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问题解决”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继叶

  【摘 要】高中数学是高中阶段学习的重要科目之一,也是学生学习难度较大的科目之一。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教师教学不仅仅是传授学生必要的数学知识,其中对学生数学能力素养的培养也是重中之重。在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上,问题解决能力是重要的素养之一,对于學生的认知思维发展,实践创新能力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因此,高中数学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创新,有策略地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启发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构建高效的数学教学课堂。教师在数学课堂设计上,可以从问题解决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路,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关键词】高中数学;问题解决;课堂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邢台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问题设计的数学课堂教育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为1701305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0-0-02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中数学教学也存在了一些新的问题亟待解决。在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讲解,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难以调动学生思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尤其是在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只是在于对知识的掌握上,更重要的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路,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才能做到以自己的已有知识应对各种各样的题目变式。在这种情况下,“问题解决”式的教学课堂更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高效的教学课堂。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由于学生具有各自的性格特点和思维方式,在面对问题时都有各自的特点,这也能够发挥“问题解决”式课堂教学的优势。因此,本文对高中数学课堂的“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提出了几点策略,以供参考。
  一、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问题解决”式课堂的第一步,就是首先引出一个合适的问题。问题需要紧贴课堂教学内容,并且还需要具有可探索性,能够通过问题解决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在设置问题时,既要有明确的指向性,还得具有启发性,因此教师需要提前准备资料,做出充足准备和计划之后,才能保证课堂上问题的有效性。对于高中生来说,学习内容繁多复杂,在“问题解决”课堂中增加趣味性不仅可以调节课堂学习的氛围,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课堂更高效有趣。因而,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引出问题,通过趣味性情境导入问题,然后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启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在情境的创设中,需要根据内容合理设置,注意根据教学实际有所变化,不宜直接套用模板情境或者滥用情境。在创设情境时,既可以借用多媒体展示,还可以通过实物或者视频故事等。
  例如:在学习《指数函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这一节时,教师可以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有这样两种工资的分配方式,一种是每月1万元,另一种是,第一个月10元,第二个月是第一个月的2倍,之后每一个月都是上一个月的2倍,请问在什么时候,第二种工资分配方式的月薪会高于第一种?这种情境很容易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下能够积极的去思考所学的数学知识,启发学生主动思考。
  二、积极引导学生解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按照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来说,他提出一个关键的概念“支架”。之后由此在教育学中提出了支架式教学法,强调教学应以学习者为中心,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其中教师应当提供适当的小步的引导帮助其自主学习(支架)。因而教师这种合理的引导可以有效帮助学生自主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对于其自身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中,注重教师的讲解,在讲解完基础的数学知识后,一般会通过例题讲解帮助学习进行理解。在实际的教学中,这种教学是有效的,但是大量枯燥的习题讲解以及理论知识讲解,学生一旦注意力分散就容易脱离课堂进度,造成对内容的难以理解,不利于学生学习。因此,教师在课堂中需要突出学生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引导其思考,主动学习。在学生通过思考可以解决的问题上,教师应鼓励其自主独立思考解题;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从旁点拨,引导其思考。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发展数学思维,提高数学能力。还可以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在合作中发展其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在学习《集合》这一节内容时,内容理解并不困难,因此教师在课堂中需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提出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如何表示一个集合,除了用自然语言进行描述,还有什么方法呢?以下哪些描述能够构成集合呢?“我国所有的河流”“全体实数”等等。通过提问,鼓励学生自主独立思考,如果学生在理解上有所困难,教师可以进行引导。如果学生还是存在困难,可以让其在小组中合作学习,进行讨论,最后能够发展其自主学习能力。
  三、学会总结,帮助构建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
  在“问题解决”中,为了更好的发展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提高其数学学习能力,需要学生及时进行总结,从而将从问题解决中得到的收获总结为自己的观点,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在面对新的问题变式时,可以更好的理解运用已有知识。因此,教师不仅需要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自主解题,还需要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之后,及时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框架。总结是“问题解决”课堂的必要环节,只有做好了总结工作,才能更好的完善课堂教学。总结需要将“问题解决”中得出的经验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总结。将一道题目的“特殊”推至解决一类题目的“一般”规律,从而更好的进行学习和应用。教师在课堂进行总结时,有以下几种方式:(1)总结方式:辨析、类比等方式总结基础数学概念。(2)反思问题解决步骤,得出一般解题思路。(3)联系解题中的数学知识和题目设置思路,得出解题启示和一般题目的考察方式。(4)课后充分及时的练习和实践,以及撰写解题思路心得。
  四、结语
  综上所示,教师通过构建“问题解决”式课堂,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还能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增加其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性。因此,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时,需要积极探索创新,设计更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课堂,促进学生对复杂抽象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总之,问题解决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提高学生数学能力,最后在问题解决中实现各种能力综合运用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海玲.问题解决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聊城大学.2018.
  [2]韦雅纯.基于高中数学的问题解决教学实践探究[J].考试周刊.2018(52):80-8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247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