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试论基于积极情绪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提高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一直是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对于积极情绪的研究和探索也进入了新的阶段。研究者发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积极情绪理论有一定的契合,这也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积极情绪有机结合,为高校培养新时代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情绪;大学生
  doi:10.1608 3/j .cnki.16 71-15 80.2019.09.02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9)09-0082-04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和性格等方面不断变化。教育者为了更好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索从未停歇。积极情绪理论为教育者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开拓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积极情绪
  (一)积极情绪的概念
  近年来心理学家对情绪心理学中的积极情绪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罗素认为“积极情绪就是当事情进展顺利时,你想微笑时产生的那种好的感受”;Fredrickson认为“积极情绪是对个人有意义的事情独特的即时反应,是一种暂时的愉悦”;孟昭兰认为。积极情绪是与某种需要的满足相联系,通常伴随愉悦的主观体验,并能提高人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情绪的认知理论则认为“积极情绪就是在目标实现过程中取得进步或得到他人积极评价时所产生的感受”。当前西方的主要研究集中在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个性特征、积极的心理过程对于生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培养天才等方向。本文更加倾向于“积极情绪(positive emotion)即正性情绪或具有正效价的情绪,“positive”即正性的、积极的。当代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否能以积极情绪对待身边的人或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极大影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已经十分敏捷地意识到,积极情绪在点播大学生正能量、挖掘大学生内在潜质和价值方面的作用,开始着手于将积极情绪的培养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一个重要的方向。
  (二)基于积极情绪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现状
  积极情绪作为积极心理学的核心观点,虽然起源于西方,但经过我国学者的不断探索与研究,近年来更加广泛地应用于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首先,找到积极情绪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丁惠娜、朱志明阐述了积极情绪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积极情绪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先导,为思想政治教育拓宽了教学思路,并提供了新的教育方法。随着社会多元化,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也逐渐产生了变化,已经从对大学生的显性教育——正面灌输,发展为现在侧重隐性教育——情绪培养。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全面性的工作,但也是细致到个体的工作。既要全面引导大学生积极情绪的培养,也要接受个体之间的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其次,不断探索积极情绪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程婧、段鑫星对积极情绪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提出了更多、更全面的方式方法。在课堂上采用“以情动情”“触景生情”“以需生情”“以疑生情”“以理动情”“以研促情”等教学方式,充分发挥积极情绪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培养大学生的积极情绪,同时也需要培养教育者的积极情绪,通过情绪的感染力,让整个课堂产生良好的情绪氛围。
  现在,思想教育工作者们逐渐寻求积极情绪如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陈春慧认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当将注意力从解决个别问题学生的消极情绪转移到引导全体学生培养积极情绪全面发展。让全部教育对象都受到重视,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感,从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积极情绪的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积极情绪的必要性
  积极情绪有3个主要的功能:1.能够促进认知;2.能撤销和冲淡消极的情绪;3.能有效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结合当代大学生自身的特点来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提升大学生的积极情绪是十分必要的。
  第一,提升大学生的积极情绪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是关乎社会文明与发展的庞大话题,当代大学生思维具有强烈的批判性,他们善于、勤于思考,自主选择意识提升。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但是面对挫折的态度更值得教育者们关注。目前大学生的心理相对来看不够成熟,在各种压力的驱使下时常会产生焦虑、无助、暴躁等消极情绪。基于大学生思想和心理上的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着重突出积极情绪的培养,不但可以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及时减少消极情绪,增强心理韧性。
  第二,提升大学生的积极情绪有助于强化教学双方的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是指人们对其生活的看法和感受,是评价自身生存所做出的认知和情感结论。Diener指出幸福感的关键是一个人的价值观和目标如何在外部事件与生活质量之进行协调。教育者的情绪、情感在课堂教学中起到决定性的主导作用。教学效果不仅取决于教育者白身的专业知识水平、教学方式和技能,更依赖于教育者是否能够充分发挥白己的感染力。师生之间的情绪是相互呼应、相辅相成的,课堂就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教学场所,处于积极情绪之中的教育者可以最大程度、集中和敏捷地发挥自己的教学技能。同时,处于积极情绪中的学生,受到教育者积极情绪的感染,会变得更加积极。良性的互动和良好的反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带动教育者更好地掌控课堂,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第三,提升大学生的积极情绪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要想达到预计的效果,不仅依赖教育者的理论水平和学术成就,更取决于教学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心理反应。消极情绪会限制个体的思想和行为,产生过度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强烈的排斥感。积极情绪可以激发受教育者敏捷的、创新的思维,并能主动将这些思想和行为迁移到生活的其他方面,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积极情绪相结合的可行性
