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奏理念与技术特点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钢琴,是大众最为熟知的西洋乐器,在传入我国后与民族音乐艺术不断融合,涌现许多将钢琴与传统民族器乐技法巧妙结合的中国钢琴作品,风格独特、意境唯美,相关的演奏理念也有了更加丰富的发展,进一步带动了钢琴演奏技术的多元化发展。
  关键词:中国钢琴作品;演奏理念;技术特点
  0 引言
  钢琴最早出现在18世纪的欧洲,最初只有贵族才能演奏。传入中国时,我们已有许多发展完善的民族乐器。随着时代的更迭和长期的融合,钢琴艺术和民族音乐已达成了和谐统一的景象,中国钢琴作品因而发展出了与西方古典钢琴作品不同的演奏理念和技术特点。
  1 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历史
  钢琴最早于明朝传入中国,史书中记载的“七十二弦琴”就是钢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世界各国的文化也开始纷纷传入中国,在上海等沿海地区,开始了最初的钢琴教学活动,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创建了钢琴厂,开启了钢琴艺术在中国发展的新时代。
  民国时期,钢琴演奏作为一门专业课程,被大量有识之士重视,在学校开设了钢琴演奏课程,当时教授钢琴的老师大多是外国人,所教授曲目多为西方古典主义钢琴作品。直到1915年,著名作曲家赵元任创作了《和平进行曲》,是目前所能考察到的发表最早的中国钢琴作品,引领了之后许多蕴含中国民族特色的钢琴作品的创作。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开始以积极奋进的音乐为主,作曲家们通过创作活动,探索出独具民族特色的演奏理念,在演奏技巧上发展出了模拟民族乐器的技术,并在作品中逐渐融入中华文化的意蘊,如丁善德的《第一新疆舞曲》、汪立三的《兰花花》、桑桐的《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等都是极具代表性的佳作。
  2 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奏理念
  中国钢琴作品具有独特的音乐思维和鲜明的风格,相较于西方钢琴作品而言,呈现出更加浓郁的东方美和特有的演奏理念。
  2.1 从演奏理念中发展演奏技巧
  钢琴演奏是将脑力和体力进行系统、有效融合的艺术活动,钢琴演奏技术的运用是由演奏理念来决定的。在演奏中国钢琴作品时,演奏者需要根据作品的意境,提前预设和构想演奏技巧、触键方式、声音色彩、踏板运用的合理调度等,将自己的情绪情感和演奏理念融入作品中,只有这样才能成功诠释作品,展现其特有的美感和意蕴。
  2.2 中国钢琴作品的民族内涵
  中国钢琴作品大致可分为四大类型:一是具有丰富感情内涵,曲调婉转的抒情类作品,如《春江花月夜》《平湖秋月》《二泉映月》,这些作品都是根据民族器乐曲改编而来,作品的主题极具民族器乐演奏特点,改编为钢琴作品后,民族色彩更加浓郁,表现力与叙事性更加宏大。二是具有英雄气概,气势恢宏的进行曲。其中的代表作就是《“黄河”钢琴协奏曲》中的《保卫黄河》,这首作品气势磅礴,通过钢琴交响性的表现力,演出效果可谓振聋发聩、鼓舞人心。三是具有较强节奏感、动感欢快的舞曲,这个类型的代表作有丁善德的《第一新疆舞曲》、孙以强的《春舞》等。这类作品大多运用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舞曲作为创作元素,结合钢琴作品演奏特点创作而成,极具民族特色。四是具备极强感染力的颂歌,比如《黄河颂》,将中华儿女对母亲河的深厚情感和抗日战争艰苦卓绝的战斗场面完美融合,兼具声乐和钢琴作品共有的美感,演奏与演唱完美结合,有效地唤起听众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共鸣。
  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奏,需要考虑到钢琴的音色特点和立体化思维,将传统民族音乐元素融入其中的同时要兼顾其优美的旋律和立体性的美感。例如,陈培勋的作品《平湖秋月》,左手低音区演奏出模拟湖中涟漪的音调,右手弹奏出的悠长的八度主题旋律,体现出了湖中月影缠绵、荡漾空灵的意境。将流畅的线性旋律和立体化多变的织体完美融合,将传统民族曲调与钢琴演奏技巧完美融合,使作品展现出极具张力的精致美感,这正是中国钢琴作品特有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意境美。
  2.3 演奏理念中和声的色彩感
  中国钢琴作品演奏理念中,十分注重将民族性旋律和功能性和声相结合而形成特有的色彩感。演奏者们要善于筛选隐藏在支声部中的色彩性和声,甄别并预设各声部的层次,展现色彩性和声的内在张力和倾向性。比如钢琴作品《春舞》就充分发挥了色彩性和声的特点,多变的色彩性和声配合主题旋律在多个音区频繁交替,整体音响效果十分饱满和立体。与作品原型相比,钢琴改编作品具有更加鲜明的交响性和层次感。
