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聚合物制备与改性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在分析了聚合物制备与改性技术在普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复合材料专业教与学的现状基础上指出传统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市场人才需求,必须实现向新的教学模式的转变,遵循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就业为导向,加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关    键   词]  聚合物制备与改性技术;教学模式;创新改革;实施方案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0-0098-02
   聚合物制备与改性技术是复合材料专业在复合材料化学基础和有机化学之后在大二上学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讲述聚合物的制备、聚合物的结构、聚合物的性质,为今后高分子的成型、复合材料的加工等专业课打下扎实基础,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如何将这门课讲好、讲什么、怎么讲,对教师来说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
   聚合物制备与改性技术是复合材料专业的必修课,在本课程中我们选用的教材是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基础第二版,由魏无际、俞强、崔益华主编,本书是针对高分子专业以及涉及高分子科学的非高分子专业的本科教材,是一本被广泛推荐使用的教材,书中主要介绍了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和反应以及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性能、成型加工及其应用[1]。如果按照教材内容不做取舍完全讲下来,这对我们普通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比如书中介绍各种聚合反应类型时提到反应历程和反应机理,再如教材中写的线性缩聚反应动力学、自由基反应动力学、动力方程等,这些都是微观的,肉眼看不到,理论性强且内容抽象[2]。再则普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普遍学习基础差、底子薄,对学习的自觉性差,学生在基础知识与学习韧劲上比较欠缺,感觉内容枯燥,学不懂。在教材中还包括了大量使学生容易混淆的概念性内容。如结构单元、单体单元、重复单元、链节这些概念的区分,再比如重均分子量、数均分子量、粘均分子量以及Z均分子量的定义及区分等,学生在初次接触这些概念的时候,非常容易混淆,学习也完全提不起来兴趣,一堂课下来,能够听进去的内容仅仅只有几分钟。这就提出了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以适应职业教育的特点。
   (二)教学方法
   目前的聚合物制备与改性技术课程教学仍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体的“知识灌输”式,教师是主体,教师讲概念、讲原理、讲公式推导……,一节课教师在不停地讲,学生只是作为一个听众,被动接受知识,学习没有主动性,也不去探究或者分析具体案例,长久下来,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不足。这种单纯的理论教学“填鸭式”教学模式,如何能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呢?这与《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目标相悖。
   (三)实验实践环节
   在聚合物制备与改性技术课程教学中一直缺乏系统性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虽然也在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并用,但教师受传统教学方式影响,实际教学中仍侧重于理论课,表现在课时分配上理论教学课时要比实验课时多,还未实现真正落实对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的转变。目前对聚合物制备与改性技术课程教学实践环节多分为两种,一种是将实验穿插在教学过程中,与教学内容紧密配合,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种是在课程结束后再设立综合实训周,通常都是学生按照教师给出的具体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及步骤做些简单的验证性实验,通过这些简单的实验学生可以熟悉使用实验仪器,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但是做的过程中学生缺乏思考,往往在实验结束后,学生不能“知其然”也无法“知其所以然”,不知道为什么这样设计实验,也不会分析实验结果,更谈不上应用与创新。在整个实践教学中没有让学生“走出去”,这门课程没有安排去企业参观学习,进入聚合物合成的第一线,学生无法切身体会聚合物成型加工的工艺过程,对书本上的内容缺乏更加深刻、直观和具体的理解。
   综上所述,目前对聚合物制备与改性技术这门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经过近年来的教学实践,针对本课程特点,结合普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专业素养,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对聚合物制备与改性技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实践等教学改革。
   二、教学体系改革
   (一)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知识载体,如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已授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课程教材选用魏无际的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基础,此教材的特点是系统阐述现代高分子科学中已经成熟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規律。[3]为了适应普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学的需要,我们本着教学“有用、有效、先进”的原则,着眼于“加强基础,重视应用,提高素质,培育潜能”,给学生一个清晰的学习脉络。通过认真讨论研究,结合几年来对本课程的教学经验,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因材施教,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与优化,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量学习到课程的精髓,希望以此对聚合物制备与改性技术课程的教学有所裨益。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高分子领域研究热点,拓展学生的前沿视野。如在讲《聚合物制备与改性技术》绪论时,首先在课程的导入上,引入学生熟悉的高分子研究领域获奖的8位诺贝尔获奖者,从195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德国化学家Hermann Staudinger首次把“高分子”这个概念引进科学领域讲起,直接将学生带入高分子领域的最高殿堂。由于学生普遍对诺贝尔奖感兴趣,所以学生很容易就记住相应的高分子发展史。整合优化后的课堂教学内容如下。
   (二)增加聚合物合成、改性实验
   化学本身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本教材中没有配套的实验内容,我们根据复合材料人才培养方案,以加强学生职业素养训练目标,结合本专业特点,经过反复研究编写了实验内容,具体如下。
   教师利用实验操作课程形象、直观的特点,以弥补理论之不足。采用“教、学、做三结合”,即边做、边教、边学,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会,在会中懂,采用演示示范法、案例分析法等教学方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4]。通过实验教学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理论—实践—理论,循环往复,不断提升并获得知识和实验技能[5],提升教学效果。
   (三)增加综合实训周
   在这门课程的课堂教学结束后,增加综合实训周,使学生系统掌握聚合物合成和改性方法,加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掌握实际操作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此时学生已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我们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合成方法,合成指定聚合物,并测定其相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此外,我们还联系了相关的实习单位,带领学生深入工厂参观学习,以工业实例为授课内容,使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聚合物的合成与改性,深入感受聚合反应过程的复杂性和实用性[6]。培养服务于生产一线的操作型和技能型人才,做到和企业实行无缝对接。
   三、结语
   综上所述,根据我院复合材料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为宗旨,我们对《聚合物制备与改性技术》这门课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将《聚合物合成与改性技术》理论知识与实验实训过程相结合,既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又不忽视基础理论知识,旨在培养出既具备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又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韩哲文.高分子科学教程[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2]刘法谦,李超芹.高分子化学课程特点及教学体会[J].广州化工,2015(8):233-234.
   [3]魏无际,俞强,崔益华.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基础[M].北京:化工出版社,2011.
   [4]唐颂超.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J].化工高等教育,2008(1):25-27.
   [5]史博,梁亮.聚合物復合材料教学浅析[J].广东化工,2010(7):171.
   [6]许一婷,戴李宗.关于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广东化工,2008,35(8):165-16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067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