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当代高校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易畅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校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和社会的精英,不仅肩负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重任,而且肩负着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中国是否有足够的创新能力,能否在风云变幻的当今世界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很大程度上与高校学生是否具备足够的自主创新能力密切相关。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探索高校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可行性路徑,无疑具有重要的探索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当代高校学生自主创新面临的现实困境
  当代高校学生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生力军,其自主创新意识及其自主创新能力的强弱,不仅直接关系着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成败,更直接关系着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盛衰。[1]我国当代高校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与能力,与新时代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尽管大学已经由精英化教育阶段进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但大众化教育并不等同于低水平教育。从社会实践来看,我国一些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后,教育质量存在不同程度下滑的现象,集中体现在两对矛盾上:一是高校学生数量不断攀升与社会对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之间的矛盾;二是高校学生就业困难与创新型人才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可见,当代高校学生自主创新还面临着多重现实困境。
  1.目标层面:目标取向平庸性带来的困境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平庸”指的是“寻常而不突出,没有作为;寻常而不高明”。从整体上来看,高校学生的目标系统是由多种目标群集而组成的。目标取向的平庸性可以概括为四类:自私性目标、片面性目标、功利性目标以及模糊性目标。
  自私性目标取向对大学生自主创新的危害。纵观人类科技发展史,很容易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大多数自主创新成果都是瞄准当时社会的生产或生活需要应运而生的,当然也不乏出于战争、掠夺、压迫、荒淫等自私目的而创新的科技成果。倘若高校学生只坚持科学原则而忽视价值原则,割裂了自主创新应当遵循的科学与价值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势必会将自主创新活动引向歧路。
  片面性目标取向对大学生自主创新的危害。高校部分学生目标取向片面性,其实质上就是重视智育而忽视德育的重要体现。学习是一项艰苦的活动,而创新更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它不仅需要丰富的知识和实际能力,而且需要强大的精神动力和顽强的意志。如果只顾专业知识而忽视精神培养,只顾眼前而不计长远,只顾个人而脱离社会,那么就会直接影响到自主创新的价值和效益,并导致因主观条件缺乏使学习和创新活动陷入困境。
  自发目标取向对大学生自主创新的危害。自发目标取向是一种满足现状的目标取向,它无法激发创新动机与动力,更难以超越现实的创新目标。而自主创新活动所追求的目标,不是已经存在的现实的、具体的事物,而是需要通过努力创造的新鲜事物。
  模糊目标取向对大学生自主创新的危害。模糊目标取向从本质上讲就是认不清目标所在的准确方位。创新目标不明确、不具体,就很难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定向投放,遇到困难就更换目标,最终必然将无功而返。当代高校学生自主创新不能停留在模糊目标取向上,否则自主创新活动就失去了应有的精神动力和准确定位。
  2.学习层面:学习取向应试性带来的困境
  从高校实践来看,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国高校尤其是非重点本专科院校的大学生应试性学习的现象较为严重,并呈现普遍蔓延的态势。应试性学习以考试为主要目标,以考分为衡量标准,这种学习方式已然成为大学生自主创新的困境。
  阻碍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形成。由于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不同程度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使得一些大学生独立思维与创新思维能力存在严重的“先天不足”。创新意识的形成是集创新动机、创新兴趣、创新情感和创新意志于一体的新型意识,如果高校学生在学习中问题意识淡薄,缺乏探究意识,就不可能萌发创新动机、创新兴趣、创新情感和创新意志。
  阻碍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塑造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创新精神是一种勇于抛弃旧思想旧事物、创立新思想新事物的精神,[2]而应试性学习注重的是学习知识、获得分数,在这种应试性学习的长期影响下,学生会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学习习惯,[3]致使学生只重视分数而缺乏创新的欲望、动力和勇气,创新精神受到传统习惯的抑制。由于应试性学习以追求书本知识为主,轻视甚至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这种理念指导下,必然以学习竞争压力大为由而远离社会实践。即使学习书本知识再多,其实践和创新能力也不会增强。
  3.学风层面:学风取向虚假性带来的困境
  尽管高校学生学风总体上呈现良好的态势,但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虚假性学风,对大学生自主创新精神造成了极大危害。
  弄虚作假、投机取巧的心态与尊重事实、追求真理的自主创新精神相违背。有着这种虚假学风的学生,首先想到的是如何通过不正当、不合理的手段获取利益,而不是通过自身努力和不断创新创造财富。虚假性学风不仅阻碍大学生获得真才实学,而且为他们走向社会留下更多隐患。
