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初中音乐教学活动中,开展声势律动课程可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引起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音乐课堂的教学当中来。同时声势律动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反应、记忆,节奏感和辨别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养成学生良好的创新习惯。本文将针对声势律动教学法在初中音乐教学当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声势律动 音乐教学 初中音乐
引言
音乐可以启发人的思维,帮助培养发现美、欣赏美和鉴赏美的能力。初中音乐教学是学生接触音乐艺术最直接的途径,他们可以在学习和鉴赏过程中其体会到音乐的魅力所在。声势律动的教学方法,作为有效的音乐教学法之一,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去,进而获得音乐学习的乐趣,还可以活跃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想象和创造能力,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提升空间。
一、声势律动教学法的含义
声势主要是运用人体的不同动作,通过声响来达到传递的目的。[1]声势包括拍手、跺脚等一系列的传统动作。[2]甚至很多音乐当中就有直接体现。比如:拍手歌。声势律动教学法的引入,以通过身体动作来感受和感知音乐的魅力。[3]初中阶段,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常识,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对课程形成理解,同时培养起身体的协调性和平衡感。[4]声势律动的过程中还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学习乐趣,提高学生的思维活跃程度,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快乐学习。
二、运用声势律动教学法的意义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兴趣的养成是帮助学生更好的进入学习状态的关键所在。声势律动的教学方法走入音乐课堂教学之后,解决了枯燥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音乐教学当中缺乏良性互动的弊端,让学生能够更加容易参与到课堂的学习当中来。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增强,对课程内容的吸收也就会更好。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学习兴趣就会渐渐培养起来,学习成为一件有乐趣的事,学生们自然会想主动参与其中,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更得成就感和自信心,帮助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2.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声势律动教学方法的应用字很多时候会采用即兴教学的方式。比如说让学生随着音乐节奏来完成相应动作,比如说听到间歇音-拍手。身体在音乐当中做出即兴的反应,可以满足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欲望。学生们在练习过程中很容易形成个人的思维方式,教师们在课堂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同时引导学生释放天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也会得到大幅度提升。这对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而言,能够更好帮助他们发现思维中的闪光点,开阔眼界,提升思维能力,为其他学科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提升空间。
3.全面挖掘的訓练学生的节奏感
挖掘学生的节奏感是提升学生灵敏度的好的方法之一。良好的灵敏度的养成,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反应能力,提升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灵敏度能力高的学生,往往思维活跃,学习成绩和积极性较高,并且善于发现生活和学习中的细节问题。他们喜欢思考和提问,因此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长时间在声势律动方法的训练下,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会得到明显的提升,活跃的思维能力帮助他们遇到问题时能够不慌张,并且能够快速形成解决策略。
4.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平衡
初中阶段和小学阶段不同,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受到青春期的影响,身体的各个器官都处于快速生长发育阶段,受激素水平的影响,这个阶段学生的神经系统的发育也处于较高水平,因此思维活跃,善于思考。他们普遍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但是受到心理发育的影响很多学生渐渐不愿意在课堂上去表达自己,因此声势律动的教学方法的使用,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课堂的参与度,让他们在学习中认识自己、肯定自己、发展自己。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在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中慢慢学着认同自己,获得最大的进步。学生养成自我认同感的同时会产生更多的正向评价,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更容易做出成绩,达成自己想要的结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声势律动的课堂教学方法,最大限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节奏感,使他们达到身心平衡的状态。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正确的教学方法作用下,事半功倍,不仅学习到了相关技能还陶冶了情操,培养了创新思维,提升了学生的创造力。帮助学生在之后的学生中养成独立思考和举一反三的能力,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自我认同感和喜悦,帮助学生在这个阶段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陈黎萍.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才智,2017(9):161.
[2]唐燕青.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新课程(下),2017(8).
[3]丁雪莲.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15):242-244.
[4]刘杨.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中国教师,2016(S1):149-14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56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