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职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中职院校是专业化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中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是关系到学生身心健康的基础课程。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有利于达成理论与实践联系的目标,因此应当思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怎样才能更好地达成体育教学的目标,强化学生的身心素养,让学生以更好的状态面对未来。
  [关    键   词]  中职教学;体育教学;课内外一体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3-0104-02
   中职阶段是专业教学重要的过渡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的身心素养决定着其未来的发展,而体育课程是强化学生身心综合素养的核心课程,因此文章将详细分析中职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概念、优势及构建要点为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一、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概念
   所谓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指将课堂教学向外延伸的教学方式,注重理实结合以及课外学习体验的强化。在中职体育教学过程中,课内体育与课外活动的结合能够确保教学目标更快达成,是一种创新性的任务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校对每周的体育课程进行规划的同时,也必须要秉持有计划、有目标、有制度的原则去对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进行规划安排,以保证课内教学能够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同时保证体育训练与娱乐结合,将个人竞技与集体性的竞技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确保体育训练真正渗透学生的生活,帮助学生养成体育训练的习惯。这样的意识养成不仅有利于达成体育教学目标,对于学生来说,更是受益一生。学生通过课内外一体的学习方式逐步淡化课堂的任务感,摆脱体育训练等于完成任务的思维,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自然能够在身心素养上有很大程度提升[1]。
   二、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点
   (一)有利于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个人的个人素养并不仅体现在其文化课的学习成果上,一个身心健全的人能够在未来有更好的发展,所以体育课程的重要意义不可忽视。采取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摆脱任务感,习惯体育训练在生活中的存在,养成终生体育意识。一旦养成了体育训练的习惯,学生的能力素养自然会随着训练得到强化,这对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益的过程。在新的时代发展趋势下,教师与学生都要意识到体育训练不仅关系到个人的体质强化,关乎身体健康,同时也关系到许多其他能力的养成,包括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顽强的意志品质,学生的综合素养决定着学生能否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人,能否在社会当中有更好的发展,而课内外一体的体育教学模式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身心综合素养,结合拓展训练一类手段,更能体现出育人的实际作用。
   (二)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课程效果取决于学生的态度,学生态度积极,乐于配合,教师自然能够得到理想的教学成果,反之如果学生的态度消极,配合度低,教学目标自然很难达成,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对于课堂的过度掌控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体现,因此积极性自然难以保证。在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课教学模式下,学生完全可以遵照自身兴趣去选择所要参与的课外体育活动,掌握了主导权,自然会积极参与。角色的转换会让学生感受到更加轻松自由的氛围,而课内外一体的教学方式的教学目的便在于突破环境局限,所以采取课内外一体的教学方式显然能够激发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的参与热情。
   (三)有利于营造多元化校园建设
   校园氛围对学生学习的态度与结果有决定性影响,而校园氛围的改善也取决于学生,体育是优化校园氛围的重要因素。体育课的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激发学生活力的主要途径。为了激发学生的活力,拓宽学生的学习途径,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使其意识到体育训练的重要意义,达成体育宣传的目标。随着學生的体育活动参与度越来越高,校园氛围自然越来越有活力、有朝气,展现校园风貌。
   (四)有利于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
   在我国传统的教学体系下,教师要开展体育教学,就要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集中在课堂上,因为这样的教学思想以及授课时间的局限,教师需要在课堂上的有限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所以通常会迫于教学压力而显得较为急进,从热身到教学再到练习,教师的规划如果过于集中,一方面会有较大的教学压力,另一方面如果短时间内大量运动,学生很可能出现运动损伤。而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则注重教学内容与时间的分解,这能够减轻教师与学生双方的压力[2]。
   三、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办法
   (一)做好体育教师思想教育,宣传新思想
   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思想是一种创新性的思想,教师要开展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教学就必须要做好思想准备。因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教学需要利用部分课外时间去开展,所以教师必须要首先具备职业道德,教师是否认真对待,校方不易考证,所以只有确保教师的师德高尚,真正以育人为目标,才能够真正做好一体化教学。因此校方应当首先做好师德教育,要让体育教师的教学思想产生转变,树立起更合乎新时代要求的教学思想。教师的思想正面,才能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此外必须要让教师了解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方式的内涵,要通过培训去帮助教师了解到如何使用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手段去引导学生,如何激发学生的体育训练兴趣,如何帮助学生高效地在课下进行体育训练。这些都是必要的思想工作,教师要合理利用课内外一体化的手段去开展教学就必须有所了解。    (二)加大投入,改善体育设施条件