  因循守旧、迷信盲从的思维定式与提倡批判的自主创新要求相违背。当前高校有些教师和学生只唯书不唯实,迷信权威而不自主思考,将书本知识视为“金科玉律”而不敢提出疑问,对学术权威盲目崇拜而不敢与之争辩,批判、怀疑精神欠缺,探索求新之风淡薄,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4.意志层面:意志取向浮躁性带来的困境
  尽管绝大部分高校学生都具有勤奋刻苦、孜孜以求、奋发向上的良好意志品质,但在一些大学生身上仍然表现出意志浮躁的现象。摇摆不定的意志不利于开展自主创新活动。自主创新的道路通常是坎坷不平的,甚至还会有许多艰难险阻,因而需要顽强的毅力加以克服。有些大学生缺乏躬行践履、锲而不舍的探求,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摇摆不定。无论是知识学习还是研究创新,如果不以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精神顽强拼搏,是很难有所成就的。在自主创新过程中,倘若不能对自己的情绪状态进行调节,不能约束自己的行动,当遇到与既定目标不符合时,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做不到心无旁骛,从而对自主创新活动造成消极影响。   二、当代高校学生自主创新困境的原因分析
  当代高校学生自主创新面临的多重现实困境,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有社会环境客观原因和高校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更与当代高校学生自身所具有的特点有关。
  1.社会层面:复杂社会环境的深刻影响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偶然性因素量大质异,流动易变,机遇与风险并存。这样的社会条件尽管有利于大学生开阔眼界、增长阅历、应对风险,但也非常容易使一些大学生仅仅考虑适应流变、应对风险,而忽视了对多样、多变现象的深入思考,形成“当下即是”的即时性思维。这种即时性思维很容易造成满足于眼前利益,而忽视了全局和长远,只看到偶然性、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而不愿去探索这些因素所隐含的必然性与规律性,使得具有强烈理性特征的自主创新思维很难形成。[4]
  2.高校层面:高校传统教育模式的深远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由封闭走向开放,由精英化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把双刃剑,高校的改革发展过程也不例外。在世界科技日新月异的形势下,我国高校在内涵发展方面相对滞后,教育内容与教学方式更新不及时,培养的大学生难以满足社会的知识与能力需要。与此同时,高校过分注重外在规模的扩大,而对教育改革和教育质量的关注远远不够,致使部分高校内部改革不力。在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过程中,教育质量有所下降,尤其是应试教育没有实质性改变,仍然实行以分录人、以分选人、以分评人的考评模式和政策。这种传统教育模式使高校学生养成了知识型的学习与思维习惯,禁锢了自主创新所需要的批判精神和怀疑精神,抑制了大学生自主创新的欲望与个性。
  3.学生层面:高校学生自身特征的重要影响
  高校在校大学生的年龄段一般在18岁到25岁之间,他们正处于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不仅具有一般青年敢想、敢说、敢干的特点,同时也存在人生阅历不足、容易产生依赖性的弱点;不仅富有理想、充满激情和追求创新的强烈愿望,同时也存在目标易于变动、意志力较弱而影响创新的不利因素。高校学生虽然已经进入成年人的行列,其生理基本成熟,思维能力明显增强,有探索和创新的冲动,但由于当今社会日益趋于复杂化,使得一些学生表现为生理成熟前置而心理成熟滞后的矛盾,呈现出一种所谓“边缘人”的状态,这种心理成熟滞后的现象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理性思维与创新思维的发展。不仅对家长、老师产生较大的依赖,而且对环境因素(网络信息、公众人物、社会思潮等)的依赖也比较突出。由于缺乏人生阅历,他们还很难将事物放在更为开阔的背景下和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中进行分析与思考,思维中难免带有以自我为中心的成分。极易陷入用非社会、反社会、不成熟的推理方式进行思考,[5]而这种思维方式的片面性、主观性,也容易使高校学生的学习、创新活动难以深化甚至产生偏离。
  三、培养当代高校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路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如何消解当代高校学生自主创新面临的现实困境,已经成为新时代高校教育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1.增强适应复杂社会环境的能力
  当代高校学生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只有正视眼前的现实困境,才能担当时代所赋予的自主创新任务。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首先要辩证地认识社会环境,培养正确的价值观。社会的开放性、信息化环境,不断推动人们由地域性走向世界性,由封闭性走向开放性,由现实性走向虚拟性,由稳定性走向流动性等。面对环境的深刻变迁,当代高校学生应以不变应万变,坚持自主创新目标不变。有了明确而坚定的价值判断准则,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分析、辨别和选择。这就要求当代高校学生要尽早确立分析、辨别、选择环境因素的正确价值准则,学会辩证地看待和对待社会环境,适应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其次要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磨炼创新意志。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承受挫折的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只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高校学生才能真正接受实践检验并认识自身存在的不足,才能通过克服社会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并磨炼意志,不断实现自身价值并创造社会价值。
  2.及时转变高校传统教育理念
