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教学中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珊
【摘 要】生理学是医学教育中重要的教学内容,是一门研究人体功能及发展规律的学科,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和纽带,涉及的学科知识面非常广,其涉及到众多理论与知识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反映不好学、难掌握,因此学习主动性不高。但是,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生理学与临床医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也是基础医学科研创新的有效突破口。所以在生理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思维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在生理学教学中,除了教给学生基本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思维能力,只有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思维能力,才能促进学科的进步,推动社会的发展,因此,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思维能力是当代医学教育中应该重视的问题。本文对生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如何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思维能力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提出了一点见解,希望对生理学教学和学生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生理学;教学;创新能力;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7-0079-01
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创新能力,只有保持积极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使企业和社会保持活力和竞争力,并在激烈的现代化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不断前进和持续发展。因此,新时期的高校人才培养应当要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将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工作内容,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成长需求出发,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及学习兴趣,并不断引导和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和探究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不同的方面逐步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生理学的发展与于现代医学发展紧密相联,人类在探寻疾病救治方法的过程中,势必要探究疾病的发病机理,而这一探索又是建立在对人体正常功能研究的基础之上。
一、生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生理学是生物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更是医学的一门重要的基础性理论学科,是医学院校中基础与临床间的重要“桥梁课”之一,生理学教材是对前人通过科学研究所获得的医学知识在理论层面上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对初学者来说很多的理论知识太抽象、难理解、难记忆,故而一直以来,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老师在课堂上“满堂灌”:整节课都是在不停地向学生传授书本里的各种理论知识,而学生往往很少给予“反馈”,只是被动地听。高等基础医学生理学教学也不例外,在教学中往往多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老师在课堂上占据了绝对主导的地位,单方面向学生传输课本里的理论知识,即使是生理实验教学,大多也是在老师演示之后才让学生“以葫芦画瓢式”的照搬复制,重理论教授轻实验操作,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导致很多学生只会一味地生搬硬套书本里的内容,医学思维视野太过于局限,不懂得融汇变通和适时创新,不能及时发现去问题和主动解决问题,“眼高手低”、“纸上谈兵”现象层出不穷,不利于学生以后的成长和发展。所以在新时代下的生理课教学,应该明确学生在医学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作为教学理念,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实现学生由知识型人才向能力型人才转变作为教学目标,所以老师应创新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引导和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质疑问题、进而解决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策略
1.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学校应当正确认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调整教育教学策略,将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思维能力提上教育工作日程,将其列为教育教学的重要工作内容,同时学校还应大力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老师不但要不断地学习和吸取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还要重视教育教学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只有老师具备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有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2.多元化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教学环境和学习氛围,开展多元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求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比如在学习骨骼肌相关知识时,老师可以通过设置一系列的问题不断启发学生去思考,去追根溯源,如老师可以以“我们身体每天都在活动进行各种动作来完成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那么这些运动是如何引起的”为题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有的学生可能会说“由于肌肉收缩引起了关节活动,进而引起人体活动”,老师可以接着再问“肌肉收缩又受什么支配,是谁下的指令指导人体活动”,有的学生就会想到“是大脑下达了活动指令,然后通过神经将指令传达到肌肉,最后引起肌肉收缩”,通过这样设置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我们日常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和探究问题,从而在积极探索求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作为老师也可以更好地知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自己的教学中工作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把课本里的重、难点讲的得更加透彻,进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做到教学相长,促进生理学“教”与“学”的良性互动与循环。
3.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其所有的知识都来自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生理实验教学是和课堂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进一步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践应用,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更能凸显学生的创新能力,更能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实验教学中,老师最好不要将实验的方方面面都准备好才让学生生搬硬套,被动地重复实验过程,缺乏主动参与的意识,失去了探究生理知识的兴趣,而是要将实验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愿结合成一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一个方向,通过检索、阅读文献全面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确定自己要做的内容,设计实验方案,老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实验的参考课题,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查资料,去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器材,在保证实验安全的情况下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实验验证设计的可行性,这样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通过实验中和老师交流沟通,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由原来的“要我做实验”转变为“我要做实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教学生活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生理学不仅仅是一门医学的专业基础知识,更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也特别紧密,很多生理学问题的解决,积极推动整个医学的发展进步,为我们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老师在教学中应将教学和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加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并培养学生用理论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或现象的意识,如天热为什么会出汗、天冷为什么会打颤、受到惊吓为什么会跳起来、紧张为什么会手脚发抖等等,学生可以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对这些现象进行解释,还可以发现更多有趣、有关联的现象和问题,强化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结束语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我们每一个老师只有不断地去研究、探索本学科领域的前沿进展,不断地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才能把最新的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激发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同時通过师生互动式探讨、相互启发、不断创新,做到教学相长。在生理课教学中,老师应重视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求知,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祁文秀,赵成瑞,吴惠文,等.生理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实践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9):41-42.
[2]郭直岳,王亚丽,李东亮.在生理学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研究[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2):107-109.
[3]周蓉.在生理学设计性实验教学中培养医生的科研创新能力[J].西北医学教育,2015(23):93-95.
[4]许戈阳.生理学教学中科研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基础医学教育,2018(12):1047-104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11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