   资源投入是影响着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对于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教学来说,为了拓展教学范围,摆脱教学局限,资源的投入更重要。首先,必须要从基础设施的建设入手去思考。为了满足学生体育学习的需求,校方必须要保证体育设施的建设不断得到优化,包括羽毛球馆、乒乓球馆、排球场、篮球场、武术馆、体操馆等场地,而且为与拓展教育结合,应当引入拓展设施,包括高空活动设施、毕业墙等,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体育学习及训练需求。此外,要建立起更加科学的课程体系。对于课内外的训练都应当有规划,在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下,课上的内容应当分解,一部分延伸到课外时间,这样才能让教师与学生双方的压力得到削减。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拓展到了课外,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任务便不会过于集中,可以有条不紊地引导学生,而在课下时间,通过拓展性的教学,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让学生习惯体育训练,养成终身体育锻练习惯,强化学生的多方面素养。
   (三)做好教学设计,体现优势
   在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下,教学设计相较以往必须要有所变动,因为涉及课下的教学,这是必要的变化。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下,体育课程的规划应考虑到课外时间。为此可推行两节体育课及三次课外运动的“2+3”模式。教师必须要把课外的体育活动时间纳入总课表当中,要建立起联系起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融合性教学模式。随着课程授课模式的变化,学生也会习惯于将体育学习与训练分散到生活中。此外,教师必须要做到更加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要以学生作为主体,依照学生当前阶段身心特点以及个人的特征去规划内容,教师要首先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肢体柔韧度、爆发力、耐久力等,要合理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包括体验式与合作式的教学等。在进入正式教学过程之前,教师首先需要带领学生做好热身,学生的肢体才能适应后续的运动。实际开展教学时,在完成了不同内容的基础示范之后,可以将全班学生进行分组,最好以两人为一组。两个同学应当互相观察,互相督促、互相配合,在互动过程中完成训练。教师要让学生学会互相配合、理解与帮助,保证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素养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得到强化。而在课外活动过程当中,教师则要给学生更大的选择空间与体验空间,要结合学生不同的特长去设置不同的活动项目,让学生可以依照兴趣与习惯去选择参与的项目。如可以设立体育兴趣社团,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摸索实践有更多收获,不单单是体能上的强化,同时也要达成其他多方面能力强化的目标,包括团队合作能力、危机应变能力等。
   (四)优化管理制度,提升管理质量
   教学管理工作是体育教学过程中一项最基本的工作,为了营造更理想的教学氛围。应当建立起课外体育活动的专门负责小组,对于课外的体育竞赛等相关活动进行组织与管理,实际开展课后体育活动时,为保证活动有序进行,需要委派专业的教师担任教练,定期带领小团队集中锻炼,营造更加理想的活动氛围,这样能够对学生产生更强的吸引力,更加关注体育训练,不断累积训练经验。此外还要建立起相匹配的管理制度,确保教学管理的严谨性。对于课下训练状态的监管,可通过与家长联合监管的方式,向家长了解学生的课下训练状态,同时激励学生上传训练视频,这也是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是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五)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确保评价合理性
   评价体系的完善是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完成的一项工作。为了确保评价基准的适用性得以体现,应当融合多方面信息,建立综合性的动态评价机制,从多个角度入手去评价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当中收获的各方面能力,要把课外的体育锻炼与竞赛的成绩依照一定的比例纳入学生的综合成绩当中,不但要对学生的体育理论基础与运动技能进行评价,除此之外,还要考核学生的体育训练态度、能力偏重等。通过全面的考核,获取学生各方面的综合信息,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找到后续的体育学习与训练方向。其次是要建立起信息化的评价模型。当今的信息技术为体育评价工作提供了更便捷的途径,条形图、饼形图、多边形综合图表都是开展评价的有效手段,教师个人主观的评价难免体现出片面性,而通过直观的图表能够展现出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包括课下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合作能力等,身体综合条件包括柔韧性、爆發力、体脂率等,这都是教师需要了解的信息,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在特定的阶段之内是否有进步,做好现阶段的审核,才能规划好后续教学。最后是要将考核信息结合训练计划,针对性地去进行教学管理。对于学生薄弱的方面必须要加入后续的引导计划当中,要让学生不做漫无目标的训练,不做无用功,如果学生的柔韧性不足便要针对性地进行柔韧性训练,而耐久性不足则要强化耐久性,强化肺活量。通过评价结果去开展针对性的训练,能够让学生的自我强化事半功倍,随着学生身心情况的不断变化,评价结果也会随之变化,而教学规划也会变化,这是学生成长的证明[3]。
   体育学科是中职体育教学体系中一个影响重大的科目,对学生身心的多方面综合素养强化意义重大。而在教学改革趋势下,课内外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方式对于教师与学生来说都是减缓压力的有效途径。为此文章分析了教学要点,以推动教学改革,这是新时代体育教学发展的必然需求,是所有教师必须要思考的课题,文章中所作分析可供借鉴,望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涛,张海信.学校“公共体育”课程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5(11):71-72,90.
   [2]李晓雷,雷萌萌.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以河北金融学院为例[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6):122.
   [3]郁俊,吴强,王小娟,等.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探索:以浙江工业大学为例[J].运动,2013(13):90-91.
  编辑 武生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267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