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与答题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林小叶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对非连文本阅读做出了明确规定,要求学生能够阅读、领会其大意,并且得出有意义的结论。初中语文教材中也包含非连文本阅读的专题讨论,各地市中考几乎都有考查非连文本,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阅读训练过程中习得相关分析、整合、概括等处理信息的能力,形成相关答题策略。
  【关键词】非连文本;图文信息;阅读理解;答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非连文本及其考试背景
  现实生活中,非连续性文本(下文简称“非连文本”)无处不在,一条发布在“朋友圈”简单朴实的文字加图片的动态其实就是一个非连文本。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每个人都在参与着社会生活,碎片化的阅读几乎成为主流。非连文本多取材于当下社会生活中的热点话题,内容新鲜有趣,人们的关注度较高。非连文本的材料丰富多样,新闻报道、产品说明书、统计图表等都可以是非连文本的一部分。语文自身的“基础性”“工具性”等学科特点,决定非连文本阅读的重要性。非连文本阅读所要求习得的是学生根据材料提供的线索和情境获取、分析和解释信息,对新信息做出判断和评价的能力,以及学生在不同情境中灵活运用阅读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对非连文本阅读是这样表述的:“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从以上表述中,我们可以明确非连文本的内涵:它是由多个材料组合在一起的;这些材料一般图文并茂,有文字表述的部分,也有图表材料的呈现。在看似间断的不同文本中,其实有内在的主线,多个材料分别从不同维度不同角度丰富着同一个话题,因而考生可以从中得出一些共性的结论。
  也就是说,经过三年的初中阶段语文学习,大家要学会阅读非连文本,能够读懂各种类型的图表,提取有效信息,能够整合信息,寻找各材料间的内在关联,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当今社会生活的热点问题寻找原因,提出建设性意见。就非连文本阅读这一块,各地市中考都有专门题型加以考查。以福建省为例,2017年开始,福建省开始实行全省中考统考,就明确考查了非连文本阅读,分别是试卷中的18、19、20三道小题,总分为10分。其中18题为客观题,19、20题为主观题。翻阅其他省份地市的中考真题,也不外乎以上两种题型。下文重点讨论这两种题型的答题策略。
  二、客观题答题策略
  客观题,即选择题,一般分值是3分,常见的题型是“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也就是出题者给出四个选项,选项的语句多为原文句子的改写、句意的整合,以及作者观点的推理,要求考生选出表述错误的一项。笔者认为,应付这类题型,首先要形成的答题策略有三个层次:“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不然”。即首先去了解考什么,熟悉中考关于非连文本的相关题型。其次,熟悉非连文本客观题各个选项内容的表述。最后,要知道每个出题点错误的缘由,从而掌握解题思路与方法,提高答题的准确率。具体答题思路是“一一对应、仔细比对、明确主体、同义转化、寻找逻辑”。
  “一一对应”是指选项中的内容要在文本中分别找出对应信息,一一在原文中加以标注。“仔细比对”指要很仔细地比对选项句子与原文句子的差异,小到每一个词,每一个字。“明确主体”指选项句子多为整合性的,在文中找出的对应句子经常是散在各处的,因而要明确话题对象,即陈述对象主体。“张冠李戴”“偷换概念”是出题者的“惯用伎俩”,明确了话题对象就能很快识破这类题型错误点,找出正确答案。“同义转换”是指学会辨别选项句和原文句的同义关系,特别是同义的关联词,例如“之所以”与“……的原因是”与“导致了……”;“目的是”与“旨在”等等。“寻找逻辑”指的是寻找句子间语义上的逻辑关系。有些选项句会出现很明显的逻辑词,比如表示因果关系的“促使”、表条件关系的“说明了”“充分说明了”等在选项出现的话,就要关注文本中句子间的逻辑关系了。
  平时多接触各类题型,在训练中提高出题点的敏感度。客观题常见的设置类型其实不仅所呈现的“以偏概全”“强加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等。但万变不离其宗,最终考查的还是大家的定位、筛选、理解、分析文本的能力。所以—— 老老实实地回到文本中最可靠!每一次做题都要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做到“一一对应、仔细比对、明确主体、同义转化、寻找逻辑”。
  三、非客观题答题策略
  翻阅历年中考真题,非客观题主要考查考生的归纳概括以及组织语言的能力。常见题型多为“分析原因”“概括内涵”以及“提出策略”。具体表述有“结合上述材料,说说……的原因”“针对……现象,结合材料,请你提几条建议”“根据上述材料,请你说说……的内涵”等等。非客观题的呈现相对多样,这边只能笼统地谈谈考查题型的大类。
  分析原因也好,归纳内涵也好,提出解决方案也罢,都不是让考生凭空捏造。恰恰相反,考生形成的任何答案要点都不能脱离材料,自己想象。从这一点出发,考生首先要做到的是审好题干的要求。有的题目直接表述为“根据上述材料”,那么答案的覆盖面比较广,所给的几则材料都可以成为答题依据。而有的题目则是表述为“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类似的,那么考生就该题目的分析则是必须局限在材料一和材料二上。值得一提的是,局限性题目考生的答题情况往往好于对于全部材料的概括,对所有材料的归纳漏答的情况较多,可见多数考生纵向概述材料的能力往往较弱。针对这一点,考生要多掌握社会生活中的“类”的概括,比如谈到孩子教育,那么父母对应的是家庭教育,班级老师对应的是学校教育,除此之外还有社会方面的教育,其中学校教育里又有智育、德育等分类。与此同时,考生还应该树立一个意识——题干的要求应该促使我纵向梳理,合并不同材料之间的内容。
  在提出解决方案这类题型上,答案要点也是要求考生能够解决材料中提出问题的一个方面,而且是符合常理,在现实生活中有可行性的。如果上一个题目让你归纳原因,其实此题目中的解决方案的点大致可以根据原因分条提出意见。因为作为同一道大题下面的小题,题目是有连续性与连贯性的。
  四、结语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归根到底,是形式更加灵活、更加多样的文本阅读,考查的依然是考生对文本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分析与理解的能力。这些能力最终都是在反复的阅读与解题训练中完成。读书和考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我一直鼓励学生要会读书,也要会考试。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既要形成相关阅读理解的能力,也要学会总结各题型的答题经验,从而形成答题策略,做到在考试中有的放矢。作为补充说明,本文主要抽象梳理非连文本的常见题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题策略。当然,作为一种阅读理解题,常规文本阅读能力的要求是基础必备的。此外,如若材料中有图表等,那么读懂图表的信息也是正确答题的关键,学会读懂各种类型的图表,也是考生要掌握的基础知识。
  参考文献
  [1]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65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