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涉外志愿服务工作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推进,高职院校学生参与涉外志愿服务的机会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因学制特点,高职院校组织学生涉外志愿服务团队表现出不同的问题。通过充分调动青年教师力量,发挥全员育人机制的优势,能有效改善这一困境,进而为高职学生拓宽国际化视野、送技能培训出境等目标的实现创造有利条件。
关键词: 高职; “一带一路”; 涉外志愿服务;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19)04-0036-04
自从国家启动“一带一路”战略以来,职业教育向相关覆盖区域的输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部分顶尖的高职院校在工作中,长期服务于教育主管部门和商务部门的涉外工作,累积了较好的资源,甚至得到了相关主管单位的挂牌授权。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参与涉外志愿服务的契机与条件也越发成熟。在此形式下,因区别于本科院校的学制特点,高职的学生参与涉外志愿服务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一、高职学生涉外服务工作的现状与困境
对比本科院校涉外志愿者,高职院校涉外志愿者存在以下几个特点:(1)学制的特点,导致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时间少于本科院校学生,因此通过学校层面开展的涉外志愿者活动参与机会有限。(2)高职院校学生的语言基础普遍低于本科院校学生,存在服务的质量层次不齐。(3)高职院校学生因为本身的特点,某些志愿服务工作完成相较本科院校可能存在质量问题。而除去临时性接待,各高职院校组织组建涉外服务学生团队的做法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学校外事机构或共青团主导,成立专门的学生涉外服务团队;另一类是由外国语专业所在院系成立相关组织,承担相关任务。因高职院校学制的特点,无论采用以上何种方式,都面临着以下几个共同的问题:
(一)人员遴选标准过于重视语言要求。
相较于本科院校,高职学生的基础课成绩相对较差,工作指导教师普遍存在对学生外语水平的担忧,因而在人员选拔中,往往倾向于从外国语相关专业及国际经贸类专业选拔人员。这一做法在保障了学生群体语言水平的同时,也陷入了另一种困境——即忽视了相同专业学生在职业兴趣与职业性格方面的趋同,尤其是在实行了高考改革的省份,这一现象更加明显。因而导致学生服务团队在能力特长方面不够具备多样性,只能胜任已经形成程序化的常规性涉外服务,一旦面临新的服务对象或工作流程,团队的自我适应与调节能力较差。
(二)团队培训体系不够完整
完整的涉外志愿者团队培训至少要包含两个基础部分和多个发展部分。基础部分一是服务者自身的责任意识与团队意识培训,另一是通用能力培训,即包含涉外礼仪、安全急救、应急操作等。[1]在此基础上,一个成熟的培训体系还应包括跨文化交流能力培训、主要受服务对象国家(或民族)文化与习俗学习、活动组织策划能力培训等。为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院校还应充分考虑参与涉外志愿服务学生的个人职业发展等问题,实现其个性化发展等等。
(三)管理团队构成单一,团队发展滞后
当前,各高校学生涉外服务团队的指导教师类型相对简单,外事部门人员与团委教师(专职辅导员)构成了绝对的主体。而且在大部分高校都未实现以上两者的有机互动,仅仅由其中一支力量完成大部分工作。而两支力量分别在认识本校涉外服务工作的发展趋势和学生组织与调动能力上各有所缺,导致团队缺乏长期规划,以完成当前具体工作为目标。未能充分利用涉外志愿服务实现团队培养与学生个体成长的良性互动。[2]
(四)团队人员无法实现相对固定
因高职学制特点,多数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为两年或者两年半。在此期间,因专业轮训或可能的订单班培养与现代学徒制培养要求,还需要完成若干周次的临岗见习与实习。而这样的基本现状更扩大了管理机制粗放与培训力量不足等一系列的问题。导致高职学生参与涉外服务中经常处于见招拆招的不利境地,无法通过有效地常规培训来实现团队战斗力的提升。
二、高职学生参与涉外志愿服务的受众与作用分析
当前,高职学生参与涉外服务,主要有以下几类对象:(1)各国语言生与专业生,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2)“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各类官员和管理研修人员;(3)高校所在地区承担的各类国际化论坛与赛会;(4)各类国外访学、游学团队;(5)国际化社区(外国人聚居小区)节庆活动。
通过受众列举,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点:(1)高职学生涉外服务对象有较多来自“一带一路”战略沿线國家,被服务对象进行技能培训与语言学习的比例较高,明显高于攻读专业学历的人数,这是与本科院校的一个重要区别。(2)服务对象之间类型区别较大。即便是同一类型培训,前来参训人员的安排也不尽相同,对志愿服务工作的灵活性提出更高要求。(3)服务对象中有较高比例人员为首次来华,此前对我国无实地参访经历。
由此我们发现,高职院校开展学生涉外志愿服务,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一系列的调整。其中会务与赛会工作、国际化社区节庆志愿活动这两类具有一般性特点,可以参照经验成熟的本科院校做法,其他几个类型都需要在人员准备和活动安排方面做出对应调整。
(一)充分了解被服务对象,合理展现我文化自信
