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文言词“然”的用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文言词“然”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词之一,“然”的用法和词性都比较复杂,对“然”的解释不能生搬硬套,应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理解、翻译。
  关键词:文言词;“然”;词性;用法
  中圖分类号:H1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5-0095-02
  文言词“然”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词之一。《说文解字》这样解释“然”字:“然,烧也。”(《说文解字·火部》)由此可知,“然”的本意就是燃烧的意思,它是“燃”的本字。“燃”字出现后,“然”逐渐失去了“燃烧”之意,假借作指示代词,后来逐渐演变为形容词、动词等。细数起来,文言词“然”的用法多达10余种,词性也比较复杂。对“然”的解释不能生搬硬套,应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理解、翻译。现择要介绍以下几种。
  一、作代词
  “然”本来是代词,表近指,有“如此、若是”等意义,现代汉语作“如此”、“这样”、“这些”、“这个样子”解,专指称某些事态。举例如下。
  (1)然乎哉?不然也。(范缜《神灭论》)
  (2)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羽本纪》)
  (3)何为其然也。(苏轼《前赤壁赋》)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荀子《劝学》)
  (5)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6)以德为怨,秦不其然。(《左传·僖公十五年》)
  (7)及燕、梁他国皆然。(《治安策》)
  (8)不然,夫八卻五大夫三卿其宠大矣。(《国语·叔向贺贫》)
  二、作形容词
  在对话环境中,作为形容词的“然”一般认为是由指示代词“然”演变而来的,可以理解为“是的”、“是这样的”,也可以理解成“对的、是正确的”,主要有如下两种用法。
  1.如“以为然”、“不以为然”句中“然”的用法,相当于“是”、“对”之意。举例如下。
  (1)“邵阳以为然,解军而归。”(《战国策·齐策二》)
  (2)赵王以为然,因不西兵。(《史记·陈涉世家》)
  (3)生未尝不以余言为然。(清·戴名世《郭生诗序》)
  2.在对话中表示应答、肯定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对的”、“是的”、“是这样”之意。举例如下。
  (1)太后曰:“然。”(《战国策·赵策·触龙言说赵太后》)
  (2)辛垣衍曰:“然。”(《战国策·赵策·触龙言说赵太后》)
  (3)有子曰:“然。”(《礼记·檀弓上》)
  三、作动词
  古汉语“然”,常处判断句谓词位置,从指示代词“这样”中获得“是这样”的语境义,然后进一步演化,带上宾语,意动用为“以为……然”,即“认为……对”、“认为……是”、“认为……正确”。举例如下。
  (1)“沛公然其計,从之。”《史记·高祖本纪》
  (2)愬然之。(《李愬雪夜入蔡州》)
  (3)“帝深然之。”《周书·王思政传》
  (4)成然之。(蒲松林《促织》)
  四、作语气词
  “然”用于叹句或疑问句末,表感叹或疑问语气,可译为“呢”、“啊”。举例如下。
  (1)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李白《蜀道难》)
  (2)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五、作连词
  “然”用作连词,表转折关系,表示转折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然而”没有差异,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但是”、“可是”、“不过”、“却”。举例如下。
  (1)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柳宗元《三戒》)
  (2)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前出师表》)
  (3)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权。(《过秦论》)
  (4)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归有光《项脊轩志》)
  (5)然其后七年之间反者九起。(《治安策》)
  (6)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归有光《项脊轩志》)
  (7)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柳宗元《捕蛇者说》)
  (8)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左传·僖公三十年》)
  六、作助词
  有些句子里的“然”,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结构助词“……地”。举例如下。
  (1)杂然相许。(《列子·汤问》)
  (2)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
  (3)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司马迁《太史公自序》)
  (4)动刀甚微,滐然已解,如土委地。(《庄子·养生主》)
  (5)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孔雀东南飞》)
  (6)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望其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七、作词缀
  “然”作为形容词的词缀,由指示代词演化而来。
  1.附加在表情态或声貌描写的副词、形容词后面,因而有“……的样子”的意思,表示形容、修饰的一种辅助成分。举例如下。
  (1)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柳宗元《三戒》)
  (2)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归有光《项脊轩志》)
  (3)因其固然。(《庄子·养生主》)
  (4)泯然众人矣。(王安石《伤仲永》)
  (5)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宋玉《对楚王问》)
  2.有些句子里的“然”作为一个整体还留存于现代汉语中,可不译,如“怡然自得”之类。举例如下。
  (1)若朋友交游,久不相见,卒然相睹,欢然道故。(《史记·滑稽列传》)
  (2)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司马迁《太史公自序》)   (3)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司马迁《报任安书》)
  (4)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陶渊明《桃花源记》)
  (5)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理素罗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八、与“则”、“而”、“虽”等连用为连词
  此外,“然”还常跟连词“则”、“而”、“虽”和时间名词“后”连用,如“然则”、“然而”、“虽然”、“然后”。它们跟现代汉语的“然则”、“然而”、“虽然”、“然后”这几个词语有很大区别,但是其中的“然”仍作代词,是“如此”、“这样”之意,用以承接上文所说某种事态;“则”、“而”、“虽”分别表示承接、转折、让步假设关系的连词,“后”也表示一种时态上的先后顺承关系。
  1.然则。“然则”表承接关系,相当于“这样,那么……”,它紧承上文,引出下文。结合具体语言环境理解可译作“(既然)如此……那么……”、“(既然)这样……那么……”举例如下。
  (1)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范仲淹《岳阳楼记》)
  (2)然则何时而乐耶?(范仲淹《岳阳楼记》)
  (3)然则天下之大计可知已。(《汉书·贾谊传》)
  (4)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孟子·梁惠王上》)
  (5)曰:“然则有同与?”(《孟子·公孙丑上》)
  (6)鲁仲连曰:“然则吾将使秦王烹梁王!”(《战国策·赵策》)
  2.然而。“然而”表转折关系,译作“如此,但是……”举例如下。
  (1)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晁错《论贵粟疏》)
  (2)然而,不可不刑者,法也。(《韩非子·五蠹》)
  (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
  (4)然而不能从者,是不效法圣智也。(《贾谊传》)
  (5)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过秦论》)
  3.虽然。“虽然”是连词,表让步或假设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虽如此,但是……”“虽这样,但是……”“虽如此……”举例如下。
  (1)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墨子·公输》)
  (2)虽然,臣愿悉言所闻,大王裁其罪。(《战国策·秦策》)
  (3)虽然,魏兵不敢来,可就此五路总口下寨。(《三国演义·失街亭》)
  (4)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总与忌之谓也。(《原毁》)
  4.然后。“然后”是连词,表行为连续性,顺接关系。举例如下。
  (1)夫大寒至、霜雪降,然后知松柏之茂也。(《淮南子·俶真》)
  (2)待蜀兵自亂,然后乘势击之。(《三国演义·失街亭》)
  (3)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学记》)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礼记·学记》)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196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404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