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著名民族音乐家王惠然与“土琵琶”的制作故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孟醒

  【摘要】《铁道游击队》插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中的“土琵琶”,原名叫柳琴,是我国民族乐器中被开发,被发扬时间最短的一位成员。第一把有质量的柳琴的诞生跟著名民族音乐家王惠然有一定关系,也凝聚了徐州乐器厂开发人员的智慧。
  【关键词】王惠然;土琵琶;柳琴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柳琴,原是苏鲁豫皖接合部地方戏的伴奏乐器,属于弹拨乐器种类里面弦鸣乐器的种类,是我国民族乐器中被开发,被发扬时间最短的一位成员。因其形像柳树的叶子,所以叫柳琴、柳叶琴。《铁道游击队》电影中男主角边弹边唱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就是用这種乐器来表演的,所以更多的人,由于这个电影,称呼这个乐器为“土琵琶”。
  20世纪中叶,济南军区前卫歌舞团的王惠然老师和柳琴的结缘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当时,王惠然老师来到了山东的沂蒙山区,一边和当地老百姓慰问演出,一边体验生活,偶然看到当地老百姓一边唱当地戏曲,一边用一个比琵琶小的乐器来伴奏,声音亮,有穿透力,简单易弹,携带方便,王惠然老师马上被这个小琵琶引起了注意。回去以后,王惠然老师马上和当时的徐州民族乐器厂的师傅们取得了联系,进行了多次的研究探讨,并和乐器厂的师傅们亲自来沂蒙山、徐州柳琴戏团进行了多次交流学习,经过多年的不停的大量的改革和研究,终于在1958年制成了中国民族乐器史第一把正规的规范的有三根琴弦二十四个品的高音红木柳琴。
  这第一把只有三跟弦的柳琴虽然现在看起来还是非常简陋的,但是在当时的现有条件下已经是一个奢侈品了,这把柳琴使用了自然风干10年以上的朝阳一面的老红木做为柳琴反射声音的背板,用密度稍小的自然风干50年以上的梧桐木板做为柳琴的面板,就只这背板和面板已经让当时物资缺乏的乐器厂费尽周折。在选材的时候,王惠然老师坚持使用红木,因为他非常坚硬,这样对柳琴声音反射的声音不失真,在灵敏度上也有很好的作用,梧桐木当时选了徐州地区的当地木料作为柳琴的材料,由于这种木头质地松软,木材紧凑,对声音的振动效果非常好,可以让柳琴的余音更长,共鸣更久,减少杂音,达到理想的柳琴声音。为了让柳琴的声音更具穿透力,王惠然老师还在柳琴前面的面板上设计了两个椭圆形的圆孔,再加上雕刻的塑料的音窗,可以让声音从柳琴的琴腔里偷出来,关于音窗的大小,花纹的式样和遮盖度,以及音窗的定位,都有很大的讲究,现在很多柳琴的制作者,都没有重视音窗的这些因素,都是在柳琴上差不多的位置开一个空就可以,所以造成声音的很多问题。
  当时的这把柳琴音箱里面安装了增加声音震动的琴胆、和让声音更加集中的音梁,柳琴上的品采用半音阶的排列方式,八度里面的12个半音都是可以演奏出来的,柳琴的琴弦也全用钢丝弦或者尼龙弦,这样可以把柳琴的声音,很顺利的从音窗中传播出来,也加大了柳琴的穿透力量,老艺人们以前右手都用竹筒套子来演奏,现在也改为用三角形的赛璐璐拨片来演奏,演奏工具的改变,对柳琴演奏的技术和音色上有了质的飞跃。
  在柳琴的外观形状上,王惠然和徐州乐器厂的师傅们也做了很大的改变,首先对柳琴的背板图上了漂亮的油漆,涂油漆的好处有几个。第一是更加的美观了,让乐器更加美观好看了,流线型,手感都比以前好了很多;第二是涂油漆也可以很好的防止虫蛀,也更加的卫生干净,音窗、琴头上的头牌也都有了精美的工艺图案在上面,不再是以前简单的一个部件在那里,弥补了柳琴的审美性,并且把柳琴的琴体缩小,更加方便携带和抱着演奏,而且,琴体的缩小,更加促进了音色的穿透力,使柳琴的音色更加明亮。当时的那把三弦柳琴,有24个品,这样就有了3个八度的音域可以供演奏者演奏,根据琵琶的叫法,最细的那根弦我们叫做一弦,最粗的叫做三弦。由于这个乐器主要是演奏高音,音频比较快,所以为了方便演奏快速的旋律,三根弦分别按照四度和五度关系定弦,从三弦往一弦数,分别是d1、g1、d2,音域是从d1——d4。这样改进了以后的柳琴,就可以随意根据唱腔和演唱者的音域特点,进行随意的转调,而且音量也大了很多,音域更是扩宽了很多倍,这样,不仅可以用于地方戏曲的音乐伴奏,还可以进行单独的乐曲演奏,或者在民族乐队中填补高音的空缺。柳琴研制出来以后,也出现很多问题困扰着王惠然老师和乐器厂的师傅们,但是比起以前的柳琴,那真是天壤之别。