在各类调研中,当前大学生群体对国家历史认同和文化认同情况是较好的,这是我党在坚持“四个自信”过程中的优秀成果。但落实到涉外志愿服务对象中,因历史与政治的原因,各类来访人员对我国的态度是多样且复杂的,对我国传统文化了解程度也是各有不同。对来自不同地区的就应有相应的准备。[3]比如像越南在历史上极大受中华文化影响,传统与习俗接近,但又因历史原因有过龃龉的国家,和对待如埃塞俄比亚这类被称为“非洲中国”的国家之间,就应有明显的区别。因而在志愿者培训中,就交流话题和相关禁忌等,不应简单限于宗教因素。 (二)区分培训对象,丰富志愿者队伍组成
较长时期的留学生与短期培训对象有区,后者中的官员培训和管理人员培训,也展现出明显的差异,相当一部分群体有较强烈的综合学习需求,表现为希望在课堂之外得到更多的信息与支持。这样的现实需要就对当前的涉外志愿者队伍组成和选拔标准构成了直接的挑战。缺乏丰富人员类型组成的团队,无法满足被服务者的实际需要。
(三)充分认识涉外志愿服务工作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巨大价值
无论国际或是国内,对志愿者的定义大体相同,在其作用认识上也往往限于提升志愿者社会责任与道德水平、或是人际交往能力等等。但在当前的具体环境中,志愿者又面临了新的契机。其一,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在当前环境下,参与涉外服务的志愿者主要有两个渠道通过志愿服务过程提升创新意识。一是留學生和培训人员开展的跨国业务,二是留学生通过我国创业创新类大赛的专项赛道参与赛事。无论何种途径,都能让直接参与的人员深刻体会到错位竞争的巨大优势,提升参与者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其二,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高职院校所能参与的涉外工作,有相当一部分比例的工作是新任务,无前例可循。因而在参与志愿服务中有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学生更有机会参与到整体志愿服务工作的规划与设计,或得到某个小环节的自由发挥。原先专属于部分本科学生的锻炼契机现在高职学生也能一同参与,这对其个人自信心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综合参与整体活动设计,还是在各类自由发挥环节的个人优势发挥,这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自我价值的肯定都是作用巨大的。其三,校园综合育人文化的提升。高职在面临涉外工作不断发展,服务对象类型不断丰富的情况下,丰富涉外志愿服务团队,实现规范化管理和多样化选拔是必然的趋势。在国际化特色创建工作过程中,对于丰富校园文化,树立学生文化自信等方面有显而易见的帮助。
三、高职学生涉外志愿服务工作水平提升的思考
高职院校在学生参与涉外志愿服务活动的趋势明显增加的现状下,如何丰富团队构成,规范管理,提升服务效能是当前这一工作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校园内外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是一条重要途径。
(一)充分利用校内青年教师群体的力量
高职院校因发展历史较短,校内青年教师比例相对较大,这是其提升涉外志愿服务工作的一项有利条件。我国的志愿者工作在发展历程中带有明显政府和精英痕迹,[4]而青年教师作为显而易见的精英群体,可以在涉外志愿活动中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2014 年教育部就下发了《关于教师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指导意见》,当中专门明确了高校教师志愿服务活动的定位、内涵、形式和原则,[5]这为青年教师指导学生涉外志愿活动提供了政策依据。青年教师群体的集体介入,至少有四个方面的帮助:
1. 强大的智力支持。高校青年教师学历层次高,部分有海外学习经历,这对开展涉外志愿服务活动过程的整体策划、舆论方向引导、服务细节挖掘与层次提升都有明显的帮助。
2. 细致的组织支持。青年辅导员队伍的群体参与可以在政策把握、更大范围的学生群体组织、应急事件处理等环节提供组织支持。尤其是各类紧急工作的完成,更是青年辅导员群体的看家本领。
3. 循序推进的校内政策支持。无可否认的一点,在各院系尤其是专业教师层面,对于学生参与涉外志愿活动的认识层面是不统一的,部分教师对于专业成绩较差学生参与涉外志愿服务活动往往容易采取不予肯定的做法。广大青年教师的群体性加入有利于从整体认识层面改善对这一活动的支持,尤其是在高职院校,多元的人才评价标准和职业发展选择本就是其人才培养的一大特点。
4. 获取更为充分的外部支持。通过广泛的青年教师群体参与来获得外部资源的支持,包括来自政府、企业、校际的多方支持,实现涉外志愿服务活动的资源共享和跨越式提升。
(二)发挥高校育人机制优势
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十九大之后,各高校普遍就如何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制定了相对系统完整的机制与体制。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的机制体制优势,发挥高校全员的群体力量,提升涉外志愿服务工作层次的提升。
1. 充分发挥机制优势,加速科学的涉外志愿服务培训体系的建立。当前的涉外志愿服务培训内容相对集中于工作实务,对提升学生思想认识层面、发挥技艺特长、融合国家、地区文化底蕴等等方面的培训相对缺乏,即便有所提及也是深度不足。在充分发挥机制优势下,可将相关内容设计为各类第二课堂或者工作坊课程,实现单项育人工作的多元参与与集体培养。从而彻底改变原有模式下,团队人员选拔标准不科学,培训结果不佳下凑合的使用的被动局面。让更多具有个人特长和符合涉外志愿服务工作发展特点的学生参与到这一事务中,培养个人的多方面优势。
2.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与团队管理制度