  演奏中国钢琴作品时,既要把握民族音乐元素线性旋律的生动性,又要通过立体性交响化思维理念展现多声部的交织,使音响兼具线条美和层次感。同时,在演奏过程中,也要注重延音踏板的灵活使用,在许多音乐作品中,延音踏板的标记并未明确和刻板地标出。这是为了演奏者在需要突出音响的色彩性时,灵活地使用延音踏板。
  3 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奏技术特点
  3.1 把握语气和意境
  中国钢琴作品的旋律大多是婉转舒缓的,讲究特定的语气和意境。在演奏时,前奏和尾声常以舒缓的音流展现,需严格控制触键,营造缥缈、空灵的音响效果;尾声部分大多采用了渐弱渐慢的自由速度,配以琶音的连奏和延音踏板的使用,呈现了余音缥缈、意犹未尽的意境;有些作品中还加入了民间音乐的元素,将一字多声和一声多韵的特定语感巧妙融合。
  3.2 注重特有的布局
  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不仅要注重一些特别片段的表达,还应注意作品的整体布局。中国钢琴作品处处体现出和传统民族音乐相同的“起承转合”的美学追求,主题发展方式中的对比与回归,既是中国文化也是中国钢琴作品中永恒的追求,演奏中需要首先把握好作品整体的布局,方能将中国文化中的传统美学融入演奏中。
  3.3 把握多种元素的融合
  中国钢琴作品中独特的技术特点是十分具有研究价值的,通过与传统音乐元素的结合,实现了现代音乐创作理念与传统音乐的结合与发展。其中,汪立三的作品《蓝花花》就很具有代表意义。整个作品中节奏的对比无处不在,结构鲜明,演奏具有极大的自由性,节拍自由,节奏多变,旋律起伏,在作品的高潮部分,为了营造紧张感,使用了2/4和3/4节奏的交替,体现了中国钢琴作品特有的多元融合、自由活泼的技术特点。
  3.4 和声、复调与五声性旋律的关联性
  我国钢琴作品中的另一大技术特点是和声、复调和五声性旋律之间的关联。钢琴原本是基于欧洲大小调体系产生的乐器,在演奏德奥古典主义钢琴作品时有着天然的舒适感和适应性。而中国民族音乐往往以五声调式为基础,其旋法、和声和复调创作原则多为四度五度,完全不同于欧洲钢琴作品,为了达到演奏的流畅感,在演奏中国钢琴作品时需要讲究和声、复调和五声性旋律之间的关联,注重把握五声性旋律、民族风格调式和复调手法的特点。
  3.5 模拟性的音色技巧
  中国钢琴作品中的模拟性音色技巧是指运用特定的触键技巧模拟民族器乐的音响,描摹自然景观或营造特定的氛围,效果鲜明、独具特色。这也是从我国传统器乐曲中延伸出的技法,我国传统乐器对各种声响的模拟是十分丰富的,如运用竹笛、唢呐模拟鸟叫声,运用古筝模拟海涛声,运用琵琶模拟风雨声等。中国钢琴作品中常运用这些模拟性极强的音色技巧,极富东方特色和想象力。
  4 结语
  中国的钢琴作品中独特的民族气质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钢琴这件西洋乐器在演奏理念和技巧特点方面大大区别于欧洲古典钢琴作品。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借鉴民族器乐曲、戏曲、民歌等领域的经典作品,汲取民族民间器乐作品的演奏理念和技法,将原有的关于钢琴演奏的知识库更新完善。如果缺乏对中国民族音乐风格的把握,缺失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那么针对中国钢琴作品在演奏理念和技术技法方面的研究会流于形式。我们应客观梳理和把握中国钢琴作品特有的演奏理念和技术特点,进一步把握作品的内在规律,更好地诠释中国钢琴作品。
  参考文献:
  [1] 黄亚萌.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奏理念与技术特点分析[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7(4):153-154.
  [2] 杨康宁.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特点探索[J].黄河之声,2017(16):60-61.
  [3] 李春晓.浅谈不同风格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奏[J].北方音乐,2015(1):47-49.
  [4] 谭立琴.论民族元素在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中的融合与运用——兼论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民族性[J].音乐创作,2015(04):113-11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023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