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及措施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在农业产业发展实践过程中,面源污染是不可避免的,由于随机性较强且排放位置不固定、辐射范围广等特点,对农业生产综合质量与整体效率有较大影响。造成面源污染的主要成因包括肥料的过度使用以及禽畜大规模养殖造成的排污过量等。为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分析了农业面源污染的特性、成因及主要来源,探讨了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防控技术及措施,以期能够获得较好的防控效果,确保农业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关键词 面源污染;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X7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18.094
  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等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包含两种污染类型,即面源污染和点源污染。其中,点源污染是指定点排放的污染源头,包括矿业污染排放、工业生产污染排放等。面源污染则没有固定的排放点,如农业生产的污水排放等。农业面源污染影响较为严重,营养盐、化肥农药、泥沙等污染物通过地表径流、农田排水、污染物地下渗透等途径,会对农业生产造成较为不利的影响。
  1 农业生产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成因及特性
  1.1 农业面源污染的两大来源
  当前阶段,农业生产环节产生的面源污染主要包括2种。1)外源性因素导致的污染,即耕地周边的矿业生产以及禽畜大规模养殖产生的污水排放造成的污染、生活污水大量排放对农田造成的污染以及酸雨等自然灾害造成的污染,这些外源性的污染物质并不是农业生产需要的,也不属于农业种植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但由于流经耕地,使得污染物对农田生产造成了影响,因此,也属于面源污染范畴。2)内源性因素造成的污染情况,在农田种植过程使用的化肥中氮磷含量过高、农药施用过量以及其他农事活动产生的污染物对农田地表、地下造成的污染称为内源污染[1]。
  1.2 面源污染的具体成因及主要成分
  1.2.1 农业面源污染具体成因
  引发面源污染的成因包括农田污染以及畜牧养殖造成的污染,相较于工业、矿业的点源污染,面源污染并不是定期、定量排放的,主要通过降雨、排水等途径将地表污染物带入到地上、地下的水环境中,引发水源污染。如果农田为旱地,没有降雨、径流,水体的污染情况会大幅度减轻。
  1.2.2 農业面源污染物的主要成分
  农业生产面源污染物的主要成分包括COD、总磷、总氮、氨氮,也是农作物成长需要的营养物质,这种“养分”含量过高,排放到水中,形成了对环境产生影响的污染物。其中,COD为化学需氧量,是一种检测数据,通过对水环境中有机物的含量、比重、成分进行检测,来对水体的质量进行评估。如以10 kg的水体为检测对象,将其装入特定的器皿中,适当添加氧化剂,然后通过化学反应去除水中的有机化学物质,对氧化剂的用量进行测量,得出测试水体的实际需氧量,如需要1 000 mg的氧化剂,就可以判定水体的COD为100 mg·L-1。水中的COD含量检测可以有效证明水中有机物的比例,且需氧量的高低也对水体内游离氧的含量有着一定的影响,是水体环境的关键控制因素[2]。
  1.3 面源污染的传播特性
  相较于点源污染,农业生产的面源污染主要包括以下5种特性。1)面源污染不是连续发生的,存在间歇性,如果农田周边没有形成径流,污染物就不会流通。2)发生时间具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特征表现为没有固定排放点、排放量存在较大差距、影响范围不定等。3)辐射影响较广,通常降雨范围内的农田都会出现污染物排放现象。4)单位面积小,污染总量大。5)对水体造成污染的物质实质上是农田所需的养分。农业污染排放调查数据表明,面源污染的氮、磷排放量占据产业总量的一半以上,是水体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需要环境管理、农业技术部门予以高度重视。
  2 农业产业面源污染的主要防控技术
  面源污染在实际预防与控制方面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源头把控、过程阻断以及事后治理。制定规划时应根据实际农田与养殖业的情况选择技术应用模式。当前,面源污染的有效防控技术包括以下内容。
  2.1 创新肥料配置方式,全面推进使用新型肥料
  新型肥料是指依照区域农田生产、自然气候、土壤条件、作物种类等配置的具有针对性的肥料。通常情况下,技术人员会利用包膜、覆盖等措施来调节肥料养分的利用效率,结合不同作物的生长周期、养分需求等,科学合理地提供所需养分。有针对性的肥料配方可以合理调配氮、磷等化学成分的比例,并依照土壤环境适当增加作物所需的微量元素,从宏观角度出发,为作物的生长提供可靠的支持,满足作物生长的多样化需求。专用的化肥配方往往包含钾、钙、镁以及氮、磷等促进作物健康生长的营养成分,种植人员应创新融合化肥配比、合理追加等方法,降低养分流失速率,实现控制农田污染的目的[3]。
