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探析油画风景写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曾令权

   摘 要:对景写生是油画必修的课题,亦是绘画创作的途径之一。写生中面对繁杂的客观景象,需遵循“少即是多”的原则进行绘画实践。对构建画面的元素的处理,不可完全照搬对象,务必进行艺术化提炼,通过删繁就简,剔除细枝末节,强化突出主干,主观处理景象将其转化为具有独特的艺术形象,服务于作品。
  关键词:油画;风景写生;少即是多
  油画风景写生有一定的规律,应依照立意观察、构图、实践等系列步骤操作完成作品的绘制。每一步骤环环相扣,不可马虎。写生中要解决的是造型、色彩、空间的问题,空间的表现依赖于造型和色彩的达成与否。处理造型和色彩不仅是材料和技法层面的考验,更能体现个人的艺术造诣和修养。同时创作者应在这一系列过程中注入个人的情感,通过这些语言来传达艺术追求和精神观念。
  一、观察
  观察是油画风景写生的第一步,是人与自然的对话,是对客观景物所处的环境、时间和空间的读取识别。油画风景写生一方面讲究现场性和时空性,现场性和时空性,即事件发生的地点、时间、人物、景物,缺一不可,否则事件无法达成。另一方面注重光影与色彩,观察就是要求作画者在自然界中寻找光和影。了解掌握光影变化的基本规律,光影的变化受天气和时间发展影响,不以人的主观意识而改变。光是色彩呈现的必要条件,因此抛开客观物象本身固有色物理属性,色彩也受天气和时间发展变化而变化。因此要对色彩的变化规律做研习,以便更好地进行绘画实践。例如莫奈的组画“鲁昂大教堂”,强调写生的时间性,明确表达随着时间的发展变化色彩所呈现的状态。莫奈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色彩意识来看待自然界中的风景,充分地把握光影和色彩的现场性、时间性的变化并在油画作品中展现出来。这是主观的意识表达客观物象的体现,也是个人情境体验的情感呈现。
  二、构图
  构图即谢赫六法中的“经营位置”,是画作构建的关键。创作者要在动笔前对画作做预判,什么样的物象可以进入画面,需要多少,画面中的布局如何安排,只有处理好这些问题才能体现“少即是多”。第一,各元素间的遴选,提取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物象作为画面元素,即将当下与创作者产生精神情感共鸣的物象从环境中抽离,作为画面的主体进行安置塑造;第二,各元素位置安排,需遵照一定透视规律主次排序、聚散组合、遮挡排列,来对画面空间的营造;第三,各元素的造型选择以三维立体形态还是二维平面形体呈现,需依据画面主题的表达进行造型的艺术处理,切合中心思想的表述;第四,各元素的色彩关系,各个物象都具有自身独特的色彩,应考虑如何将丰富的色彩个体融为简约而又有内容变化的一个色彩体系。这些问题贯穿着写生过程的始终,故而说构图是画作能否顺利完成的关键。
  构图建立在观察取景的基础上。一方面受先天条件即客观存在的景象,另一方面受后天条件即人的意识影响。先天条件很重要,但必须作用在后天条件基础上。艺术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大自然之美在于身边平凡事物之中,作画者要在不显山露水的景象中抽离、简化、提炼、升华“美”。即要将对象美的本质从中性的表象中剥离出来,提取对画面有用的内核,删减无用成分。然而要达成这一形式之美,要不断训练,以期待达成眼中景和心中景的融合。在将客观景象转化为画作元素前需有所取舍,面对丰富且杂乱的客观自然景象要做减法提炼,要让其具有识别性、代表性、象征性乃至符号化,为此不得不通过艺术处理将其简化。依据表达主题的需要,作画者应切合点线面的构成,把控黑白灰和色彩、对比性和统一性、空间层次及主体和从体,在观察的基础上分析取舍,根据需要加以归纳、概括、组织手段处理,升华形体、色彩、整体和局部等各种画面元素使之富有节奏变化的韵律,形成和谐统一的画面。
  三、造型
  造型在绘画中是最基础的语言方式,具有一定的象征性特点,能充分体现客观物象物理属性及形象特征。绘画中的造型不仅仅是视觉表层的描摹,还是对客观物象现场体验和认识的深层次的内在本质表达,更是人与自然的对话的展现。客观物象种类丰富繁杂且变化无穷,作画不可照搬客观物象。故此要透过外在看本质,简化提炼出绘画造型,将个人情感融入造型中,使之带上个人烙印,成为识别度高的符号化形象,以彰显艺术个性、观念。造型作为作品形象的载体来源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中一切可视物象都具有造型。绘画造型来源于客观物象的形象轮廓和体积边缘,点线面则是体现造型的手段,它们依附于客观世界中的一切可视形体。点线面不只作用于构建艺术作品形象,还是构架画作与人视觉心理感受的桥梁,其自身也具有审美的独立性。以线为例,直、曲、折三种形态各意不同,例如表达开阔而幽静的场景形态多用水平线,表达巍峨挺拔的造型多用直线,表达危急紧迫感用斜线。风景写生的临场性体验,促使作画者依据对象所呈现的状态结合自身感受,利用点线面来造型。如此而来的形象不是简单的描摹表现,而是人与自然理性和感性交流的结晶。客观物象向作画者呈现的其自然状态,也是其价值和内在意义的直接体现。