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角下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瓶颈与对策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传统文化,意指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教育是传承文化的主要形式,是為国家提供具有崇高信仰、道德高尚、诚实守法、技艺精湛、博学多才的人才的主阵地。而高校教育作为教育体系诸多环节之一,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传统文化的教育理应贯穿其中。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大众的价值观发生了一些变化,传统文化教育往往被高校弱化,导致我国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出现了断层现象。从实际出发,深入探讨了当前“互联网+”视角下高校传统教育开展遇到的瓶颈及相应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 高校教育 大学生 传统文化
一、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现状
(一)高校学生传统文化知识基础薄弱,文化底蕴不足
部分高校学生尤其是理工类高校学生,对于传统文化中的基础知识掌握极差,具体表现为汉字使用错误率高、汉字发音不准确、对传统文化知识冷漠等。加上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快餐式”的文化冲击也影响了高校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播,导致其文化功底不足,“一问三不知”。
(二)高校学生学习传统知识功利性太强
据调查显示,六成以上大学生选修传统文化课程是因其简单、易学,期末考察形式以论文为主而不是考试。而选择传统文化课程的标准则是学分高低,为了“凑学分”而不得不选修此类课程。仅有不到两成的大学生是基于兴趣和提升能力的需要而选修传统文化课程。
(三)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浮于表面,不能掌握中华优秀文化的精髓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的高速发展,当前高校学生大多能够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但出于种种原因未能深入根本学习,“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于中国传统文学的了解仅局限于初、高中教育中书本范围内的篇章,能流畅背诵经典篇章却不知其释义、背景、写作目的等精神层次的内容。
二、高校传统文化教育遭遇瓶颈的原因
(一)当前教育体制欠完善
我国当前高校教育体制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入存在两点不足之处,一是高校教育对传统文化普遍不重视,对学生的课程设置偏向专门化、专业化,难以融入传统文化因素。文史类专业开设传统文化课程作为其专业基础课,而理工类专业基本不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学生们只能在公共通修课上选修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教育极其不利。二是教师上课方式,过于专门化、专业化,强调学生掌握课堂知识,忽略了实际生活中的实践应用,学生缺乏应有的素养。
(二)教师本身传统文化素质较低
课堂教育是高校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教师作为课堂讲授的主导,向学生言传身教的过程中缺乏专业知识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学生们在教师言行中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三)校园缺少传统文化学习氛围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培养专业素质优良的专门型人才成为各高校的首要任务,而各专业课程逐渐成为学生们找工作的工具而不是提高自身修养的手段。一定程度上来说,学校重视培养专门型人才,会侧重专业课程的学习,而忽视传统文化的培养。
(四)学生本身对传统文化教育存在错误认知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崛起,国外文化和国内传统文化发生了冲击碰撞,大部分学生认为“经济全球化时代我们应该多学习西方文化”“传统文化对我当前自身发展并无益处,已经不合时宜了”。这些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是片面的、不完整的,也是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
三、改善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
(一)从政策及高校教学方针上改革创新,对传统文化教育提高重视
传统文化在高校教育中遇到的瓶颈,首先需要依靠政策方向的支持。当前,传统文化的教育仅限于课外及课堂内小部分,并未真正纳入专业学习范围。由于专业不同,各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机会也不尽相同,尤其是理工科类学生,这导致了传统文化教育的严重失衡,“学科本位”思想严重。各高校应从教育教学大方向上将传统文化重视起来,由“只学专业课”转变为专业课和传统文化课程齐头并进,避免因“学科本位”而忽视传统文化教育的做法。
(二)培养一批专业知识技能良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
2019年两会上提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师是关键。过去,在我国教师培养培训中,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较少,没有将相关内容纳入其中,导致目前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普遍缺乏熟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师,这制约了我国深入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因此,必须在政策上加大力度,着力打造一支熟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校教师队伍。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高校的教学以考试为导向,重知识而轻内涵,因此需要教师在讲解中将传统文化知识与授课内容相结合,这就需要授课教师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和人文内涵。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提升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熟悉度,从传统文化角度入手,对学生的生活进行引导和关注。
(三)增加传统文化相关选修课数量,将传统文化融入通修课中
当代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类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仅限于浅层次常识级别。要改变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这一现状,最有效的方法是从通修课及选修课入手,增加传统文化知识比重,寓教于乐,让学生们从一点一滴之处接受传统文化熏陶。合理安排教学大纲,多开设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选修课,即突出主流传统文化观念,又有适当的民间传统文化,真正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融入学生的生活。
(四)在全校范围内营造积极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
在传统文化教育上,应充分尊重学生兴趣,选择多种多样的形式开展教育活动,全方位营造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举办诸如传统文化宣讲会、中华文明读书周、优良传统文化传承讲座等,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及内涵,积极学习并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做新时代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者、继承者、弘扬者。
四、结语
新时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各种学习软件相继而出,一定程度上给我们带来浏览信息和了解文化知识的便利,但同时“快餐式”的文化传播也使我们忽略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不能忽视传统文化的存在,中华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的风霜才得以流传至今,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各大高校也应高度重视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不断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素质,不仅使学生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还应该利用好现有的互联网技术去传播和弘扬传统文化,真正让每一个中华儿女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019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