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课程型自主学习效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课程型自主学习重点在于围绕某一课程通过系统性学习,达到对某一领域知识的全面掌握。既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也注重理论的实践运用。通过优化教学内容设置、学习方向选择、学习资源筛选、学习参与方式、教师课堂支持等举措,将有效提升课程型自主学习效果。
关键词 课堂教学 课程型自主学习 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自主学习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概念,有学者认为自主学习具有能动性、反馈性、调节性、迁移性、有效性等特。也有人认为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主宰的学习,其实质是独立学习,与他主学习相对立,特点是能动性、超前性、独立性和异步性。庞维国教授则主张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来定义自主学习,横向是指包括学习动机、学习内容、学习策略等都是自主的。纵向是指以学习时间为轴,学习的整个过程包括学习计划、前期准备、学习方法、总结评估等都是自主的。而且,围绕自主学习这一议题,国内外近年来不断发展出诸多具有价值的理论,如操作主义学派、言语的自我指导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认知建构理论、信息加工理论和意志理论等。此外,还提炼出了多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与途径,主要关注到了课堂教学、学习动机、学习策略、教师引导、学习环境等方面。
一般国外把自主学习模式分为在校生自主学习模式和成人自主学习模式。前者又包括研究型自主学习和课程型自主学习。从我们的研究来看,主要关注点还是在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上面,即课程型自主学习效果的增强。为此,我们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通过总结反思,认为下述问题值得参考:
1教学内容设置优化
课程自主型学习教学内容的设置本身具有系统性,其目的是通过某一课程的完整学习,达到对某一领域知识的基本掌握,包括理论和理论在分析现实问题中的运用。一般来说,本科生课堂教学大多要求选定教材,然后按教材的章节设置合理安排教学进度。这样的优势在于确保课堂教学和知识传授的有序性。除了一些基础理论性课程外,这种教学内容设置的模式局限性也较为明显,因为教材的编著常常滞后于该领域现实研究的发展速度。如果教师不能把基础性知识与最新研究成果有效地结合,最终的教学效果必然会受影响。导致要么是所讲授知识较为陈旧,学生在任何一本类似教材上都可以看到,无法与学科发展关联起来。要么导致学生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无法与分析现实问题关联起来。
虽然老师们一般都会在教材的基础上凭借自己的积累增删部分内容,但我们要强调的是,在倡导自主学习的课堂上,这种增删一定要有规划:第一,必须确保基础理论知识在教学内容中占有绝对重要地位。因为所有学科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历史主线,是一代代学者不断积累而成,是无数学者智慧的集合,只有夯实基础才能对其他知识融汇贯通,才有可能与前人形成对话,才能启迪自己的思考;第二,新资料的补充要结合理论发展的现实脉落。理论指导实践,而理论又是从实践中产生,从实践上升到理论是一个复杂的思辨过程,教师教学过程中对新资料的补充只有与理论发展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才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找到理论与现实的契合感,增强学习信心和动力;第三,允许学生补充完善。即在教学内容设置上要留有一定的灵活发挥空间,以便根据学生学习需求及时调整,特别是吸纳学生所提出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学生成长的社会背景对其学习兴趣点有很大的影响,我们培养的目标是使之成为适应社会的有用之才。因此,对学习主体的尊重也应当体现出来,而给予教学内容的一定程度的自主空间成为必要的选择之一。
2学习方向选择优化
学习方向的选择是我们认为在课程型自主学习中比较重要的一点,其根本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自我发掘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为将来的持续性学习奠定基础。也就是说,课程学习虽然强调基础知识的全面掌握,但实际上学生很少对所有知识点都感兴趣,他们或多或少会对某一或某几个领域更感兴趣。如本人在从事《经济社会学》的课程教学中,通过与学生交流沟通,发现部分学生偏好于消费行为的研究,有的则对企业家及企业家精神感兴趣,还有的则倾向于阅读有关社会资本的书籍等等。部分同学还以此为基础申报了各类型的学生研究课题,或是暑期实践活动项目。
因此,我们认为在课程型自主学习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的这种学习方向选择的优化。最好是在最初的学习阶段,通过导论或绪论的教学,让学生对课程知识体系有完整的了解,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找到较为稳定的方向,老师则因势利导,在学习方向的深度上做文章。这个过程需要至少4周的时间,在这一个阶段一是便于学生有时间对课程进行整体性的了解,二是便于老师通过课堂内外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点进行观察,通过师生交流与互动,共同挖掘出有价值、有兴趣的学习点,从而便于规划深入学习。虽然说本科生不要求在某一领域有深入的研究,但如果能有兴趣专研一个理论、聚焦一个问题,则较容易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对学生将来的发展也必然有着正面积极的影响。正如有学者通过研究认为导论课程能发挥“掌握学生基本情况,制定适宜的教学方案;提高教师的教学投入水平,完善教学技巧;建立学习共同体,加强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等诸多作用。
3学习资源筛选优化
自主学习必然涉及到对学习资源的自主选择问题,在如今网络应用普及,自媒体发展兴盛,学习资源异常丰富。而且,有研究认为:“解决实践问题往往需要调动不同学科的知识、能力和资源,而非局限于独立单一的学科。也就是说自主学习效果的提升,还必须拓展知识面,不能完全局限于课程内的知识内容。但学习资源优劣混杂,让人难以辨识。如何进行学习资源的优化选择,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毕竟目前影响力十分广泛的慕课,也有人指出其存在包括课程质量在内的诸多问题。
