教师应该充分认清自身的指导作用,能够积极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學习,因为在教学中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我们应该避免传统教育模式中以教师为主的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动性,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阅读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阅读兴趣有待进一步提高
  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都将教学目标与重点集中在学生成绩上,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忽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如概括段落大意、文章中心思想、修辞手法的运用等。这种填鸭式的教学虽然能够从短期内获取预期的教学效果,但是从长久上来看,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同时还降低学生的阅读兴趣,甚至影响语文学科的整体水平。
  2.教学目标设定有待进一步明确
  教学目标设定问题主要是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中,教学目标要求太过严格,为了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重视学生爱国主义、合作精神、逻辑思维等方面的培养,忽略了学生的年龄特点,由于自身理解能力不强、思想认识有所欠缺,不能完全清晰的认识教学目标,阅读教学工作很难发挥出预期的效果。另外,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学生经常会存在的对教材内容不了解、知识难点存在疑问的现象,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将设定的教学目标作为核心内容,就难以达到教材预先设计好的目标状态,导致语文阅读教学无法满足教学目标的发展要求。
  3.缺乏高质量的课外阅读书籍
  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学生阅读水平,只凭借课本知识已经达不到学生的学习要求了,如果要保证阅读活动的顺利完成,就需要为其提供足够丰富的阅读资源,通过对的当前小学语文阅读进行分析,很多小学生除了上课的书本以外,很少再去进行课外阅读,由于年龄与知识水平的限制,能够使用的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书籍有限,缺乏选择性。另外,一些家长在购买课外读物的时候缺乏指导性,很多家长凭借自身了解为孩子购买《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故事内容丰富的书籍,但是一些低年级学生很难明白其中的道理和含义,增加了课外阅读的难度。
  参考文献:
  [1]邵桂琳,虞姗姗.从阅读能力培养的角度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6,(33):62.
  [2]张华.对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途径的探索与思考[J].学周刊,2017,(35):136.
  [3]蔡文举.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阅读能力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6,(15):28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016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