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常德丝弦纳入高校地方特色课程教学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重视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认识和理解其它民族的音乐文化,是音乐课堂教学基本要求。本文就常德丝弦纳入高校地方特色课程的教学进行分析,从“口传心授”和课堂教学相结合;鉴赏与演唱相结合;音乐创编与音乐体验相结合;小课堂与大课堂相结合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常德丝弦;高校;地方特色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
常德丝弦流行于湖南沅水、澧水流域,是湖南丝弦的一个重要分支,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常德丝弦唱腔优美,旋律线条自然,唱词典雅,内容贴近日常生活。
常德丝弦的形成和发展是根植于本土的文化生态环境之中,受地方方言,题裁内容等方面的制约,保护传承常德丝弦的关键在于本地传播和教育。常德丝弦在当代的传承主要是学校教育传承,但它目前处于起步阶段。作为常德丝弦的主要传承者, 音乐教师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常德丝弦师资队伍的来源主要是高校,本文就常德丝弦纳入到高校地方特色课程的教学进行探讨。
一、“口传心授”和课堂教学结合
通过“口传心授”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使中国传统音乐得到有效的传承,而且可以将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方式及其艺术特点直观的展现给学生。作为一种即兴传授方式,“口传心授”既能够使教师对所授内容的整体风格有一个全面的把控,又能够有效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利用语言以及非语言的方式,将唱、奏、演、说传授学生,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领悟各地区音乐的魅力,激发承者对传统艺术的兴趣,内心真心接纳,进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传承与保护民族民间音乐。高校的课堂教学要将“口传心授”这种方式引入其中,邀请常德丝弦的民间艺术家走进课堂,让艺人们用最原生态的方式把这种源于民间,扎根于社会和生活的民间艺术真切的教授给学生。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引导学生即时模仿艺人的教唱形式,加深学生对于音乐的印象,使他们对常德丝弦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对于“口传心授”这种教学方法来说,兼具创造性与开放性,在运用这种方法时,教师需要依托与本土音乐相关的各类文化资源,营造一个集开放、自由、多元、即兴于一体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够通过不同的情感方式将自己对音乐的感悟与这一教学氛围融合到一起,加强“传者”与“授者”之间的互动,在此期间,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反思能力以及批判能力。需要对传统音乐原本的传承方式给予充分尊重,并对“口传心授”这种教学方式的优势进行深入探究,不断丰富其内涵,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将这种教学方式运用到其中,进而使其与传统教学方式有机地结合到一起。
二、鉴赏与演唱相结合
高校学生的艺术审美情趣已经形成,音乐是听觉和视觉的艺术,在聆听和鉴赏大量的作品的同时进行教唱、演唱,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审美情趣和演唱能力,是对地方音乐了解程度最直接的方式。在常德丝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选择传统与现代丝弦中积极健康、与生活相贴近的优秀作品。首先,教师可以将所教曲目的时代背景简单的介绍给学生,并播放老艺人演唱的录音,播放近几年获奖的优秀剧目演出实况,让学生从感性层面对常德丝弦建立初步的审美意向,然后再对学生进行教唱、演唱。学生只有对音乐充分聆听、领悟、思考与想象,才能有效并提升自身的审美以及表演能力,常德丝弦的演唱也不例外。在学习常德丝弦时,学生不仅需要充分了解教师所讲解的相关知识,还需要在对各类作品进行模唱与视听的过程中,将其中蕴含的各种特征总结出来,如声腔、节奏等。学会常德丝弦的关键在于全面把握其演唱风格与表演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将相关的语言、装饰音等毫无保留的教授给学生。在课堂教学期间,教师可以基于学生的嗓音特点以及接受水平,教授学生一些经典的曲目,使他们能够对常德丝弦演唱的基本发声方式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咬字吐字、体态律动、体味各种唱腔的行腔方法、呼吸方法。通过对曲艺演唱方法与技巧的学习和借鉴,使民族声乐演唱的技巧与风格得到丰富。通过鉴赏和演唱的的教学活动,不断延展学习范围,使学生意识到学习常德丝弦的重要意义,并加强他们对于本土音乐的认同感,增强爱家乡爱地方音乐文化的兴趣。
三、音乐创編与音乐体验相结合
在高校的音乐课堂中,教师不仅需要将基本的理论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而且还要对他们良好的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进行培养。常德丝弦除了具备多样化的表演形式之外,曲调调配方式也比较特殊,即表演者能够根据个人喜好,自行调配歌词,并以此创造出全新演唱内容。在音乐课堂要求学生创作简短的常德丝弦旋律,引入装饰音、方言等各种相关的音乐元素,不断推动常德丝弦的传承与发展。常德丝弦唱段一般比较短小简练,对于高校的学生来说不是很难理解。学生根据自己的学识、生活阅历根据不同的曲调填词,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常德丝弦音乐的印象,又能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得到培养。在课堂教学期间,教师需要尽可能多地将传统与现代典型的丝弦曲目展示给学生,使他们从多个角度了解各种类型丝弦的艺术特点,根据旋法的特点,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创编丝弦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小课堂与大课堂相结合
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高校的课堂教学必须营造良好的音乐生态环境,必须以社会以及民族音乐为核心,在这种音乐环境中,借助各类民俗活动,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地区的民间音乐社团组织当中,并对人民群众中鲜活的民族音乐元素进行广泛吸纳。还要定期举办各类相关的音乐文化活动,如开展与民族音乐相关的知识讲座等,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其中,进而使民族音乐与学生的学习及其日常生活有机的融合到一起。教师需要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最终目标,采取鉴赏式、实操式等多样化的授课方式。老师可让学生分成小组,对常德丝弦的某个专题进行讨论,组织学生对常德丝弦的演出团体进行参观,并在开展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时,邀请相关的表演艺术家、作曲家以及理论家到场进行专题讲座。基于音乐鉴赏式的授课方式,将观摩、讲座等形式穿插其中,按照不同的曲目来串讲常德的人文地貌、艺人行艺等相关的人文知识,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使他们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围绕常德丝弦,在校内定期举办相关的文化活动,如“丝弦艺术节”“丝弦文化周”等。通过这些活动,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常德丝弦的精华,并对民间曲艺的丰富内涵有一个更加深刻的感悟。
作为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高校课程,常德丝弦需要与特征、目标等内容相结合,基于当地现有的音乐文化资源,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其艺术视野得到开阔,加强他们对于本土民间音乐的重视,努力激发其学习兴趣,进而使他们能够自觉自愿地对非物质文化进行传承与保护。教师在教学期间,需要注重人文关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并将先进的教学理论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化的多样性的教学手段,使课程的教学既符合传统音乐传授模式,又能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3.
[2]王耀华,郑锦华.高师音乐教育论[M].福州:福建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何潇鸿(1976—),男,硕士研究生,湖南文理学院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传统音乐。
基金项目:该论文为湖南文理学院2018年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结题论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269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