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姓名翻译浅析翻译中的文化距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翻译不仅是语言间的转化过程,也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而姓名作为人类文化的载体之一,对于跨文化交流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姓名的翻译有时会缩短文化距离,但有时也会加大文化差异,采取不同形式的姓名翻译对翻译中产生的文化距离有着不同的影响。
  关键词:姓名;翻译;文化距离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19-0005-02
  姓名是人类社会交往中人类个体的代表符号,它包含一个民族丰富的文化信息。姓名作为文化载体的工具之一,不仅能够反映民族的心理和特征,而且姓名的语言组合和文字结构也可以区分不同民族的文化印记,因此姓名翻译的学问很大。不管是文学作品中的姓名翻译还是日常生活中的姓名翻译,选取哪种姓名翻译类型都会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听者的理解及对其文化的含义。很多時候,无论对姓名的翻译采取音译法还是意译法都无法翻译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由此就会产生文化距离或者文化趋同。
  一、文化距离
  近些年,翻译研究逐渐发生一些转变,从重视语言技能转向重视文化传承,因为人们逐渐意识到,翻译其实也是一种文化的交流。翻译不是译语语言简单地对源语语言进行的转换,它所涉及的过程是十分复杂的。很多时候,译语语言所表达的意思同源语语言所要传达的思想之间存在着文化距离。不仅仅是文学翻译作品,在其他形式的跨文化交流中,文化距离也一直都是存在的。不同民族的文化构成也截然不同,文化距离直接制约着译者,翻译中存在的某些不可译性更是译者难以跨越的文化距离。而从西方姓名的中译可以直接看出存在的文化差异和产生的文化距离,例如,在《爱丽丝奇境历险记》中,当我们读到爱丽丝时就可知这是一部西方作品,因为在中国文化中并不存在这种形式的姓名。而读这本书时,我们就会在最开始决定自己的理解:书中人物是西方人,他们生活在西方的世界,有着与我们不同的生活和表达方式,这对我们来说只是一种了解。在这种状况下,虽然姓名翻译有陌生感和文化差异,但事实上缩短了文化距离。
  二、姓名的含义及其文化
  从古至今,姓名一直都是人类社会的重要个人识别标志之一。在交际活动中,通常人们最先交换的往往也是姓名。姓名也是各个民族中都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但因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历史进程等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姓名文化。因此姓名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而且也展示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特点。我们常用的名词大多是“约定俗成”的,但对于姓名的选取却是一种个人行为。一个民族的姓名总是受该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心理、语言、风俗等方面的影响,因而姓名能从一个侧面反映该民族的理想情操、文化特点和心理机制等,从而形成一种姓名文化。如汉族的“重姓轻名”“音意合一”,西方国家的“重名轻姓”“妇随夫姓”等。从姓名中我们也可以探索到当时的社会文明程度等,不同民族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显现在其中。
  三、姓名的翻译和文化距离
  姓名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其与复杂的社会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近年来跨文化交际的逐渐增多,原来在文学作品中较为多见的姓名的翻译,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跨文化的国际商务活动中逐渐显露其重要的作用。姓名的翻译看似简单,但对在跨文化交流中增加了解和信任至关重要。
  在文学翻译中姓名的翻译显得尤为重要,名字可以清楚地表明文本所处的语境属于何种文化,译者是选择直接音译名字还是自己改写那些过于外国化的姓名都会对读者的理解产生影响。如在《爱丽丝奇境历险记》中,不同国家的不同译者在译文中对姓名的翻译各有不同,在德语版恩岑斯贝格尔的一文中,有些人的名字非常德国化(Heinz,Suse,Marie,Egon),他们与外国人或难以分辨国籍的人生活在一起。德语版雷马内的译本中保留了原文的英文名字,表示书中的语境是英国,或者至少对德国读者而言是陌生的。意大利语译本让所有的名字保持原样。巴西版本自始至终展现的是一个为译文读者所熟悉的环境,巴西译者将人们所熟知的姓氏结合起来,使文本明显带上一种亲切友好的味道。中文译本直接采取音译,也表示书中语境是英国。因此,对于文学翻译而言,准确恰当的姓名翻译可以便于读者的理解。所以翻译文本中的姓名翻译直接关系着文化距离的缩短或是扩张。
  不管是西方的姓名翻译成东方的姓名,还是东方的姓名翻译成西方的姓名,抑或是西西姓名翻译、东东姓名翻译都要在掌握姓名所有者的个人信息基础上进行翻译。如性别、年龄、职业、文化背景,等等,当然如果西方姓名翻译成中文姓名还存在“音”“义”“形”等方面的问题。例如十九世纪末的德国汉学家及传教士Richard Wilhelm的姓名可以音译为“理查德·威廉”。当时他以耶稣同善会传教士的身份来到中国青岛,为自己取名为卫希圣,字礼贤,所以中国日耳曼学界习惯称其“卫礼贤”,无论从“音”“义”“形”各方面考察,卫礼贤这一名字都堪称德名汉译之经典!卫礼贤的姓名翻译缩短了中德两国的文化距离,当中国人读这个名字时会有一种油然而生的亲切感。从这种由西方姓名翻译成东方姓名较为好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其中的文化距离,但这种文化距离又不会有陌生感。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混居的国家,少数民族的姓名往往不同于汉族的姓名,而在中国生活就必须将自己的名字用汉语表达出来。以蒙古族为例,基本上所有的姓名都会直接音译而非意译,Hastana会直接翻译成“哈斯塔娜”而不是意译成“玉珠”,这样在别人知道名字时就会知道是少数民族,这会有一种文化距离产生,但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通过名字就可以了解一个人的民族及其他。但是也有例外,比如父亲是汉族,姓吴,孩子的蒙语姓名为Wuyonheng,直接音译过来为“乌云罕”,意译为“美妙”,但是为了父姓及汉语姓名的习惯,可以译为“吴语涵”。这样不管哪个民族读出这个名字都会有文化的认同感,距离感随之消失。
  从以上论述我们不难发现,姓名的翻译可以选择音译、直译或是意译,但如果只使用其中的一种译法,可能翻译得不是最合适的。所以姓名的翻译可以采用音译、直译和意译兼顾的方法。对于翻译来说,因为不同语言系统本身的差异是难以克服的,所以有一定的缺憾。不管是音译、意译还是直译,由于文化的差异都会带来文化的距离。反过来说,正是由于文化距离的存在,我们在欣赏外国作品时才能感受到里面的异国风情,我们才能更深切感受到不同的文化。
  参考文献:
  [1]黄行洲.德语姓名中译技巧例举[J].德语学习,2010(4).
  [2]李勤.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看小说中人名的翻译[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5).
  [3]屠国元,李静.文化距离与读者接受:翻译学视角[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2).
  作者简介:歌根塔娜(1990—),女,蒙古族,内蒙古乌兰察布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
  张弓(1990—),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教学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336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