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谈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谢伟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更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获得新知识和能力的乐趣。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文章主要阐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策略以及应当注意的问题。希望可以为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带来帮助。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语文课堂
  面对信息时代下教育改革赋予的新任务,面对语文教学的新理念,依靠“粉笔+黑板+嘴巴”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下的弊端日渐显露。叶圣陶说:“语文教育说到底应该是为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健康成长。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合格的、全面的、善于处理生活的普通公民,决不能把学生训练成记诵很广博的‘活书橱’,学舌很巧妙的‘人形鹦鹉’,或大或小的官吏,靠教读为生的‘儒学生员’。”笔者认为,语文教育“一花独放不是春”,应该让语文课堂“百花齐放春满园”。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新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才能真正做到百花齐放。
  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语文学习方式
  叶圣陶说:“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故随时宜减轻学生之依赖性,而多讲则与此相违也。”《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更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获得新知识和能力的乐趣。因此,自主、合作、探究这种新模式下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首先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意识。自主式语文学习,就是让学生自己做主来学习语文,让学生主动丰富自己的语文知识,充实自己的语文世界,发展自己的语文能力。每一个学生都存在着个体差异、兴趣差异等,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因此,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语文知识能力等进行自主学习,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实,语文学习无论是一篇课文,还是一节语文课,学生或多或少都会存疑。例如:《桃花源记》中讲到“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再去寻找桃花源,却“不复得路”,学生对这一点始终是有疑虑的。有自主学习意识的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以及同学之间的交流等多种方式达到理解的目的,从而解决一个难题。这种自主学习的方法能使学生终身受益。
  其次,要有合作学习的意识。美国教育专家威廉格拉基是这样定义合作学习的:合作学习又称小组学习,是一系列促进学生共同完成任务的学习方法。无数案例证明,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在探寻问题答案的过程中会表现出更高的激情和热心,大大提高单位时间内学习的效率。例如:教授《社戏》一课时,有偷豆这一情节,对于阿发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笔者就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对阿发的这一语言,学生讨论特别激烈,甚至还有学生说:“要我才没那么傻,怎么偷自家的呢?”这引起学生新一轮的探讨。这样不仅使学生充分理解了阿发这一人物,同时还在品质培养上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真正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再者,要有探究的意识。探究就是让学生能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查证、合作交流从而获得新知。“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所以,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意识。例如:《小石潭记》中作者的感情由乐转悲,怎样理解这一“乐”一“悲”?对这一问题的探究,很多学习小组通过了解背景资料基本能把握,更有学生找到《江雪》这首诗来加深理解,还有学生提出“小石潭与作者有什么相似?”这样的问题来探究。能把问题提到这样的深度,确实难能可贵。如果一直这样探究下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提高是毋庸置疑的。
  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实施策略
  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新课改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应是新课程实施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要素。二十多年的语文课堂实践研究表明,“自主合作探究”是“自主课堂”品质之魂。教育本来就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贵在持之以恒,要想达到语文课堂的“百花齐放”就必须坚持这一模式。其实施策略如下: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思维
  传统的教学过分强调“教”而忽视“学”,这样让学生丧失了学习的自主性,从而使学生越学越不爱学,越学越不会学,而且阻碍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因而强调合作学习。有些教师对新课改的理念理解不夠深刻,或者说是对学生“不放心”,希望把自己所有的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殊不知,这样既限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又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而强调探究性学习,每一位教师都应意识到这一问题,并改变这种思维模式。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内驱力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教师在确定一个教学目标后,可以创设一个有趣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无论是自主,还是合作或者是探究,这三个环节都应该用兴趣来支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例如:在《陋室铭》的教学中,笔者一开始是给学生讲一个故事:一个人为改革而被一贬再贬,住的房子越来越小,这人是谁?最后他住的房子是怎样的,你想知道吗?你能帮他设计一下吗?(配有图片)在这样的情境驱动下,学生畅所欲言,言无不尽。这样的语文课堂才真称得上是“百花齐放”了。
  (三)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
  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的呼吸。”教育家克莱·P·贝德福特也说:“你一天可以为学生上一堂课,但是如果你用激发好奇心教他学习,他终生都会不断地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质疑精神,也就是要营造一个民主、平等、自由、和谐、主动探讨和大胆质疑的教学氛围。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自由的想象,创作思维中的灵感往往在紧张探索以后的松弛状态下才会源源不断。   例如:《最后一课》结尾有这样一句:“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很显然,这是作者留下的一处艺术空白。笔者引导学生质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补出韩麦尔先生哽咽而未说出的话。怎么补?补什么?怎样补才符合当时人物的心理?学生的疑问源源不断,甚至有学生提出要扮演此时的韩麦尔先生。这样的语文课堂,使得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畅所欲言,收获匪浅。
  三、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应注意的问题
  (一)学生自主学习时不够主动
  自主学习本身就是要求学生能主动地学习,而有的学生在自主学习时,缺乏积极主动参与的精神,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参与度不高,他们的听、说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就得不到提高,也影响了自主学习的效果,最后,教师不得不按照原來的教学方法进行灌输,导致不同程度地存在较多被动式、接受式学习方式。
  (二)合作流于形式,难以收到实效
  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大多数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在小组活动中更容易出现放任自流的现象,这种情况比班级授课制更为严重。有些教师的课堂为合作而合作,流于形式,主要是问题的设置比较粗略,教师没有参与其中,缺乏有效的引导。笔者认为讨论前必须先让学生明确自己所在小组的“统一任务”以及自身需要承担的任务。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并不是作为一位旁观者,而应该融入其中,通过一些有针对性的辅助工作,适当地引导学生,指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倾听、学会融合、学会共享。另外,教师在分组时,应当做到公平,使每组的平均能力相差不大,让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能够发挥自己的价值。
  (三)探究问题泛化和随意
  法国哲学家保利·利科尔所说:“于明显的意义里解读隐蔽的意义,在于展开暗含在文字意义中的意义层次。”“探究”意味着突破,教师不能弱化“探究”的意义,使语文课堂变成问答模式,缺乏创新性。另外,探究的问题也不能太随意,不能让学生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就是哪。探究的问题应该有“众里寻她千百度”的感觉。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总之,在新课标的实施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已初见成效。但课堂改革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还需要不断创新,希望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让自己的课堂“百花齐放”。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蓉蓉.论中学语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D].扬州:扬州大学,2007.
  [3]洪汉鼎.理解与解释——诠释学经典文选[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099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