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势律动在小学低年级的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小学低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一阶段也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与个性审美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教师为学生打下良好的音乐基础,可以增强其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可能。“声势律动”这一新型的音乐教学法主要起源于欧洲国家,它强调人的肢体动作与音乐作品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声势”是指个体以身体当乐器,利用不同的动作,发出不同的声音;“律动”是指利用个体自然的身体动作,表达对音乐作品的情感与感受。利用这种方法对低年级的学生进行音乐训练,可以利用学生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与肢体协调性,增强学生的音乐素养,为其以后的音乐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
培养学生节奏感
节奏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周期变化所产生的审美感受,在人类的所有感受当中,听觉感受尤为明显,所以人类对音乐节拍的强度、大小、长短都额外地敏感。比如,小朋友会在听到乐曲的过程中不自觉地跟着乐曲摇头晃脑,这就是人类天生节奏感的体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声势训练”,可以强化学生这种音乐感受。
例如,教师在进行《拍手唱歌笑呵呵》一课的教学时,便可采用律动游戏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首先,本节课的音乐作品是一首风趣幽默的儿歌,节奏欢快喜悦,让小朋友听后会不由自主地跟着作品摆动起来。为了让大家的节奏性更加规范,教师带领小朋友们进行了“我说你做”的游戏,学生在教师的指挥下拍打双腿与手掌,并在反复的游戏中形成声势组合“拍腿、拍手、拍腿、拍手、拍腿、拍手、拍腿、空”,然后再带领学生将这个节奏带入到歌曲之中。这种方式强化了学生的节奏感,也帮助学生在进行歌曲齐唱时保障了整齐度。随着学生的成长积累,教师还可以在本节课学习的声势组合的基础上,增加动作与难度,让学生在肢体动作中体会节奏感,并将这种节奏感延伸到音乐作品当中。
增强音乐感染力
声势律动可以将人对听觉的感受转化为肢体动作。而任何的音乐作品都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利用丰富的肢体动作,可以将音乐作品的情节表现出来,进一步增强音乐作品的感染力,丰富情感内容的表达。日积月累下,学生还可以根据音乐的节奏与内容进行个性的创编,在感受作品情感的同时,培养创造力。
例如,教师在进行《野蜂飞舞》一课的教学时,便可带领学生进行个性的编创。本节课学习的作品是经典的外国钢琴曲,其通过乐曲的强度、力度、速度,为世人营造出了身临其境的感觉,是西方音樂史上的不朽力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增强这首乐曲的感染力,让学生在感受音符强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了肢体动作的展现。在欣赏分析过乐曲后,教师组织学生张开双手,幻想自己是蜂群中的蜜蜂,闭上眼睛,随着乐曲扇动翅膀。这种方法增强了音乐的感染力,让大家都融入音乐作品当中,使其体会到了作品中澎湃的活力与音乐家高深的技巧,促进了班级学习氛围的形成。面对一年级学生,教师可以为学生进行一定的示范,让学生知道体态的律动可以随着音乐作品的变化而变化。比如音乐作品的力度强时,学生的动作幅度也可以增大,反之亦然。
活跃音乐课堂
音乐课堂作为小学阶段的考查课,没有太过繁重的课业压力,而是注重对学生能力与审美的培养。在这样的情况下,面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我们更应为其营造出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让其在愉快的环境下进行学习与成长。在这过程中,教师可以抓住低年级学生好玩、好动的年龄特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合理地玩,规范地玩,这样教学的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例如,教师在进行《狮王进行曲》一课的教学时,带领学生进行律动游戏,活跃了课堂氛围。教师在上课之前先带领学生熟悉歌曲,之后带领学生进行动作模拟游戏,让学生在音乐的背景下,想象自己是狮王,是森林的主人,从茂密的森林中走出来,会具有哪些形态和动作。同学们在欢乐的模仿中,了解了作品表达的含义,并可以不自觉地合上音乐的节拍。
游戏结束后,教师让学生结合音乐进行了完整的编创表演,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体会到了音乐学习的乐趣,获得了相应的成就感。除此之外,游戏活动让学生都参与到了课堂生活中,活跃了课堂的氛围,寓教于乐,让学生“玩”有所得。这样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积极地动起来,不仅帮助学生深入地体会了作品的内涵,更让学习变得轻松有趣,让学生喜欢上音乐学习,为其健全人格的养成提供情感基础。
结束语
在针对低年级的学生进行“声势律动”的训练时,教师要更加注重利用学生本身的音乐感觉,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并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不断地进行方法的改进和总结,力求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做到欣赏美、创造美。
参考文献
[1]陈亚玖.声势教学在音乐课堂中的应用[J].小学教学参考,2016(27):52.
[2]何周蓉.声势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中),2018(11):98.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师范附属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309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