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小学语文衔接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夏洪岩
【摘要】中学和小学阶段是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中两个完全不同的学段,中小学之间的过渡和衔接,的确存在很多的问题,甚至是有脱节现象。结合教学经验,分析和阐述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和解决策略。
【关键词】中小学语文 教学衔接 脱节原因 策略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中小学九年一贯制的学校,因为工作的调配,这两年我由一名有20来年工作经验的小学语文老师转变成一名担任初中语文教学的“新”老师,新的工作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也让我斗志昂扬地投入到新的领域当中。时间长了,在工作中,我发现了很多中小学衔接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学生的成绩,一些小学阶段语文成绩优秀的学生,到了初中,成绩平平,120分的语文卷子,进入90分的也微乎其微。甚至是小学阶段所谓的“学霸”,也折在了语文这一科当中。是因为我没有工作经验吗?是该教的知识点没有教到位吗?我感到空前的压力。但是静下心来想想,必须要冷静地分析思考,通过现象发现本质,然后才会有解决的策略。
我们都知道中学和小学阶段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学段,中小学之间的过渡和衔接的确存在很多的问题,甚至是有脱节现象。究其原因,我想无外乎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在中小学之间的差别,及三者之间的融合问题。
首先,我们说说文本内容的差别。所谓的文本,就是教材。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因此课本中的课文,多数都是朗朗上口的诗歌、趣味性很强的寓言、童话、故事等,学生喜欢读,从而更亲近语文的学习;而到了初中阶段,我们会发现,每篇课文的选材都很长,这对一些阅读困难的学生,是不小的困难,会自然而然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随着年级的升高,还会加入逻辑性强的议论文,学科性强的说明文,中华传统文化——文言文。文章的知识性,逻辑性更强些。相比较而言,学生自然而然会更留恋小学的语文,对初中语文或多或少失去兴趣,产生畏难情绪。自然而然,学生成绩会下降。
其次,我们说说教师教学的区别。小学的教师,面对的是年龄较小的学生,因此小学教师在教学设计上真可谓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十八般武艺样样俱全,有时他是朗诵者,有时他是歌唱家,有时他是游戏的组织者……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阶段更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拼音、字、词、句,要夯实牢固,要注重学生的听说读写,学习习惯的养成,这些老师都会亲力亲为,因为他们觉得,孩子还小,还要慢慢引导。而到了初中,尤其刚小学毕业,升入初一的学生,迎接他们的初中老师,往往是刚带完毕业班的初四老师。他们认为,这些初一的孩子,明明就是小大人,很多的学习习惯是理所当人就已经有的,很多的思维模式理应是有的,毕竟初四的孩子这些都俱备啊!中学教学容量大,教师讲课速度一般较快,许多知识只能一带而过,而且初中教师大多喜欢把问题直指中考,对初一新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认知前提、管理方式、教育教学现状等方面认识不全面,了解不透,教师的教学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生,主导作用发挥不好,对学生估计过高,教育教学与学生实际脱节。师生协调适应差,下力不少,收获不大。
再次,学生心理的变化。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小,依赖,崇拜老师,父母的话可以不听,老师的话必须听。有时,家长还拿老师来吓唬自己的孩子,可見,学生是多么崇拜老师。有了这种心理,学习自然也不会差到哪去。可是,进了初中之后,学生的心里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同学,新的老师,再加上青春期的到来,学生都会认为自己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想法,面对老师严厉的批评往往是不接受的,是逆反的心理。不同的阶段,就有不同的学生心理;不同的心理,也就会产生不同的行动。学生的学习相对而言缺乏主动性、积极性。进入中学后,自我调控强的学生,或者在小学阶段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就能迅速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而自我调控能力弱的学生就很难适应,甚至要跟不上同伴,假如教师及时地不断地督促的话,学习成绩也会上去,也能赶得上同伴,并在这个过程中,这类学生能慢慢养成自控能力,他们也能适应中学生活;如果这个过程中因为感到吃力而自我放弃,那他们就很难适应中学生活了。
除以上提到学生、教师、文本三方面的原因之外,中小学衔接脱节的原因还有很多,如课程的设置。我们知道,小学阶段最主要的就是语数外三科,并且语文内容相对来说较少。而到了初中之后,又增加了政史地生四门学科,课程的设置,使语文这门学科不再那么突出,加上内容的变多,难度的增大,学生的成绩是可想而知的。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中小学之间语文学科衔接的问题,已经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因此,必须要做好小学和初中衔接过渡的措施。那么,如何做好中小学语文的衔接工作呢?经过阅读相关的书籍和自己深入地思考。我认为,必须要针对不足“对症下药”,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文本内容要注重中小学知识点的衔接
现在,国家已经推行各地采用部编版的语文课本。由2012年3月由教育部启动编写历时5年多编写完成,“部编版”教材力图在多种语文教材并存的情况下,起到示范的作用,促进教材编写质量的提升。在选文方面,强调四个标准,及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时代性。可以说教材“好教”,但是“教好”却很难。刚接任初一的语文教师,首先应该研读小学的语文教学大纲,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自行选择学生喜闻乐见范文,作为开门砖,打开初中语文的学习。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能与学生的童年生活产生共鸣,那就让学生先接触它。再如,初接触文言文的学生,多少对文言文有畏难情绪,那就让他们先学蒲松龄的《狼》,从而让学生了解到,文言文的学习也很有趣。当然,在衔接期对学生要求不要太高,设置好阶梯,不能操之过急,学习需要循序渐进。
二、中小学教师要有前瞻性,为中小学的过渡打好基础
我们都知道,语文学习阅读的重要性。随着年级的增长,阅读习惯越好的学生,阅读量越多的学生,越有优势。因此,小学老师,要在学生低年级的阶段,就要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和方法,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常写读书笔记的习惯,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小学老师,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这为初中阶段的学习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初一的语文老师,要借鉴小学老师课堂上的优点,不要一言堂,也不要目的性很强地直指中考考点,要“润物细无声”,这样学生不会有抵触情绪,能平稳过度到中学的语文学习当中来。
三、学生心理上的疏导,平稳度过中小学衔接阶段
要针对刚升入初一学生的反常表现,如成绩下降,厌学情绪严重,自尊心较强等。多于家长、班主任及学校的心理咨询师交流沟通,认真分析其原因,不断增强其信心,帮助他在学习中找回快乐、找回自信、找回动力,努力让学生在心理上顺利走过这个过渡期。我教的班级有个孩子叫冯玉琪,每天课堂上总是趴在桌子上睡觉,家庭作业也总是不写,与家长沟通几次,家长也很无奈,说青春期的孩子真是不好管。后来,我与班主任沟通,请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来帮助解决这些问题,经过心理老师几次的沙盘课,明显感觉孩子的学习状态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看到孩子的变化,说实话,作为老师还是很有成就感的。
我想,教育的乐趣就在于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针对中小学语文衔接的许多宝贵经验还需要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不断去实践,去积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46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