  第一,理论层面上的可行性。
  思想政治教育基于马克思人文主义,着重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注重个体综合素质的培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积极情绪理论的核心和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秉承以人为本,以德育人的教育理念,强调人文价值与关怀。通过对积极情绪的正确认知,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化推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领域。
  积极情绪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理念上都重视人的主体地位。
  积极情绪作为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方向之一,其作用和意义是不容忽视的。积极情绪的研究对象是称为“个体”的人,其受到人文主义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的影响,非常重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汲取其强调人生意义、个人价值和自我实现的理念,主张塑造出一个“生机勃勃”的人生状态。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是完善学生的人格,让学生以更高的精神追求和更快的身心成长速度应对社会的要求和挑战。故而高校以大学生为基准,强调“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通过提升其综合素质,引导他们进行自我认知和自我实现,这同样体现了对人文的关怀和人文价值的关注。从这个层面出发,积极情绪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关注大学生主体性这一重要理念方面是相得益彰的。
  积极情绪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不谋而合,致力人的全面性发展。
  积极情绪包含10种形式:喜悦、感激、宁静、兴趣、希望、自豪、逗趣、激励、敬佩和爱。其本质是发挥个体的积极品质和力量,增强个体主观幸福感。积极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森认为“你不能简单地期待自己去感觉到一种积极情绪,相反,你必须找到一个非常具体的杠杆,来打开你的积极情绪”。积极情绪拓宽了个体对生活的视野,扩展了个体的世界观,令其吸纳更多,从而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带来良性循环。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质是培养全面发展且与时俱进的高素质人才,这也要求教育者在全面尊重学生人格和价值的基础上,改变教学方式,将新形式的课堂教育方式、课下辅导方式引入教育过程中去,打破先前学生“要我学”的思维模式,将其转变为自主的“我要学”的思维模式,使其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实践中切实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开阔大学生眼界,达到由内而外的和谐。因此在本质上,积极情绪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把塑造个体的全面发展摆在了突出位置。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互相完善方式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线阵营,要不断满足多元化发展的社会对于人才需求侧重点的变化,要敏锐地捕捉到整体环境的变化,不断更新和完善自身的教育教学方式。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及学校大多侧重于对大学生理论知识的灌输,但是这种教育方式和理念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高校需要寻求更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积极情绪源起于西方,随着近年来不断深入研究,许多学者发现增加教育对象积极情绪的体验使得课堂的教学效果更佳。因此积极情绪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思路并拓宽了教育者的视野。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显性教育中的填鸭式、面对面灌输逐步侧重于发掘大学生个体潜能,注重培养和引导个体产生积极情绪,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制定学习方案。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有着丰厚的理论基础,这也会导致课堂教学过于枯燥无味,无法让大学生有代入感和积极性。而积极情绪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更注重的是大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自身感受,从而增强教育双方的互动性。将积极情绪融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让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更加行之有效地被大学生接受。这种互补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第三,教育目标相统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旨在为社会和共产主义事业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马克思提出人的全面发展中包含了人的个性自由,人的性格、智慧、情感的发展等诸多方面。社会主义的发展也要求个体在德、智、体、美、劳5个方面全面发展,这也是近年来提倡的素质教育。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高校往往很难做到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和人格方面的培养还有待加强。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更全面,不但需要学习丰厚的理论知识,也需要积极的人格,较强的心理韧性和创新意识。积极情绪主要培养个体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和全面发展的人格,这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高度统一。因此将积极情绪融人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能够让教育者不断发掘大学生个体的潜能,以更加积极的视角看待大学生的发展,让大学生正视白身,了解自我,改善自身的缺点,以更加积极的心态面对来白各界的压力,同时也能适应社会环境的需求,不断提升自我价值,为大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积极情绪一方面能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增强教育双方的幸福感和积极性,同时积极情绪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层面上相一致,在实践过程中相辅相成,在教学目的上高度统一,因此积极情绪融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可行性的。