在过往的普遍做法下,参与涉外志愿服务的学生选拔面之小,主要也是对其价值的认识不足,过多强调语言能力的提升。在当前,国家大力鼓励高职进行专业群建设的趋势下,高职学生的跨界发展能力和多学科融合发展能力也被日益重视。有相当比例的专业,其人才培养要求可以在学生参与涉外志愿服务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升。因而在此有利时机下,建立相对科学的管理制度,将学生参与涉外志愿服务的过程与结果纳入到相关学生的评价之中,形成更全面的过程评价,也是提升高职院校科学评价标准的一个有益补充。比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涉外志愿者团队IPP(International Project Promotion)是一支针对中短期来华访问的学者,为其提供翻译、陪同等接待服务,该支队伍以学校商贸外语学院语言类专业学生为主,目前已有50余人。该支队伍目前已经接待超过2000余人,100多期援外项目,包含亚、非、欧、拉美、大洋洲。IPP志愿者工作坊通过中国“一带一路”产教协同高峰论坛、中东欧博览会、中国(宁波)第一届海外工程师大会等多次国际大型志愿活动的锻炼,团队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服务体系以及工作模式。因为,在志愿者管理过程中,团队的有效管理以及传承,可以更高效的提供志愿服务工作。 (三)充分利用职业教育的专业特色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有针对性地实施职业知识于职业技能的教育,职业院校就普通高校比较在专业技能上有明显的优势,同时具有“软技能”的比较优势,职业院校的学生相较本科院校大学生,更有危机感且更容易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通过补偿作用,在基础知识薄弱的情况下,以更加谦虚的姿态和足够的耐心去完全志愿服务工作。
1. 服务介绍方面。部门高职院校设立有旅游管理、涉外旅游等专业,在涉外接待服务工作中,通过以旅游专业相关的专业服务技能,例如旅游专业的学生在接待涉外团队的时候,对于城市的介绍,景点的描述比一般志愿者更生动,更专业,同时,为来访人员提供更加深刻的体验。
2. 服务礼仪方面。目前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旅游专业均设有礼仪课程,在服务礼仪方面,相较本科院校学生,高职院校涉外志愿者可以提供更好的服务。以优质的服务较好的亲和能力弥补语言能力上的不足,即使在语言沟通有可能出现小障碍的情况下,学生通过肢体语言表达,更加容易获得外来访客的亲近,并利用现代发达的科学技术解决沟通问题,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3. 服务意愿方面。相较本科院校学生,由于高职院校涉外服务的机会较小,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会比本科院校学生更加珍惜涉外志愿活动的机会,在服务的过程中,服务意愿相较本科院校的学生会更高,积极性会更强。
参考文献:
[1] 贲培娣. 浅谈高职院校涉外导游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可能途径——有感于“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涉外导游志愿服务项目”[J]. 课程教育研究,2017(18):18-19.
[2] 杜文倩,杨武成. 高校大学生涉外志愿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专业化发展研究——以“桥贯中西”涉外志愿服务队为例[J]. 亚太教育,2016(28):241.
[3] 张璐云. 研究生涉外志愿服务问题及对策——以天津外国语大学为例[J].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8(2):69-72.
[4] 徐帅,颜吾佴. 中西方志愿服务传统的比较[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91-95.
[5] 张鹏. 高校青年教师参与涉外志愿服务模式比较探究[J]. 北京青年研究,2016(2):68-73.
Abstract: With the promotion of the national “the Belt and Road” strategy, the opportunities fo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foreign volunteer service have been greatly improved. Due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there are different problems in organizing students’ foreign volunteer service team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y fully mobilizing young teachers and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the whole-staff education mechanism, this dilemma can be effectively improved, thus creating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to broaden their international horizons and realize the goal of sending skills training out of the country.
Keywords: higher vocational; the Road and Belt; Foreign Volunteer Service; counterplan researches
(責任编辑:程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294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