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孔祥龙

  摘 要: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求职,就业问题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本文试浅析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创新培养模式等方面,推进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就业; 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06-149-002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大学生人数的激增,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上至中央、下至地方和高校,都采取了多项措施,促进和确保大学生顺利就业。近十几年来,各高校都先后开展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业基础》等课程,但现今的高校就业指导课仍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一、就业指导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高校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各高校基本都已经把就业指导课作为了必修课,但相对传统的专业课程,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有些高校就业指导课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不明确,随意修改教学计划,课程开设时间安排不恰当;有些高校则有就业指导课,而无专门的就业指导课教研室,或者徒有虚名,根本不开展集体备课和研讨等教学活动;有些高校则缺乏完整的课程考核体系。
  2.教学模式和内容单一,缺乏针对性
   现今高校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模式大多为“大班”教学和“填鸭式”教学,不注重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进,缺乏体验式教学和双向教学,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导致学生课堂参与度低,学习没兴趣,课堂效率低下。同时,甚至有些高校不管是工科,还是文科专业,都使用相同的课件来教学,脱离了教学实际。不同专业有不同的就业环境和市场需求,必须要根据不同专业的就业实际情况,结合行业趋势、需求以及专业背景,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发挥课程的指导意义和教学效果。
  3.师资力量不足,缺乏专业性
   高校就业指导课的授课老师大多为兼职人员,缺乏真正具有专业性知识的授课老师。思想政治辅导员、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等学生工作人员是授课的主力军。这些授课老师所学的专业几乎与该课程不大相关,大多没有受过专门的就业指导课的培训,也没有获得国家认可的职业指导资格证书,缺乏专业性。甚至有些新入职辅导员,开学第一周就马上担任就业指导课的教学,之前既没有参加过集体备课,也没有参加过专业的培训,更没有与招聘企业有过深入的交流和沟通,靠着前辈给的课件准备一下就去上课,效果实在堪忧。学生工作人员的工作重心是各项日常教育和板块事务,难以再腾出足够多的时间来钻研教学内容,探索和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加之缺乏专业性的就业指导培训和集体备课等提升措施,使得就业指导课程师资力量不足,缺乏专业性。
  4.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就业指导课教学效果不佳,既有授课教师的原因,也有学生的原因。因部分授课教师对教学内容缺乏了解和钻研、教学方式陈旧、上课只会照本宣科,课堂气氛沉闷,无法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则是大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的漠视和不大认同,认为这门课是可有可无,甚至是多余的,不上这门课也可以找到工作。所以,不少学生在上就业指导课时,随意迟到和旷课;大部分学生就算来上课了,不是玩手机就是看其他功课或者做其他事情,完全不在乎老师所讲的内容。大学生不重视就业指导课的另一个原因是考核不严格,几乎都是百分百及格,没有挂科。这样学生就有一种随便上课或者不上课也能及格的心态,有恃无恐,因而没有认真学习。所以,就业指导课在“教”与“学”都存在某些方面的问题与不足的时候,教学效果难以取得很好的成效。
  5.重理论轻实践
   重理论轻实践是当今高校课程教学的一大通病。现今大多的就业指导课教师主要以讲授形式,重点对就业形式与政策、有效就业信息的筛选和选择、简历制作技巧和投递、面试技巧、面试礼仪和着装、三方协议的签订与权益维护等内容进行理论教学。而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急需的求职经验和心理、行业实践知识和应变能力等方面内容,因授课教师能力、课时限制或者学校场地等因素,却没有重点开展实践教学或点到即止。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导致学生求职只会“纸上谈兵”,缺乏专业实践和求职“实战”经验,临场求职应變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升。
  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改革
  1.完善课程体系,确保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与就业市场需求一致
   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必须做到规范性和针对性,需与时俱进,及时更新和完善。通过实地走访企业和行业协会,了解行业发展情况和企业真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听取企业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反馈意见和建议;收集企业反馈的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问卷,通过数据分析,了解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适合企业的需要,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是否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学生的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突出,以及课程体系存在哪些不足与问题。根据企业的生产需要、对课程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反馈意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学校和专业实际,确保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一致,进一步完善好课程体系。
  2.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实用型人才
   “在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高等教育质量至关重要。”[1]所以,务必要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理念和课程设置,重视实践教学。把专业课程规定的实习和实践教学作为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内容,专业实践与就业指导相结合,对人才培养和求职就业更具有指导意义。学校应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为学生联系或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实践机会,可到学校建立的实习见习基地、创新创业基地、以及合作企业开展见识实习、生产实习和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做市场需求调研、参观感受校园招聘会、利用寒暑假到企业开展顶岗实习。同时,在课堂教学上多开展如模拟招聘会和模拟面试等实践教学。通过强化实践教学,改变单纯的理论化教学,有利于学生真实了解行业发展情况和所需的技能和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求职技巧、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   3.创新教学模式和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用性
   打破固定在教室上课的传统教学模式,到室外开展一些切合学生求职实际和喜聞乐见的户外拓展。通过游戏和活动的形式,生动、形象、高效地把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等内容贯穿其中,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组织与协调能力、临场应变能力,正确处理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同时,邀请或引进熟悉就业市场需求和招聘流程的企业人力资源经理或者招聘专员到校授课,从企业招聘需求出发讲授教学计划中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面试技能、简历制作、职业素养和能力等内容,授课更具专业性和针对性,课堂效果也更高。同时,平时课堂教学需要进一步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充分利用好多媒体教学、典型案例分析、模拟求职面试、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增加体验式教学和互动教学环节。
  4.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
   高校应与地方政府、企业、高职院校开展“校地”、“校企”、“校校”或者“校地企”合作,签订人才联合培养协议,探索人才培养的新途径。高校与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根据企业需求和拟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订单班”。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培养,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缩小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差距,成为与企业需求一致的应用型人才,也使得学生能尽早了解企业和认同企业。2013年开始,广东省有4所本科高校与4所高职院校试点协同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主要采取“2+1+1”或者“2+1.5+0.5”联合办学模式,即前两年在本科院校就读,第三年(或5~7学期)在高职学院就读,第四年(或第8学期)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由两校教师以及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指导完成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教育专家认为“此举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益尝试,有助于实现地方本科院校与高职的优势互补,对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无疑是很有帮助的。”[2]
  基金项目信息:项目基金:2017年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科研基金项目(青年创新人才培育项目)“应用型本科高校关于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的问题探析--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为例”(2017qn15)
  参考文献:
  [1]孟庆繁,林相友.打破“短板效应”提高实践教学的育人水平[J]中国高等教育,2011(22):32
  [2]高金花.今年首试本科高校与高职联合培养本科生[N]信息时报,2016-06-1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154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