  三、积极情绪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途径
  为了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要求,要不断摸索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第一,提升大学生对积极情绪重要性的认识,并引导其培养积极情绪,从而增强自我情绪调节的能力。教育者要明确积极情绪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大学生对于情绪的认知,并引导大学生正确调节自身情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情绪能够帮助大学生减少负面情绪,增强大学生心理韧性。在大学生融入社会这个纷繁的大家庭时,过程会如破茧般艰辛,故而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仅要从思想、道德方面着手,同时也要鼓励引导大学生养成积极的情绪和心态去面对所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使得大学生能尽快适应社会,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用更积极的心态去发挥自己的能力。同时能够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跟随时代的脚步,汲取新的知识。在如今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单单是理论上的工作,教育者更要以自身为榜样,用积极的情绪带动大学生,从而增强大学生积极情绪的体验,认识到积极情绪的重要性。   第二,拓宽教育者教学思路,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育者要持续紧跟时代的发展,了解受教育群体思想、心理上的转变,进而不斷调整自己教育上的侧重点。正如十九大报告中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而迈人新征程,应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切实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能只停留在“说理教育”的层面上,同时也要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心理疏导是针对人们心理和思想上的各种问题而进行疏通和引导,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更加多元化,从单向到双向、从认知到人格的发展,使其更加适应当代大学生复杂的心理特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敏感、脆弱,同时接触信息和知识的渠道也比以往更加丰富,因此对于教育者来说,传统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模式会让大学生产生逆反的心理,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对教育者自身来说,要有更加渊博和牢固的理论知识基础,才能让大学生信服,教育方式要更加多样,观念要发生转变,更加注重大学生的多样性以及个体的性格特点,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作用,达到高校及国家大力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
  第三,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为新时代共产主义培养优秀的接班人。
  教育环境主要有三大部分,一是良好的校园环境;二是积极的家庭教育;三是拥有正确舆论导向的社会环境。现如今,网络环境也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对象。
  首先要建立良好的校园环境。积极心理学教育者不仅要从大学生个体出发,有针对性地培养积极情绪,还要培养对大学生情绪有正面影响的集体。在规章制度上要推动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多方面多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让学生获得更多积极的体验感。从校园环境的角度出发,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有活力的学习生活共同体,营造良好的风气,大学生彼此间的情绪交流能够让他们更好地调节自身的情绪。积极情绪是会相互感染的,教育者不能单一地处理个别学生的问题,从而忽略对于整体氛围的引导。
  其次不能忽视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都说孩子是父母的镜子,父母的言行举止也时时刻刻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家庭教育之中,父母作为主体,要为大学生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对其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要用积极的角度和互相尊重的态度,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一个健康幸福的家庭氛围,对于大学生来讲是在今后社会生活中坚强的后盾,不但能够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也能够让大学生更好地融人大学生活。
  最后要有积极正确的社会导向。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国家、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因此社会的需求直接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终目标。而随着网络和白媒体的普及,我们同时也应当更加关注网络环境的优化,网络环境的优化能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乐观的心态,引导网络舆论更加积极向上,减少负面因素的传播是十分必要的。
  青年的价值取向反映了社会总体的价值取向,培养大学生积极情绪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积极正面的影响,培养大学生积极的价值取向,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手段,在理论的完善和实践中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因此积极情绪的运用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情绪及其培养[D]昆明理T大学,2013
  [2]丁惠娜,朱志明.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积极情绪培养探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 02).
  [3]杨柳.积极情绪体验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J]琼州学院学报,2009( 01)
  [4]潘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情绪及其培养[J]思想政治教育,2014(25)
  [5]王艺静积极情绪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252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