作画者以简化造型的手段将客观物象提炼符号化,并没有否认客观物象的真实性。摒弃表象进入本质的提炼,使得客观物象原貌再现更加形象具体。正如马蒂斯所说:“我无法通过忠实地复制树来传达我的感情,也无法用逐一描繪树叶那样通用的语言来传达我的感情,我只有把自己与它同化后才能传达我的感情,我必须创造一个与树相似的对象。”如此造型依据物象轮廓或体积边缘进行处理,可分为二维平面和三维空间两种形态。二维平面依靠线条造型,剪影式弱化内容单取外轮廓,甚至简化其为几何图形,造型以平面为主要形式做绘画表达。三维立体空间则以线面构造形体,物象接近于几何体形态。无论哪一种形式,都要使观众直观感受到画作的形式感、结构秩序的韵律感,领略画作所传达的信息。以此为目的绘画造型提炼简化,图形和形式极致的符号化,糅合客观物象的共性与个性,达成意识的表达和表达意识的形式结构两者的和谐统一,使得所创造的造型源于物象且高于物象。物象内在结构特征和外部形状特征进行符号化,再重新编排组合。不同的造型取舍所营造出的空间效果不一,例如三维空间的的整合,遵循焦点透视原理以展现物象立体感为主导,凸显物象在画面中的真实性,以必要的修饰手法保留形象特征且突出重点部分,使之形象更真实。再例如二维空间的整合,弱化物象立体素描关系,从物象剪影或轮廓趋向图形入手做二维平面归纳,酌情予以物象夸张变形,以简化变形的方式给人带来崭新的视觉面貌。   四、色彩
  油畫作品中色彩是构建绘画基石,亦是绘画语言方式的主要元素,极具代表性且能充分表达作品不同的意义。色彩的色相、纯度和明度是辨别客观物象属性的依据。色相指的是物象本身的色彩相貌,也可以称之为固有色,如红苹果,其固有色是红色。色彩纯度指的是饱和度、浓度,有等级之分,即单一的颜色随着掺入其他颜色或物质的数量增多,其纯度就降低。色彩明度受光影响,以光线对物象的反射率高低来划分等级,现实生活中红绿灯应用的也是这一原理。在油画风景写生中,色彩的运用表现都建立在这三者上。再者是主观结合自身的情感,依照现场内心的情绪发展,对情景再创造,通过色彩的运用来表明心境。色彩是特定而存在的元素,世间万物不一,使色彩具有多样性,但在绘画中色彩的数量并不是越多越好,相反应有所控制,否则会泛滥造成色彩杂乱无力。如此,对客观物象色彩景象应做艺术处理,在描摹对象同时实现色彩印象,有目的有意识地主观创造,借此传达作画者的内在情感。
  在实际操作中,参考客观物象所呈现的色彩作归类。以色相为基础进行构建画面色彩基调,调和各个造型所附色彩纯度和明度。遵循少即是多的原则,用最少的套色去表达丰富的色彩关系。限色与分阶操作,明确色彩的套色数量,理清套色间的冷暖、互补等色彩关系。在指定的套色中确立色阶关系,依色阶变化做画面布局。此外要融入个人主观情感意识,以色彩心理感受为指导主观改变客观物象本身的色彩,提升或降低色彩对比度,增强色彩真实性,结合提炼简化的造型来强调自我主观的色彩感受表现。
  五、画面
  画面的达成要单纯简约且有内容。这一标准涵盖了构图、造型、色彩这三大要素,构图总领整个画面,亦是创作工作的开端,构图好可谓事半功倍。单纯、简约就构图而言,是要将画面的主次关系、造型塑造、色彩关系表达清晰;造型方面是指以简洁明了的形体塑造传达物象本身质感与量感,细节的刻画增加物象的真实性;色彩方面是指以物象色相为基,把控各个物象的色彩关系还原同时表现场色彩体验感受。简约而有内容,是要求遵循绘画的规律。艺术家应在局限的二维平面中玩味构图、造型、色彩三大要素,从中寻求变化,在构图和造型的严谨性中营造趣味性,变化色彩的对比、互补、明度、纯度的关系,使得有限的色彩关系变幻出丰富的色彩效果。
  六、结语
  油画风景写生是件集智力、技艺、体能于一体的工作。智力方面要求创作者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审美素养的积淀,对专业熟识,掌握油画的基本规律并能运用于实践,同时不能忽略对审美素养的培育与提升。技艺方面要求创作者掌握基本的表现手法,认真对材料工具的性能运用做研习,以期触类旁通。油画材料的可塑性、透明性等性能应遵循“肥盖瘦”的原理进行操作,如此合理运用于画作中,可以最大限度将油画材料本身的美感体现出来。最后是体能方面,油画风景写生多半是户外进行的,良好的体格是油画风景写生创作得以进行的前提条件。因此智力、技艺、体能三者需要兼修,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谢光跃.油画风景写生的装饰性色彩探考[J].美术观察,2019(1):143-145.
  [2]李亚平,赵婉彤.试论油画风景写生与创作的主观性表达[J].艺术教育,2018(24):149-150.
  [3]侯丽丽.油画风景写生的构图、色彩、技法及意境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8(19):23.
  [4]王文娟.风景油画的空间形式结构因素及运用[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7(4):136-141.
  作者单位: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42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