  2.2 建立水肥一体化的田间管理机制
  在农田管理过程中,可建立水肥一体化的浇水、施肥系统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将作物生长阶段进行具体划分,然后结合各阶段的水分、养料需求,在灌溉工作环节适当添加肥料,使其与灌溉水充分融合,洒施于植物根系附近,便于植物更好地吸收养分。肥料的选择以水溶性、液体类型为主,其中,微量元素肥料可以选择水溶态、螯合态,采用滴灌、渗灌技术,让作物更容易吸收营养物质,降低固态氮、磷肥料的流失率,通过一体化的管理平台,科学规划田间管理内容。
  2.3 注重畜禽粪便的农业再利用
  在控制大规模养殖造成的农业污染过程中,应该注重污水排放以及畜禽粪便的处理工作。畜禽养殖由于规模、管理技术以及养殖环境等特征,粪便排放通常较为分散,且数量巨大,如果不进行严格管理,不仅会造成周边水环境的面源污染,也容易引发疾病。为此,农业管理部门应该注重对养殖场地的管理,加强农业与养殖业的污染综合治理合作,在对污染物进行处理后还田,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提升农田的渗透性、营养性,优化土壤结构,提升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3 农业生产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的具体措施
  3.1 加强部门协作,对外源污染进行严格管控
  政府要认真履行职责,各部门要有相应的分工,形成合力。农业生产者和公众要共同参与,农业生产者要主动规范生产行为,规范投入品的使用,自觉维护生态环境,广大公众要发挥监督作用。农业面源污染是不可根治的,所以需要持续进行财政投入。
  3.2 创新农业管理理念,构建循环农业体系
  遵循循环农业发展理念,将农业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形成一个可持续的循环,有效减少和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同时对恢复田间生态系统也能起到较好的作用。围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注重田间生态系统建设,尤其在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或高标准良田时,一定要把农业环境保护这一元素融入其中,构建循环农业体系。
  3.3 以农业政策为基础,严格执行农业污染控制规范
  通过立法,对农业生产者的行为进行约束,建立对农业废弃物“收、储、运”的长效支持体系,同时对随意排放污染物的行为进行惩罚。为了全面、系统的对农业污染进行综合防控、有效治理,政府部门陆续出台了具有针对性的管控规范,针对农业生产的大气、土壤、水环境条件,推行科学的污染防控规划,通过目标明确、管理具体、处罚严格、覆盖面广的法律制度,进一步引导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推进。其中,大气环境管理规范对秸秆利用进行了技术规定;水环境保护条例对畜禽类的养殖与农业生产的面源污染控制等工作作出了指示,为农业生产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4]。
  4 结语
  农田污染与养殖业的大规模排污是引发面源污染的主要因素,针对现阶段合肥市农业产业面源污染的具体情况,选择防控为主、治理为辅的控制措施,是确保农业产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均衡发展的关键。为此,相关农技部门应针对污染影响较广、危害程度较高的面源污染制定专业化的防控技术应用方案,为地方农业的可持续性生产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家宏,何榕,王桂良,等.江苏里下河地區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对策研究与示范[J].农学学报,2018,8(2):15-19,46.
  [2] 薛中翠,李小刚,张庆红.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措施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17,23(4):53-54.
  [3] 王磊,席运官,肖兴基,等.发展环水有机农业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政策与建议[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7,36(8):1590-1594.
  [4] 刘慧颖,孙占祥,王全辉,等.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的实现及启示[J].世界农业,2018(1):48-52,71.
  (责任编辑:刘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294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