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理论课是《学前教育学》,但在目前的教学中存在课程定位尚未明确、教学内容缺少系统性、课程内容重复、考核评价标准缺乏多元化以及教材面临巨大的挑战等问题。通过分析,该课程的教学改革需要合理定位课程;不断优化课程结构,适当调整课程内容;改变教学评价方法;以实践为导向编制教材;增强师资团队建设,建立实践教学平台。
  关键词: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3-0132-02
  和学前教育专业其他的课程相比,《学前教育学》具有实践性和理论性的特征,对制定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这样不仅降低学生學习效率,而且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高校教师想要改善这个现状,就应该注重《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改革。
  一、《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1.课程定位尚未明确。在《学前教育学》教学实践中,这种课程的开设缺少必要的论证过程,导致所学的部分教学内容和实际工作之间缺乏密切的关联,教学理论和实践是不相符的。[1]有些高校的学前教育教学模式已经采用多年,对学生切实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和知识结构缺少进一步深入的理解,课时安排不科学,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技能训练、实践能力的发展,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容易导致学生不能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没有端正的学习态度,不知道如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习效果不理想,对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会产生不利影响。
  2.教学内容缺少系统性。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虽然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做出改革,特别是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但是在学前教育的实践教学内容方面,依旧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全面传授,教学内容陈旧、学习难度大、单一,而且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学前教育工作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差距,落后于学前教育教学改革,将理论教学转化为实践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自主学习,而且能够精心设计实践教学内容。[2]但是大多数高校教师在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的时候,目的是不明确的,教学内容缺乏多元化和系统性,也无法科学地组织实践教学内容课程。
  3.课程内容重复。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应该相互之间有联系,相互进行补充,但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课程内容之间缺乏一定的联系,课程内容重复现象是非常普遍的,学生不能熟练掌握所学的知识。高校生源质量并不是均衡的,每个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识也是不同,侧重于专业技术的学习,忽略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且还缺乏对学前教育问题的感性及理性认识,不易于接受教育理论知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较弱。[3]大多数教师仅仅关注自己教学课程的表面完美型,并不会注意到课程内容重复的问题,更加不会考虑学生在学习上的真实感受,这样往往会使学生出现厌倦感,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4.考核评价标准缺乏多元化。大多数高校教师的教学观念是不先进的,仍旧采用传统的教学观念,而且不懂得如何将教材体系转变为教学体系,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忽视实践活动的开展,并且教学评价长期以来都是采用原来的考核评价标准,教师仅仅是结合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再加上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做出综合评价。在课堂上记笔记,考试前背下笔记中的内容,考完试全部忘掉,已经逐渐成为高校学前教育教学的真实写照,学生很难将《学前教育学》有关知识彻底掌握。此种考核方式存在局限性,值得进一步改革,否则就会严重影响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5.教材面临巨大的挑战。首先,《学前教育学》教材版本不统一,预计今后几年有越来越多的教材出现,但现阶段很多高校所选用的教材内容不符合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4]这些教材重点强调《学前教育学》的独立性,注重《学前教育学》的整个知识框架,并不热切关注今后的幼儿园教师究竟要知道什么。其次,教材存在严重的教条主义倾向,大致上是采用普通教育学教科书的编写方法。实际上,高校中《学前教育学》的关注点是学前教育到底是指什么?与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存在哪些不同点?而不是关注《学前教育学》是否具备独立性的特征。
  二、《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
  1.合理定位课程。首先要合理定位该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传统教学注重《学前教育学》的理论知识的全面系统讲解,定位于理论知识。理论知识的传授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因此该课程的定位应该理论与实践并重。
  2.不断优化课程结构,适当调整课程内容。对专业课程进行不断优化和完善,将教育理论课、动手实践课以及专业技能课的不同价值区分开,让各门课程能够相互联系,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若有些课程内容是重叠的,应该将其进行适当的调整。按照所属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性质,明确这些内容的教学关键点,防止重复的现象发生。[5]《学前教育学》安排自身课程内容和课时的时候,应该重新分配。这样既可以在课时分配方面有合理的安排,又能合理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还可以积极挖掘和充分利用理论中包含的大量的情感价值。
  3.改变教学评价方法。以往的《学前教育学》课程评价以期末考试的方法为主,实行单一的综合性评价,很难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收获,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必须采取过程性考核模式。因此,高校《学前教育学》教师对学生进行考核时,应该采用终结性考核和过程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动态式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出全面分析。而形成性考核主要是由两个部分组成,学生平时考试成绩和能力训练成绩。终结性考核,又称为期末考试。在安排教学内容上不仅要考虑到专业技能,还要重视基础知识,把课题实践以及模拟实效等作为课程评价的核心内容,以防单一的理论考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对考核方法进行改革,学生最深刻的体会是动手实践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并不是整个学期结束后,学生毫无收获。通过调查,很多学生反映他们在面对职业资格考试的时候,变得越来越有自信,对将来的就业道路充满希望,不再抱着害怕的心理来完成职业资格考试。这也就是《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目的和最大期望。   4.以实践为导向编制教材。目前大多数教材都是注重其独立性,存在教条主义,注重知识框架,忽略了该课程面临的对象准幼儿教师需要面临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材编制方面,应该打破常规,在整个知识框架的体系下,注重以实践、问题为导向,以幼儿教育的实际问题为导向编制教材。
  5.增強师资团队建设,建立实践教学平台。首先,建立一支由幼儿园教师和高校专业教师共同构成的实践教师团队,有效发挥幼儿园教师的教学经验优势和高校专业教师的理论知识优势,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高校可以成立实践教学基地和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在高校与幼儿园之间搭建一个连接平台,在这个基础上,积极开展幼儿园教学探究、教学观摩以及教育实习等各种活动。这样做不仅可以帮助高校专业教师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得教学水平得到提升,而且有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6]其次,组建一支双师型的优秀教学课程队伍,邀请行业内的专家主动参与到课程改革中,增强“集教、学、研为一体化”的师资团队建设,不断开展横向研讨会和学术交流活动,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促使课程队伍中的教师得到成长。总的来说,高校建立合作平台,能够增强幼儿园教师和高校专业教师之间的交流,提升本门课程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目标重点在于实践,只有不断深化《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改革,才可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才可以培养出适应于当前社会学前教育发展需求的优秀应用型人才,从而促使我国幼儿园教育水平得到提高,促进幼儿教育事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桐.基于视界融合的“学前教育学”课程改革[J].中华少年,2018,(29):217.
  [2]杨斯乔.“学前教育学”教学实践改革的总结与反思[J].青春岁月,2018,(17):77.
  [3]郭静.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以《学前教育学》为例[J].林区教学,2018,(08):117-119.
  [4]肖克.“学前教育学”教学改革初探[J].时代教育,2015,(16):55+61.
  [5]李敏.高职《学前教育学》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J].林区教学,2014,(10):19-21.
  [6]王璐.浅谈《学前教育学》教学改革[J].网友世界,2014,(06):12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783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