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在我国历史文化的积淀中,工匠精神是推动人们在工作中精益求精、认真奋进的内在动力。工匠精神促进我国各行各业职业道德素养的不断提升,也是激励新一代中国人发奋进取的重要精神食粮。高职院校的教育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综合素养的培养,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当中融入“工匠精神”,可以帮助高职院校有效实现自身教育目标,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在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关    键   词]  工匠精神; 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1-0148-02
   一、“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一)“工匠精神”中的敬业精神
   我们所说的工匠精神其实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其中包括许多与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相一致的精神,如敬业精神。在敬业精神当中,着重强调现代人要热爱自己的岗位,要做到“做一行,爱一行”。不管你从事的是什么职业,一旦投身到工作岗位中,就应该做到恪尽职守,不仅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完成应尽的工作,还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为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贡献力量。工匠精神是对每一位工作者的基本要求,是推动行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的主要教育价值在于为社会培养专业技能型的人才,社会在招聘过程中,不仅要求这类人才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还有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敬业精神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因此,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是十分重要的。
   (二)“工匠精神”中的创新精神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加速,各行各业的竞争力大大增强,创新能力是一个企业在人才招聘时关注的重点。为了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维护市场秩序,国家提倡各个企业要注重培养自身的创新理念。创新精神是工匠精神中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创新精神也是当前我国时代发展的内部驱动力,在创新精神的引导下,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都开始转变观念、突破禁锢、锐意进取。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不具备创新精神是无法提升自身能力、实现自我价值的,最终会被这个时代淘汰。因此,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融入工匠精神的思想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十分有必要的。
   (三)“工匠精神”的教育功能
   在我国传统历史文化的积淀下,工匠精神具有自身独特的文化特征,为此,将工匠精神的思想运用于高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当中,会体现出全面育人、行为规范和行业激励三个方面的价值,呈现独特的教育功能。第一,全面育人。由于现代社会各行业之间的竞争压力增加,对人才的要求也较高。工匠精神是新时代对人才提出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将工匠精神融入教育当中,培养出有文化、有道德、有理想的人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第二,行為规范。在当今时代,对于专业技能型人才来说,工匠精神是其重要的行为规范指导思想,在工作当中会发挥巨大的规范和约束作用。工匠精神行为规范大致可以分为自律和他律两种。自律指的就是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应当坚持工匠精神,对自己的工作和行为进行严格约束,用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工作,进而获得客户的信任。他律主要指的是在工匠精神的指导下制定严格的企业管理制度,通过管理制度约束员工和企业的工作、行为。第三,行业激励。近些年,工匠精神在社会各行各业中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工匠精神对企业引进先进文化、激励员工有着重要意义,推动着一个行业整体的进步。工匠精神是我国民族精神的重要支柱,也是保持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引导学生树立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规范,让学生严以律己,树立远大的职业目标,并做好身边的每一件小事。
   二、“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重点在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但是在学生职业素养的引导方面却做得不够。近些年来,高职院校为社会输送了较多优秀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如果可以将“工匠精神”的思想融入教育当中,不仅可以大大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培育工匠精神是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实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角度来看,其中的许多内容都与工匠精神的思想相一致。为此,在高职院校思想教育当中融入工匠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体现,是对大学生开展信念教育的重要途径。
   (二)培育工匠精神是新形势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工匠精神在工作当中体现为一个人的职业道德规范,这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之一。为了加强社会对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视,教育部、人社部、工信部在《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当中,明确提出了培养工匠精神的建议,将其作为提升人才综合素养的重要手段。除此之外,教育部也对培养工匠精神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部分高职院校已在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增加了工匠精神培养的内容,结合学校专业背景对工匠精神的价值进行进一步说明,并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思想、制度等方面加入工匠精神的内容。
   (三)培育工匠精神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当前,在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当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比如,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毕业之后很容易就业,但是就业之后的稳定性不高,高职毕业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流动较大,在一个单位中工作时间不长会跳槽到另一个单位。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样的,除了外在因素之外,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素养不高也是一个重要的内部因素。如何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是当前高职院校需要关注的重点话题。为此,在新时代高职院校要实现自身的稳定发展,就必须适应当今时代对高职毕业生的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是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自我发展的需要。
   三、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的策略
   (一)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
   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具体来说,就是培养高职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和工作观念。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高职院校、教师、学生要共同配合。教师在工作当中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有着较大的影响。为此,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在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学生也要充分发挥积极性,充分借助教师的引导。在日常的工作中,教师应当积极了解当前学生毕业之后的职业范围,深入了解相关企业的内部工作状况和当前最前沿的学科专业理论,并引进一些关于工匠精神的真实案例。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可以灵活引用这些案例,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专业、正确认识职业定位的基础上,对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产生敬畏之情,并向良好的工作态度、职业道德方向靠拢。与此同时,教师也应当加深与学生的交流,通过谈话、活动等方式,了解当前学生对自身的专业、未来工作的困惑,帮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难题,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帮助学生建立专业自信、职业自信。除此之外,教师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通过个人专业技能的提升来提高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二)丰富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职能
   高职院校应当确立工匠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的地位,在工匠精神思想的指导下,进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计划,从而进一步确定具体的工匠精神培养方案。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关注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方面的正确引导,关注学生对时事热点有清晰、正确的认识,但是在职业素养的培养上面却有所欠缺。学校要做好充足的准备,采取合理措施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职能,在其中加入对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内容。除此之外,还要紧紧把握学生刚刚入学的头两年,抓住学生形成正确职业观念的重要阶段,对学生开展工匠精神引导。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因材施教
   首先,在思政教育当中融合工匠精神要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学校的教学特点等方面出发。要分析学生所学的专业、职业发展的方向,在此基础上,开展针对性的职业价值观引导,采取个性化的教育方式。尤其是对于不同专业而言,学生在入职后的感受也是不同的,而且专业学科的学习方式、教学模式都存在较大差异,那么就应当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工匠精神培养。其次,从本质上来讲,工匠精神其实就是职业道德当中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工作岗位对高职毕业生的基本职业要求。高职学生在职业生涯当中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进步作出贡献,个人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为此,高职院校必须要正确认识工匠精神培养在学生职业生涯当中的重要价值,从学生的专业性质、工作性质等方面出发,建设正确的教育模式,引导学生树立工匠精神,为学生走向社会做好准备。
   四、结语
   “工匠精神”是我国传统手工制造业当中十分重要的职业精神,而在当今时代,它已经被引入各行各业,引导着人们不断追求创新,克服困难,精益求精。在高职教育当中引进“工匠精神”,可以有效解决学校在培养学生综合职业道德素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上的不足,这不仅是高职院校提升自身教育水平的要求,也是高职院校输出人才满足时代要求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王芳,曹云峰.工匠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内涵及培育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7(12):95-96.
   [2]王蓉霞.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2):56-58.
   [3]王靖高,金璐.關于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几点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6,37(36):62-6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073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