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如何帮助解决高职学生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郝家玉 何宝明
[摘 要] 探讨以“校企合作创新实践现代学徒制”为导向的培养模式。通过探索新的学生职业技术技能教育途径,分析校内学生“拜师”的做法及探讨现代学徒制如何帮助高职学生解决问题。
[关 键 词] 现代学徒制;学生工作问题;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7-0288-02
我们推行的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是适应行业企业的,是符合当下我国国情特点的,能够切实推进产教融合、拉近职业教育与劳动用工制度距离的现代学徒制。就建筑室内专业而言,建筑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采用“1.5+1.5”的形式:学生第一、二、三学期在学校学习理論知识和掌握最基本的技能;第四、五、六学期在企业进行工作学习,企业工作过程作为教学过程,企业工作任务作为教学任务,工作成果评价作为教学成果评价。课程内容安排、师资安排、工作环境等内容均由学校与企业共同确定。学生毕业时同时取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企业根据学生实习表现择优录用。下面本人就建筑室内设计专业通过推广现代学徒制如何解决部分学生工作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理解。
一、高职院校学生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职业教育生源质量下降,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高校招生量的扩大,使本来招生标准就不高的高职院校再一次降低,因为只有降低了招生标准,才能有效完成学校的招生计划。就建筑室内设计专业而言,近几年建筑市场不热,近些年的职业教育招生工作中建筑室内设计专业的分数每年都在下降,招生计划也可能随时进行调整。就鄂尔多斯当地而言,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多市民开始追求生活品质,不管是住宅还是会所酒店,都需要这一类人才即建筑室内设计师。新的建筑理念、技术革新、装饰行业兴起为室内设计专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鄂尔多斯近几年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上,建筑室内设计类人才被十分看好,其社会需求量在各学科类别中一直名列前茅,因此室内设计专业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率虽然较高,但就业企业均为中小型企业,且工作强度大,设计师及设计助理经常熬夜绘图,工作性质较为辛苦,故家长和学生不愿意报考此专业。高职院校招生本就困难,再加上专业特性使建筑室内设计专业招生难上加难。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招收的学生中部分学生为美术专业学生,文化课程度相对不是很高。新生报到率不足,所录取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大大影响了学校的声誉以及教学成果。高职学生的起点过低,让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工作面临更大的挑战。
(二)学生存在一定的思想问题,学生工作管理难度大
高职院校学生处于刚刚挣脱父母的监督,卸下初高中学习压力的重任下的青年一代,思想上还不够成熟。一些学生存在学习成绩较低,自律自控意识不强等问题,总认为上了大学就是没有规矩的自由天地,再加上本身自我管束能力较差,因此在校期间思想行动较为散漫。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常给人的感觉是自由、散漫、经常迟到早退和不专心等。他们中有些人经常违反学校的校纪校规,且他们的逆反心理也相当突出,打架、抽烟、顶撞老师、逃课等不良行为习惯也较为普通。之所以出现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主要的心理原因还是自律性不够强。在遵守学校的校纪和校规方面常常呈现出反复状态。
(三)学生活动形式不新颖,活动形式单一
近几年网络媒体发展速度较快,学生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移动设备端,喜欢新颖的快节奏的媒体形式。新媒体的虚拟性使大学生能够在虚拟空间中获得一定满足感,学生上网聊天、打游戏游戏、看视频等已占据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过度地沉迷于网络活动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危害身体健康,更使学生在思想上越发冷漠偏激。高职院校在学校组织的一些传统型学生活动对学生而言没有吸引力,学生本身自控能力差,参与度关注度不够。学校组织的各项学生活动,比如说革命传统教育讲座、学雷锋志愿活动、诚信感恩教育系列讲座等都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因而想要通过组织学生活动以期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效果不明显。
二、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所解决的高职院校学生工作问题
(一)招生招工一体化,确保招生数量,提高招生质量,把好校企合作教学质量关
1.招生与招工一体化是开展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在招生工作中积极开展“招生即招工、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扩大招生范围,将现代学徒制授课形式、考核方式、内容和录取办法一并列入招生简章内进行宣传招生。现代学徒制教学过程包括技能培养、技术孵化、学生实习以及最后的学生就业,打造实力型校企合作示范点。学校在招生时,要与企业展开协商调研,确定企业能够在哪些方面提供师傅和技术,以及企业的培养能力市场需求等。充分地调研招生,就会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学校招生的盲目性。同时也能在招生时向学生了解其意愿、专业兴趣方向,这样也能够确保学生自愿,提高招生质量。