  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传授教育与创新教育的教育理念是不同的。确立创新教育理念,就必须对传统教育中不合理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批判和超越,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从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从而发挥创造能力。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其核心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重点是改变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教育价值观、人才观以及质量观。转变传统教育观念,确立创新教育理念,不仅是管理者和教师的责任,更是高校学生的重要任务。在现代教育中,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受体,而是已经成为学习、探索的主体。开放的社会环境,赋予了每个学生足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深化高校教育改革,需要及时转变传统教育理念,注重发挥富有时代精神的教育理念的导向和调控作用,克服保守和落后教育理念的阻碍。
  3.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传统教學与现代教学的重要区别,就是教师的教学重点究竟是放在知识传授还是放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这是发展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绝不是单一教育、单一课程所能担当的,而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共同任务,是所有教师的共同职责。[6]而那种认为只有智育才能担当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看法,或者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要靠德育培养出来的认识,都是不科学的和片面的。传统的单一性、平面式教学,和信息时代培养学生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必须“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7]。高校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大力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使教学真正成为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社会活动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再按照传统教育习惯把教学活动看成是教师的单方面活动,而是应当把教学看成是师生共同参与、互动共进的活动。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由受动接受转变为积极思考。实践是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摇篮,创新始于问题、源于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创新意识,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   4.完善大学生自主创新机制
  当代高校学生自主创新机制,主要包括自主创新的考评机制和奖励机制两部分。一是要完善激发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考评机制。建立健全激发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考评机制,是推动高校自主创新的价值基础。在改革现有考试制度过程中,应建立激发自主创新能力的考评机制,从传统的知识记忆、定向理解转变为考核获取、运用、创新知识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建立和完善与素质教育相协调的、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和发展的现代考评机制。这就要求高校对现行考试制度进行改革,建立一种能够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考评机制,用合理的考试手段来监测教学质量,规范和引导教学行为,从而使学生全面发展。[8]二是要完善鼓励大学生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建立大学生自主创新成果评价和奖励制度,是现代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推进器。根据实际情况,高校可以设立大学生自主创新单项奖励,如研究成果奖、创新设计奖、创新活动奖、技术改革奖等,对大学生所取得的创新成果给予荣誉或物质奖励。与此同时,高校可以根据创新教育的需要,在保证正常教学的前提下,积极采取措施,多方筹集经费,设立大学生自主创新基金,为激励大学生有效开展自主创新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参考文献:
  [1]王艳,曹中秋,康艳红,曾敬,彭天燕.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应用电化学教学模式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
  [2]焦锋,雍克勤.美国“服务学习”对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的价值探析[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5(2).
  [3]徐琳.毕业生思想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9(13).
  [4]王仕民,郑永廷.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特点及原因分析[J].教学与研究,2008(5).
  [5]关忠文,习川,黄奔译.青年心理学[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
  [6]赵希文,李旦.大学生创新研修导论[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
  [7]王莲华.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问题思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
  [8]朱映雪,董伟武.论建立高校自主创新体制与机制[J].理论观察,2009(4).
  (作者系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讲师)
  責任编辑:刘志刚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67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