  三弦柳琴问世以后,王惠然老师根据柳琴的音域、把位、指法,创作了柳琴改革第一步以来的第一首柳琴独奏作品《银湖金波》。《银湖金波》的创作,获得了各个基层地区观众和部队的热烈好评,原来的柳琴是二根弦,七个品,现在柳琴琴弦增加为四根,29个品,大大增加了柳琴在技术上、音乐上的表现力,大家对这个新兴的高音乐器特有的高音和清脆的音色充满了好奇和喜爱,他独特的拨片演奏方法和特有的表现力,也让很多音乐家加入到对这个乐器的了解和学习中来。继《银湖金波》受到好评如潮的反响以后,王惠然老师开始了大量的柳琴作品创作,代表作品有《春到沂河》《陕北随想曲》《毕斯卡欢庆会》等柳琴独奏曲。现在,中国各个音乐学院都已经陆续开设了柳琴专业,柳琴的老师也都是科班出身的专业老师,不再是以前琵琶或者三弦老师改行的,教学都已经很规范,作品也有更多的选择,《剑器》《雨后庭院》等现代风格的好作品也被大家所喜欢,尤其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学习柳琴的人越来越多。20世纪30年代,我国著名的民族音乐社团——上海大同乐会,曾经制成一套143件古今民族器乐的今年样品,其中就有一件柳琴,并作出更多的改革与创新。令人遗憾的是,这件柳琴由于各种原因,没有保留下来,现在也下落不明,只留有那珍贵的照片,现珍藏于上海民族器乐一厂中国民族乐器博物馆中。
  一个音乐门类的发展,离不开三方面因素的制约。
  乐器的制作和改革,这是乐种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乐器的制作进步,没有乐器改革的一步步推进,这个乐种根本没有发展的可能,从20世纪刘天华对二胡的改革,就能看出乐器改革对一个乐种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于是柳琴进行了翻天覆地的经历数百次的改革研究,从两根弦到三根线,从三根线到四根线,从原来仅有的7个品到12品,再到24品、29品,从木料,到拨片,从微调到支架,每一次改革都历经了孟宪洪老师的无数次尝试。
  演奏作品的创作和更新,是推动一个乐种发展前进的又一重要因素,乐器的改革就是为了可以演奏更丰富,更精彩的作品,乐器的改革就是为了作品的需要而改革的,没有作品的需求,就没有乐器改革的推动力,于是从《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1958)、《柳琴戏牌子曲》(1960)、《银湖金波》(1960)、《春到沂河》(1971)、《木棉花开》(1979)、《毕兹卡欢庆会》(1978),到后来改编的《流浪者之歌》(1994)、《查尔达斯舞曲》(1994)都一次一次的推动了柳琴乐器的改革和发展;柳琴演奏技术的革新是建立在柳琴这个乐器的制作改革和作品革新的基础上的,但是技术的发展又极大的鼓舞了乐器的制作改革和作品的革新。王炳杰老师在《柳琴教学要论》中提到:作曲家的作品是以乐谱的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只有通过演奏者用手中的乐器进行二度创作才能把优美动听的传达给听众。
  演奏者的技术技巧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诠释音乐作品的能力,影响着其二度创作水平的发挥。一个柳琴演奏者,必须能够得心应手地掌握自己手中的乐器,能够顺利克服曲中的技术难点,才有可能担当起二度创作的重任,才有可能把音乐作品演绎得出神入化[1]。而柳琴这个乐器的制作和改革是作品创作和演奏技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乐器的改革,后面两个内容的发展是不可能的,所以从1965年开始,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柳琴制作改革之路。
  作者简介:孟醒,硕士,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器乐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本论文项目号: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批准号:2015SJB38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37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