结合课程教学的需要,我们认为应当加强这方面的引导工作。总体来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强调纸质书籍的重要性,特别是经典的著作,应当提供给学生一份明确的清单。根据本科生的阅读速度和吸引知识的能力,一般来说阅读书目清单中每个方向3—5本较为合适。对于经典书籍的阅读重要性得到学界的一致认可,北京大学王余光教授早在十几年前就提出“读书或者阅读一些经典著作对人们思维的系统性和语言表达方面有很多的好处;而看电视或上网看画面没有这方面的帮助,反而起到反作用,從而导致表达困难,词汇量贫乏或词不达意”;二是网络学习资源要严格筛选,应当关注学界及时更新的权威信息,包括最新的研究成果、理论进展、资源库等。同时,要强调借助学校图书馆丰富的电子资源助力自主学习。当前各大高校正在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充分肯定多媒体资源对促进学生学习成效的重要性,一般认为“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提升和扩展,多媒体资源日益丰富多彩。从内容上它更加贴近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在形式上多种多样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爱好;而在操作上更加灵活便捷,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较少;它可以下载也可以互动,是图书馆为本校师生提供的重要学习、工作和生活平台”;三是重视碎片化学习。碎片化学习的好坏暂且不讨论,现实状况是借助移动终端设备的便利性,碎片化学习成为了一种普遍性、补充性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也无法绕开。堵不如疏,在大学生习惯使用移动设备进行碎片化学习的当下,我们就应当正视这种学习途径,因势利导,多提供有益的信息。诸如微信公众号推送的许多学习资源,可以在筛选和甄别的基础上推荐给学生。 4学生参与方式优化
学生参与方式的优化其实已有很多新的模式,高校也正在扩大对教师的培训,因为学生参与课堂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公认。比如说翻转课堂,其基本思路是把传统的学习过程翻转过来,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为以学生为中心,让课堂成为师生互动场所,这就是强调学生课堂参与的价值。在这里,我们主要不去关注当前较为流行的各种模式,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参与。
从许多高校的教学实践来看,这一部分的工作也开展得并不顺利,但总结的经验包括:一是强调参与重要性。即强调课堂参与是学习的必须环节,所有人都应当积极加入其中。这项工作不仅仅是某一位授课教师在专业课堂上强调,更应当从新生入学开始这样的教育,早早树立起对课堂的尊重,积极参与其中;二是讨论、汇报、提问等多种形式必须有针对性,既不能生硬的套用,也不能太随意。而是应当根据知识类型有选择性的使用不同方式。比如说,基础性理论学习,更适合于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加强学生参与。而结合现实问题的理论运用,则可以在汇报的基础上增加提问与答疑环节;三是在前期参与方式预设基础上,还可以考虑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加以调整。比如本人在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本科教学过程中,2018年清华大学中国公共政策案例分析大赛开始报名,部分选题刚好与课程知识结合密切,从而调整了原有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以小组讨论为基础,围绕课程知识点形成较为成熟的观点,然后各小组轮流充当答辩委员小组,审核其他小组议题,其余小组补充完善,取得了相对较好的效果,至少各小组对自己所选择的相关理论知识掌握较透彻,最终也有学生组队成功进入到复试阶段。
5教师课堂支持优化
学者认为“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支架’(scaffolding),一方面让学生投入学习任务,尽量完成相关的目标;另一方面为学习任务较困难的部分学生提供支持,逐渐减少学生的依赖,让他们独立地完成任务”。这些理念其实也正是课程型自主学习应当贯彻的,即要充分考虑到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的角色问题。当教师把“支架”工作做好后,并不意味着任务的完成,更应当把传统的因才施教落到实处。当然,这是一个整体性的任务,其工作量不仅仅是在课堂45分钟内,包括前述几点优化工作中,都应当体现教师的价值和责任。
教师课堂支持的优化我们认为应当借助于既有的一些方法来进行,比如说,借助“自主学习能力课堂观察框架”来追踪学生自主学习状况,然后根据“自主学习能力访谈框架”得出的资料进一步确认学生自主学习情况,最后有针对性的予以支持就是不错的选择。
6总结
通过教学实践,我们认识到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讨论了一些关于提升自主学习效果的方式方法,这是在教学过程中基于实践基础上的一些思考,虽然很多方面还不成熟,但无疑为以后的进一步实践奠定了基础。除了前述列举的一些论点外,在教学实际中,我们也感觉到诸如班级人数、学生文化背景、课程性质等都将是自主学习效果的影响因素,这些问题的研究还需要更多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甚至需要借助更复杂的研究方法才能得出有效结论。
总而言之,我们认为重的一点是在当前教师工作任务普遍繁重、学生个性十分张扬且想观点差异较大、社会对人才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教师必须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既能够激发自身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也有利于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正如学者所说,秉持“摆正教与学关系,提高学生‘能学’意识,改变单一课程目标,培养学生‘想学’兴趣,重视教师教法,锻炼学生‘会学’能力的理念,必将使教学工作更上层楼。
参考文献
[1] 陈玉琨,田爱丽.慕课与翻转课堂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 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3] (美)齊默尔曼,邦纳,科瓦齐.自我调节学习:实现自我效能的超越[M].姚梅林,徐守森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4] 曹帅,王以宁,徐鹏.学习分析技术的研究现状与未来趋势——基于2011-2015年LAK会议论文的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6(05).
[5] 王齐明,杨青松.基于网络课堂的研究性教学模式探析——以大学“公共教育学基础”为例[J].现代大学教育,2012(01) .
[6] 朱先明.学习者自主概念的涵义及实现途径[J].中国大学教学,2005(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289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