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山区农民工“长短结合”培训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贫困山区农民工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缺乏相关职业技能。因此通过对贫困山区农民工“长短结合”培训模式的探索,找到一条实用、可行的培训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 键 词] 贫困山区;农民工;长短结合;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 F323.6 [文獻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1-0166-02
《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指出:“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加强农民工培训,提高农民工的素质,是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和国家经济发展的大事.
一、农民工“长短结合”培训的主要模式
“长短结合”培训模式是指将培训目标、培训时间、培训课程等培训内容以实际情况分为短期与长期两种,短期与长期相结合开展贫困山区农民工培训工作。“长短结合”中的“短”的主要内容有培训时间要短而灵活、培训目标要小而实用、培训课程要少而精干,充分体现了培训模式的及时性、灵活性、实效性;“长短结合”中的“长”是指政府及培训机构要有长期的培训计划,包括培训目标要有连续性、一致性,培训课程要因人而异,逐步提升,培训时间要有总时长度;“长短结合”是指以贫困山区农民工脱贫致富为长期目标,将其分解为若干个短期目标,并在执行过程中依据国家政策变化、培训人员变化以及社会经济变化等具体情况,对培训课程、培训时间随时作出相应的调整,从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长短结合”培训模式充分体现了对贫困山区农民工的培训不能用一种方法、一种观念,而要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从而开展实用型的贫困山区农民工的培训工作。
二、贫困山区农民工培训现状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国家和政府为解决贫困山区农民工脱贫致富的问题,从而实现全民奔小康的目标,为此开出一张张脱贫“药方”,同时各级各类培训机构和用工单位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培训课程,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由于贫困山区农民工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平时的工作流动性较大;再加上国家层面上对贫困山区农民工培训没有专门的规划以及对培训经费的支出使用没有进行统一管理;同时部分培训机构对培训工作的重大意义没有充分的认识,导致部分培训工作脱离实际,流于形式,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培训课程内容缺乏实用性及针对性
其一,部分培训机构在设置培训课程时,没有从地方实际情况、企业单位用工需求出发,而是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统一下发的教材作为培训内容,教学内容往往以理论知识讲解为主,没有重视实践操作,而农民工学员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对培训内容存在听不懂也不想听的问题;其二,部分培训机构没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没有调查研究以及论证的情况下,没有根据学员的文化水平、身体素质、职业诉求、地方经济特色等相关要素,盲目跟风开设无关培训课程,课程的开设存在不实用以及无针对性的问题;其三,部分培训机构为了骗取政府的相关培训补贴,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不重视培训过程以及培训效果,农民工学员只要参加培训,基本上都能拿到培训证书,而没有学到真正有用的操作技能及相关方面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工学员培训意愿没有得到加强,导致贫困山区农民工培训存在“走过场”的问题。
(二)没有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及培训地点
其一,贫困山区农民工在外出打工时流动性较大,往往没有固定的工作地点以及住所,而培训机构的培训往往是集中式培训,培训地点基本上固定在培训机构的教室中,接受培训的学员如果工作地点以及住所离培训机构较远,会产生不愿意参加培训的问题;其二,培训机构的培训时间是固定时间,没有充分考虑到培训学员的实际情况,尚未就业的学员要忙于就业,而已就业的学员在工作时间无法参加培训,因此在培训中接受培训的学员存在有时间就来、没有时间就不来的问题,这种现状导致培训课程无法系统开展,长此以往,贫困山区农民工的培训工作流于形式,学员的职业素养及职业技能无法提升,而国家和政府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培训工作没有达到相应的效果,贫困山区农民工脱贫致富的步伐难以向前迈进。
三、贫困山区农民工“长短结合”培训模式可行性研究
农村富余劳动人口要有出路,企业单位招收工作人员,都必须进行相关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训。但是怎样开展培训,培训什么内容?要达成什么目标?在贫困山区农民工培训中运用“长短结合”模式,对其开展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的培训,具有灵活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等可行性优势,通过对“长短结合”培训模式进行研究与分析,可以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教育培训的“新路子”。
(一)运用“长短结合”培训模式,开展技能培训的可行性分析
