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教学模式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混合教学模式是依托于网络信息技术的一种综合性教学模式,它打破了传统教学课堂单一僵化的模式,可以有效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把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有机结合在起来,促进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对混合教学模式理论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方面的作用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混合教学模式应用于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可行性策略。
[关 键 词] 混合教学模式;高职英语;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1-0180-02
混合教學模式是在网络环境下产生的新型教学模式。随着网络信息环境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各级各类学校为了满足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不断提升办学水平,网络信息技术及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及学校管理工作当中。混合教学模式是多种教学手段混合的教学模式,可以是多种教学模式的混合,如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也指传统课堂教学的线下学习与网络课堂线上学习的有机结合,是线下课堂与线上课堂共同发挥作用的一种教学模式。混合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颠覆,也对传统教学观念造成极大冲击,促进了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对提高高职公共英语效率具有促进作用。
一、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应用混合教学理论的作用
传统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比较单一,通常是教师满堂的讲解与灌输,学生是知识的容器,被动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网络信息环境为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优势条件。运用网络环境可以采用三种教学模式,一是多媒体教学,需要由计算机的辅助来实施,这是高职英语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模式。二是运用网络环境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即自主学习模式,这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能力。三是运用网络环境下的线上学习与课堂(实体课堂的线下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即混合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由于线上与线下教学的综合作用,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更利于教师知识的反馈,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知识的能力。
运用第一种教学模式,即计算机辅助的多媒体教学,不符合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实际,多媒体教学偏重于课堂实地教学,而事实上目前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相对于其他学科教学来说,课时偏少,单单依靠课堂教学无法有效达成教学目标。二是采取第二种线上(网络在线学习)学习模式,这种模式对学生的知识基础与自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高职英语教学所面对的学生,是通过现行高考招生制度录取的,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缺少优良的学习习惯,学习自制力不强。如果采取线上的自主学习方式,不符合高职英语学生的学习特点,因为学生还不具备线上自主学习探究习惯与能力。何克抗教授明确指出了混合教学的优势,他认为混合教学具有综合性优势,把传统线下学习模式的优势与网络线上学习的优势融合在一起,在混合教学模式的作用下,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引导与监控的作用,又可以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这符合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的特点,混合教学模式实现了对传统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创新与优化。
二、混合教学模式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完善与优化混合教学流程
在混合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英语知识不再是单纯地由教师灌输与讲授,学生有了相对个性化的学习机会与空间,可以在线上预习、复习,在线上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可以记录下来,通过网络平台与学生及教师展开互动探究,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如果通过网络互动交流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学生可以在线下课堂提出来,线下课堂也就是传统教学课堂,但是又不同于传统教学课堂,因为传统课堂是教师一味地讲解与灌输,而在混合模式下的传统课堂,教师是问题的解答与反馈者,学生在线上学习遇到的问题可以在线下课堂提出来,教师可以当面答疑,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探讨。可见,混合教学模式的应用对学生的线下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高职学生的自制能力与学习习惯还不能完全适应于线下自主学习,这就需要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督促与监督,促使学生在线下学习阶段能够保障学习时间与质量。教师要对在线下学习中能够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学生进行表彰与肯定。要保障学生线下学习的时间与质量、教材的难易程度以及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完成的内容及达成的目标,不要设置得太难太高,要根据学生的能力与基础情况来进行设置。在线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线上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教师要对线上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进行充分肯定。成果展示以后是学生提出问题的环节,教师可以直接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也可以组织学生小组进行探究交流。
可见,线下课堂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教师“一言堂”的单调模式,而是以学生线上学习的问题的解决为主线,整个课堂是互动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这种教学模式也把学生从传统教学课堂中被动接受知识的僵化模式中解放出来,学生可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建议,各层次学生在线上学习中提出不同的问题,在线下的互动交流中得以解决,不同层次学生从自身的基础出发,提出问题,又在线下课堂中得以解决,有效地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二)混合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运用混合教学模式,确立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与主体,部分教师认为只有确立了自身的主体地位,才能更方便知识的传授,学生在教师权威性的课堂讲解中被动接受知识,教师手中的教材便是为学生学习提供的主要教学资源,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将书本上的知识呈现在黑板上。学生在课堂上机械学习,学习的思路需要紧跟教师的教学节奏,需要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显然,学生成了课堂教学的配角,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学习动机也无从产生。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为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模式的创新创造了优势平台,混合教学模式就是在网络环境下产生的新型教学模式,对传统教学模式造成了颠覆性冲击。运用网络的线上学习模式具有很大的优势,学生可以自主学习,通过教师对学生线上学习活动的监控与引导,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可以运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提前进行预习,对学过的内容进行巩固与训练。学生在预习与复习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在线下实体教学课堂中提出来,或寻求教师面对面的反馈,或通过互动探究的方式,与同学相互交流。因此,混合教学模式下的线下课堂是答疑解惑的课堂,是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究的课堂,有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得到有效激发。
2.运用混合教学模式,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氛围对激活学生思维及全身心参与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善用混合教学模式,为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混合教学模式不仅指线上与线下教学的混合,还指多种教学模式的混合,如微课教学、翻转课堂、慕课、任务驱动等教学法的综合运用。所以混合教学模式的内涵比较宽泛,教师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及学生的特点有选择地运用于英语教学当中。当运用翻转课堂教学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对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教师接下来可以运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以合作完成任务的方式,把在自主学习环节中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对知识进行回顾与巩固。这样课堂就会被激活,学生也会踊跃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自觉地学习知识,建构知识网络。
3.运用混合教学模式,总结课堂所学知识点
对课堂知识点总结与回顾的环节,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巩固与内化,总结与回顾也是混合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对知识的回顾与总结的效果方面,混合教学具有独特的优势。教师的教学可以充分实现线上与线下的有机结合,在线下课堂对知识进行梳理的前提下,再通过线上课堂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巩固与训练。学生可以充分运用线上课堂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对线下课堂所学的知识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与巩固,从而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增强英语运用能力。
(三)混合教學模式在课后的应用
1.运用网络完成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是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复习巩固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课后作业也是课后复习的重要形式之一。对学生来说,作业是需要教师验收的学习任务。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网络上传相关英语作业题目,也可以发送于电子邮箱,学生完成作业后,可以通过作业批阅系统进行自我检测,可以通过网络把自己的作业传递给老师。教师也可以在批阅后,通过网络反馈学生的英语作业情况,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反馈对自身学习进行反思与作业的修正。混合模式下的作业布置与批改环节,更加便捷与实用,可以提高作业环节复习与巩固知识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2.运用网络进行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不仅可以运用于线下实体课堂教学,同样也适用于线上课堂的学习。每个学习小组都可以建立微信群、QQ群等,每个班可以建立一个班集体群,班集体群可以选取一个学生作为班集体群负责人。小组群可以针对线下实体课堂中还没有解决的问题,或者对预习与复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交流互动,实现网上课后线上课堂上的学习合作。通过班集体群教师与群负责人可以有效监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具体全面的把握,针对学生产生的疑难问题进行整理与汇总,可以通过线上课堂进行反馈解决,也可以通过线下实体课堂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解决。这样线上与线下有机结合,互为补充,有效促进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三、结语
总之,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运用混合教学模式,可以有效体现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以及多种教学模式混合的教学形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个性化学习的空间,促进了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丽丽,杨帆.“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8):159.
[2]马国庆.基于微课的高职英语混合式学习模式研究[J].职教论坛,2015(11):6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073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