2.学校在寻找、确定与企业合作之前,要对企业进行严格的审核。确定合作企业的资质是否具备与学校展开学生培养合作的能力,是否具备相关可供学生学习的技术,是否拥有一支有技术、有经验,同时也有着良好沟通能力的技术工人。不可否认,有些企业不具有实际的技术含量,无法承担对学生专业技术的培养,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企业只是想通过这种合作获得免费的或者低成本的劳动力,并不具有真诚开展合作培养的意愿。只有企业既具有一定的技术实力、实训条件和想要真正培养员工的意愿,这样的校企合作才能长期开展。校企双方需要明确各自的责任,确立管理职责和培养职责在某种程度上的分开,但同时也需要界定各自的权域,避免学生教育和管理的空白地带出现。 (二)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学生日常工作管理方式方法的改变
1.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
由于学生都是通过传统途径进入高职的,他们一直以来接受的都是传统教育,学习与授课方式都与现代学徒制的教育模式有所不同。加之他们对现代学徒制的不了解,工作实践几乎都是空白的。因此,在入学之初,学校首先就要对学生实施入学教育,这不同于普通的入学教育,而是以介绍现代学徒制为教育重点,让学生尽快了解学徒制,做好适应于现代学徒制的职业生涯规划。具体的做法是,就建筑室内专业而言,开学初即组织学生参观古建筑群或其他有代表性的公共建筑室内设计场所,了解各类建筑特点以及技法,引起学生对室内设计的好奇心与兴趣;组织学生到企业实地参观了解,使学生对日后的工作环境有所熟悉;组织已参与现代学徒制的学长返校进行讲座,介绍自己在企业的所思所学;利用节假日等时间到家装企业参与企业的大型活动,感受企业活动氛围。
2.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方式方法的改变
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即师傅带徒弟模式。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服从管理意识。学生在校期间就可针对性地开展适当的拓展训练,锻炼学生的意志,增强其自信心,提高其抗挫折能力。要运用企业理念管理学生,让学生能够尽快适应企业生活。在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方面,提前让学生接受、适应企业的管理方式,让学生感受企业的理念和文化,尽量缩小学校管理和企业管理的不同而带来差距感,避免进入企业后的不适应。相对过去传统职业教育模式,学生日常管理工作难度较大,学生在校期间行为自由散漫并习以为常,但学生住宿及上课环境存在的安全隐患风险小。学生参与现代学徒制进行校企合作后,学校作为教育主体,应对学生在企业的工作环境和住宿环境定期进行检查,排除安全隐患。学校班主任、辅导员要不定期与学生开展谈心谈话,了解学生在企业的思想动态,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分散在企业中要做好模范带头作用,发现问题及时与学校教师沟通。
(三)学生活动的开展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
就建筑室内设计专业而言,学生进入现代学徒制学习模式后在学院“政校企合作、课岗证融通”办学育人模式的构架下,根据职业岗位(群)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基于职业发展导向,突出“就业、技能、发展”的工学结合育人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依托和服务鄂尔多斯及周边区域装饰装修企业,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一线能工巧匠共同创新“学做交融、工学一体、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企业,承担项目任务,将理论知识贯穿到每一个实践教学环节,做到边学边做,实现“学做交融”。第四、五、六学期让学生去企业学习,企业工作任务作为教学任务,边工作边学习,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学生完成岗位工作任务,并在工作过程中学习、提升职业技能和理论知识,实现在工作中学习,而学习的内容就是工作内容,即实现了“工学一体”。校企共同制订共育管理制度、实施机制、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计划、考核标准、学生发展规划。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既有学校专任教师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教学,也有由行业、企业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进行的实践能力教学。
由于“1.5+1.5”学制的要求,学生入学一年半以后就进入企业承担双重身份教学。由于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着本质的不同,在合作的过程中,在保留各自文化特色的前提下,要在学徒制的培养模式中融合校企。对有双重身份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下的学生而言,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同等重要,这种融合毋宁是为了让学生和师傅获得一种更容易习惯于各自文化氛围的宽松环境。结合不同企业各自优秀的企业文化可推进学生工作的开展,学生活动形式可由学校推动到企业。具体来说,可以到企业授课与企业实训相结合;到企业参加来自社会不同层面的专家学者开展的讲座报告:参与企业组织的户外活动增加与企业的联系。学生活动形式由学校进入企业在形式上已发生改变,在校企融合的教學模式下,学生活动参与度于企业工作参与度紧密结合。
现代学徒制势必会帮助高职学生解决工作问题,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基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和校企合作形式对学生的培养需要而产生的。所以,在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的学生工作要从思想引导、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日常管理及组织活动等方面做出相应的改革与创新,以实现高职学生管理和企业管理之间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周桂瑾.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09(2).
[2]叶忠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7).
编辑 李 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35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