1.符合相关政策,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产技术、生产设备不断更新,现代社会的生活、学习、工作节奏越来越快,社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这就要求对贫困山区农民工的培训工作也要与时俱进,灵活运用“长短结合”中的“短”的特征:培训时间短、培训课程精、培训内容少,才能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同时培训机构及教训教师要对党和政府的相关政策进行解读,领会文件和政策的精神,在培训工作中做到“因时而异”,以党和政府的相关政策为指引,开展相关培训工作,从而实现贫困山区农民工的脱贫致富梦想,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符合贫困山区农民工的培训诉求。贫困山区农民工的培训诉求的主要内容:首先,在最短时间内以最小代价获得相关技能,找到合适工作,有稳定收入来源;然后,通过再培训、再学习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获得更高的家庭稳定收入,从而逐步摆脱贫困;最后,通过不断的自我学习提升,可以融入社会,享受到同样的子女教育、卫生医疗、养老保障等社会福利。而“长短结合”的培训模式可以有效解決贫困山区农民工的培训诉求:其中的“短”可以让农民工在短时间内经过相关职业培训迅速上岗,从而能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然后通过“长短结合”中的“长”时间、一贯性、持续性的再培训,掌握更高的职业技能,从而可以有效提高家庭收入;最后通过培训机构及工作单位的不断培训提升,可以有效习得自我学习的能力,从而融入社会,享受相关的平等的社会保障福利。
(二)运用“长短结合”培训模式,开展技能培训的注意事项
1.培训方向要“因时而异”。首先,培训机构在确定贫困山区农民工培训方向时,要以国家政策为导向,牢牢把握国家的政策和精神,根据党和国家的方针以及企业单位的市场用工需求,开展实用型培训,从而保证农民工经过“短”期培训以后能迅速找到适合自己,同时自己也能胜任的工作岗位;然后,培训机构在培训过程中,还要对农民工的培训有“长”期的计划,在农民工找到工作之后,还应保持长期联系,通过不断的沟通反馈,发现农民工在工作中所遇到的不同问题,以便及时调整培训方向,同时可以在农民工休假时对其进行及时“充电”,从而把对农民工的培训工作落到实处;最后,培训机构在与外出工作的农民工长期沟通过程中,可以及时发现新的市场需求、用工缺口、培训方向,既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开设新的培训课程,及时满足用工市场的用工需求,还可以“以老带新”,让新培训的农民工及时找到工作岗位。
2.培训课程要“因地而异”。培训机构在开设培训课程时,不能一味地考虑外面市场的用工需求,还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经济条件、人文特色、教育水平,既要开展符合外出打工的农民工的培训课程,让农民工能“走出去”,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更要开展有地方特色的培训课程,让农民工通过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培训,学习新的技术技能,从而能让农民工“留下来”,在增加农民工家庭稳定收入的同时,为发展当地经济作出应有的贡献。培训机构在“因地而异”设置培训课程时,可以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资源,如我省黑林镇地区虽然镇内地形以山地丘岭为主,土地资源贫瘠,人均耕地仅有1.2亩,但林业资源及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风景秀丽的大吴山、碧波万顷的小塔山水库、刘少奇大树村旧居、符竹庭将军殉国处纪念碑、八路军115师黑林师部旧址等,培训机构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自然资源,开展旅游培训班,既可以向外输出有导游资格的工作人员,也可以与当地政府积极沟通,让经过培训的人员留在当地工作,从而为发展地方经济作出贡献。
3.培训过程要“因人而异”。培训不能用一成不变,要尊重参加培训人员的个人意愿,在培训过程中灵活运用“长短结合”的培训模式,以“随到随学”“随地可学”的方式开展培训。在培训时可以先与参加培训人员事先沟通,根据个人意愿,确定培训的“长”期目标,然后确定“短”期内的培训时间、方法,从而将“长”期目标分解为不同的“短”期培训过程。在安排培训时间过程中,培训机构可以不作硬性规定,在培训质量有保障的前提下,让参加培训人员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安排时间,以保证培训时间的灵活性,另外,在确定培训地点过程中,培训机构可以与相关部门有效沟通,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如学校教室、村部、娱乐活动场所等地点,开展“流动教室”,以哪里的参加培训人员比较集中,就在哪里临时开班的方法,“送训上门”,让培训工作的开展做到“随时、随地”,从而实实在在做好贫困山区农民工的培训工作。
贫困山区的农民工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改革中必然出现的新型富余劳动力量。政府及社会要消化这部分富余劳动力量,必须对这部分富余人口进行职业及技能培训,在提高贫困山区农民工的家庭收入的同时,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人口红利。通过对贫困山区农民工“长短结合”培训模式的探索,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培训道路,可以有效解决贫困山区农民工培训问题,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自身素质和就业技能,培养适应社会经济转型的需要和全面发展的新型农村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灵仙,刘纯阳.农民工培训中的政府职责[J].怀化学院学报,2007,26(4):29-32.
[2]贾艳霞.论当代农民与“中国梦”的实现[J].学理论,2014(2):46-47.
[3]赵春燕.浅析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的贫困问题[J].法制与社会,2014(23):213-214.
[4]刘纯阳,夏金星.让农民走出大山:兼析贫困地区农村职教的作用及改革方向[J].职教论坛(综合版),2006(5):19-2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072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