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生成”式语文特色课程开发的思考与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特色课程建设是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推动高中特色化、优质化发展的重要手段。采用“合作-生成”方式构建语文特色课程,体现了现代教育理论的精神,符合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本文力图从“合作-生成”式语文特色课程开发的意义、内涵与构建策略等方面展开阐释,探索构建契合学校办学思想的语文特色课程,丰富学校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 合作 生成 特色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普通高中特色课程建设是落实国家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相关要求所选择的一个切入口。特色课程建设不但大大完善了学校的课程结构,充实了教育的内容,而且对一所学校的特色化发展和带动一个地区普通高中的多样化发展,无疑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方策。”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已有基础、发展方向和需求,激发学习兴趣和潜能,在跨文化、跨媒体的语文实践中开阔视野,在更宽广的选择空间发展各自的语文运用特长和个性。”基于此,我校采用“合作-生成”方式来构建语文特色课程。
1“合作-生成”式语文特色课程开发的价值与意义
近些年来,人本主义、建构主义、后现代教育理论兴起,学生主体性、课程的开放性、发展的多元性等成为必然的价值取向,如著名的后现代主义课程学者多尔(W.Doll,Jr)认为课程是在师生对话中生成的,“课程不再是特定知识体系的载体,而成为一种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发展过程;课程发展的过程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不再是完全预定的,不可更改的。”当代特色课程开发思想奠基人约瑟夫·施瓦布提出“实践的课程模式”,这种模式把教师和学生作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相互作用的主体,把课程理解为相互作用的有机“生态系统”。“合作-生成”式语文特色课程恰恰体现了动态生成的特征,主张特色课程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成为参与者、实施者和评价者。因此,“合作-生成”式语文特色课程很好地体现了现代课程思想。
同时,语文新课改提出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而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运用方式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采用“合作-生成”方式开发语文特色课程就是一种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一种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和文化场景,学生通过参与其中,在交流、合作中建构语言,发展思维,通过理解、鉴赏并创造出新的语文特色教材,传承文化,这样自然能够很好地培养自己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2“合作-生成”式语文特色课程的内涵
何谓特色课程?教育研究者对此有多种解释,例如:
“‘特色课程’是指由地方或学校参照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目标,根据自己的教育经验和课程能力等,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一定特征和影响的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特色课程是以学生的‘特需’为核心,有着独特的课程理念、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方式的课程”,“特色课程包括三个层面:从宏观上说,特色课程即学校的课程模式;从中观上说,特色课程即学科领域的课程集群;从微观上说,特色课程即有特点的特色课程。”
“高中特色课程是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围绕学校个性化的育人目标,整合相关领域学习与活动的内容,用以培育认同自身文化而具有某种特质高中生的课程。简而言之,它是一门反映学校办学特色、培养特色学子的课程。”
根据特色课程内涵要求,我们提出,以“适性扬才”的教育思想为指导,构建“合作-生成”式语文特色课程,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获得更好、更快、多元的发展,课程要符合学生的“特需”,是语文学科领域“独特”、“优质”的课程集群。课程既注重整体、系统性,也注重微观的实践研究,拓展开发课程资源的领域;既重视语文基础知识,也重视提高语文素养,重视艺术审美的培养,重视语言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既要让课程知识呈现载体的形式新颖、独特,也要丰富内涵,拓宽外延,呈现内容的包容性;既要重视反思、对话,既强调情感的交互性,又强调生成的有效性;既重视建立主体场境,追求情境的真实性、参与的互动性,也要体现教师的引领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
3“合作-生成”式语文特色课程的开发策略
如何构建“合作-生成”式语文特色课程?邢至晖、韩立芬提出了特色课程开发的七项核心技术:背景分析,愿景构建,目标厘定,内容设计,实施创意,评价跟进,管理介入。根据这种特色课程开发的技术模式,我们主张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在课程规划和课程实践中决策和生成特色课程”,并主要利用课题研究的形式来开发“合作-生成”式语文特色课程。具体来说,我们计划采取三步走的方式来进行语文特色课程开发:
首先,我们组织人员调研分析,总结学校“适性扬才”课程构建的经验,学习语文特色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方法,起草“学校语文特色课程开发可行性调研分析报告”、“学校语文特色课程开发总体方案”。通过这一步,我们完成了课程开发的背景分析、愿景构建、目标厘定和内容框架的总体设计,从而给课程开发一个明确的指引。
其次,根据课程开发的总体方案,课题组确定子课题研究项目,指导组建子课题组,具体进行课程的开发、实施,我们开发基于本校的实际综合类语文特色课程(教材),如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宋词鉴赏、课前演讲、整本书阅读及经典诵读活动等课程。在课程开发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根据学情设计和施教,让学生参与课程开发。
最后,在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按照学校课程的要求介入管理,确保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效果;同时,我们也注重对课程的评价管理,指导课程负责人及时收集反馈意见,特别是学生学习的感受、效果与建议,并根据这些反馈意见,指导课程开发人员进一步修改完善课程。
为了充分体现“合作-生成”课程要求,我们重点采用了两种形式来进行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其一是小组合作学习,其二是以活动为载体,如我们开设阅读与写作课程,特别进行了活动微写作的探索,着力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经典诗文诵读、时评写作三项活动——在课前三分钟演讲中,我们安排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有人组织,有人讲,有人评,有人反馈;在诗文诵读活动中,主题材料的选择、方案策划、腳本写作、服装与化妆,到最后的排演均由学生主导完成;在时评写作中,学生曾经以广州市恩宁路的改造作为材料写时评,在广州市活动写作比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多个奖项。经过我们的努力,该项课程获得了同行的广泛认可,师生在市、区多个竞赛项目中获奖,我校语文科作为2017年广州市语文全国研讨会组委会特邀单位在会上作成果展示与经验介绍。
“课程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领域。课程是学生全部学校生活的总和,也是全部教育目标的实现途径。”我们希望,通过“合作-生成”式语文特色课程的开发,提升教师特色课程意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师生的合作意识,推动教师由课程执行者向课程开发者转变,推动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向主动参与者转变,真正实现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完美结合;同时,力求开发适合我校校情的系列语文特色课程(教材),努力建立我校语文学科领域的课程集群,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期待,实现多元发展目标,最终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有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华伟,李伟成.特色课程建设推动学校特色化发展[J].中国教育学刊,2015(09):42-46.
[2] 杨枫.透过语文新课程看新型的课堂师生关系[J].现代语文,2005(04).
[3] 何永红.学校“特色课程”的定位及其发展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11(10):50-53.
[4] 邢至晖,韩立芬.特色课程八解[J].上海教育,2014(07):18-2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290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