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翻译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和教学对应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文静
摘要:中日两国语言在很多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共性,这些共性对于中国学生学习日语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这就是母语正迁移现象。但是,中日两国语言在语言规则、思维习惯和文化背景上仍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果学生不能充分地认识到这些差异,在翻译时就容易套用母语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导致翻译的偏差和错误,于是就产生了母语负迁移现象。文章归纳总结了日语翻译中存在的母语负迁移现象,并提出了日语翻译专业应对这种现象的教学策略。
關键词:日语翻译;母语负迁移;教学策略
1引言
“迁移”原本是心理学的概念,20世纪50年代被引入到语言学领域中的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中,即母语会对外语学习产生影响,这种现象被称为“母语迁移”。母语迁移现象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母语正迁移,指的是母语对第二语言的学习产生促进作用;另外一种是母语负迁移,即母语的语言习惯和惯性思维会干扰和阻碍第二语言的学习。翻译是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环节之一,不仅是两个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学生不能充分地了解第二语言的语言规则和文化背景,就容易套用母语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去理解,就产生了母语负迁移现象。本文在归纳总结日语翻译中存在的母语负迁移现象的基础上,提出针对这种现象的日语翻译的教学策略。
2日语翻译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
2.1词汇层面的负迁移
2-2句法层面的负迁移
首先,中日语言在语序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日语的核心语序是“主宾谓”,而汉语的核心语序是“主谓宾”。日语中还存在着“主题”和“主语”的概念,经常会省略“主语”,并且在文章语中习惯使用复杂的定语来修饰宾语。在翻译日语句子时,学生受到母语的语言习惯的影响,依然从“主谓宾”的语序去理解,容易导致在主语和核心谓语的判断上出现偏差。
其次,汉语和日语在被动句的使用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汉语一般使用“被”字句来表示被动,被动句在结构表达上具有非常明显的特征。日语经常使用被动句式来表达“被害”“客观性”“尊敬”等意思;与日语相比,汉语较少使用被动句的句式表达。在实际翻译过程中,遇到的许多日语被动句其实没有必要翻译为被动态。但是,学生受到母语思维习惯的影响,一遇到被动态的日语句子就习惯性地将其翻译为被动态的汉语句子。而实际上在翻译日语被动句时,多数情况下需要将被动态转换为主动态。
再者,汉语和日语虽然在很多方面具有共同点,但是却属于完全不同的两个语言体系。汉语是孤立语,属于汉藏语系,每个单词都有独立且完整的意义,可以通过单词的叠加来构成句子。而日语是黏着语,属于阿尔泰语系,在构成句子时需要借助助词或助动词。所以日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助词和助动词,它们的意思和用法丰富多样,在日语句子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而学生在母语语言规则的影响下,翻译日语句子的时候,容易漏译这些助词或助动词。
2-3语境表达层面的负迁移
除了词汇和句法之外,中日两国语言在语境表达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例如,日语是公认的具有很强暖昧性的语言,经常采用委婉、含蓄、间接的表达方式。汉语中虽然也存在暖昧表达,但是表达形式不如日语丰富多样,使用范围也不似日语那样广泛。所以日语中很多暖昧性的表达在汉语中是看不到的,学生在翻译的时候很难拿捏分寸,很难把握是否需要将暖昧的语境翻译出来。并且在很多需要表明立场的场合下,汉语更倾向于直接、清晰的表达方法。学生自身的语言和思维的习惯,使得他们无法理解何为日语中暖昧表达的意义,以及该如何处理这些表达。
3针对母语负迁移的翻译教学策略
3.1运用语言对比分析的方法
在日语翻译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比较和分析中日两种语言的差异。即使不可能做到将每个日语词汇与汉语同形词之间的差异都分析透彻,也要打破学生对于中日同形词的僵化的认知,使他们认识到中日同形词之间在语义和用法上可能会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一事实。列举具体的、典型的误译例句、例文,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到中日语言在语言表达和思维方式方面存在的差异,鼓励他们归纳总结差异的类型,及其对应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此外,在中日翻译过程中,学生多将注意力集中在日语上,认为只要了解了日语的词义和用法,就能够做到准确的翻译。但是,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对母语的忽略,恰恰容易导致母语负迁移现象。因此,在运用语言对比分析的方法时,也要让学生加深对汉语词义、句法和表达方式的理解,使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哪些语言定式思维在干扰着翻译的准确性。
3.2培养跨文化的思维方式
语言不仅是一种符号,更是文化的载体,受到各个国家的价值观、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的影响。语言和文化是互相依存、密不可分的。文化上存在的差异经常会导致交流、沟通上产生误会乃至冲突。所以第二语言习得一般都强调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的思维方式,让他们拥有多文化的知识背景和视野。在翻译教学中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思维模式。鼓励学生能够超脱出母语的语言文化限制,站在跨文化交流的立场上,从日语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出发,理解和翻译日语。
为此,教师在翻译教学过程中,除了教授翻译理论和技巧之外,还应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日语的使用习惯和文化背景。比如,日语经常使用省略表达,除了省略主语之外,在描写事物的状态时,还经常省略动词。在翻译这些省略表达时,需要先将省略部分补充完整,了解省略背后的语言习惯和社会心理机制等之后,再斟酌是否需将省略的内容翻译出来。
4结语
大多数日语专业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虽然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就学习英语,但是并没有接触过日语。日语虽然在某些方面与汉语存在共性,但是却属于另一个完全不同的语言体系。学生需要从一个全新的思维角度去认识和学习日语,随着学习的深入,这种思维模式上的转换的重要性愈来愈明显。然而,由于学生们一直生活在母语环境中,语言习惯和思维模式几乎已经固定了,要做到灵活转化绝非易事。本文论述了中日翻译中存在的母语负迁移现象,并提出了针对该现象的翻译教学策略,如在日语翻译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比较和分析中日两种语言的差异,鼓励学生站在跨文化交流的立场上,从日语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出发,理解和翻译日语,希望能够帮助学生解决翻译过程中母语负迁移的问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96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