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童化”让孩子的欣赏成为可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小学美术课程是小学阶段中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要课程,小学美术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美术知识基础与艺术感知能力,而且要重点培养小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提升小学生的欣赏水平。“童化”是一种较新颖的教学手段,主要是将学生视角作为第一视角,从小学生的感受入手,将课堂教学内容、美术作品通过儿童的方法表述出来,强化小学生的学习感受,使小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本文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对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探究。
  关键词:“童化”;小学美术教学;欣赏能力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27-0060-02
  引    言
  小学美术教师要重视对小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带领小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感受美、认识美,满足小学生对美的需求,以提升小学生的审美水平,帮助小学生形成较好的美术核心素养。小学美术教师要正确认知现阶段小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情况,引进“童化”教学,拓展培养方法,提升培养效果。
  一、小学美术教学中小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情况
  1.小学生对色彩鲜明的作品更具兴趣
  分析美術课堂教学情况可知,小学生对色彩艳丽、颜色对比鲜明的美术作品更感兴趣。小学生对色彩的感知力较强,喜欢各种颜色鲜亮的物品,或颜色较多的美术作品[1]。低年级学生对物品颜色有较强的想象力,他们会认为“天空可以是绿色的”“树叶不一定是绿色的”“空气可以是粉色的”,总之,在儿童的眼中,世界是充满幻想和可能的。
  2.忽略了对小学生整体思维的培养
  小学生对外界的观察与想象更多停留在细节层面,缺乏整体意识,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一些美术教师没有认识到这一情况,任由小学生进行细节想象,而忽略了对小学生的整体性培养,影响了小学生整体思维能力的发展。
  3.小学生缺乏稳定的欣赏标准
  小学生年龄较小,对外界事物接触范围有限,且人生阅历有限,没有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事物评判标准,因此很多小学生在进行美术作品欣赏时会根据第一印象得出结论,且会受到空间及时间的影响。教师若任由小学生根据自己的第一印象进行评判,将不利于小学生欣赏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4.缺乏生活美术体验
  我国各地区的经济水平相差甚大,城市与农村生活环境差异较大。城市小学生的生活环境、生活品质与日常接触事物与农村小学生截然不同,这导致很多城市小学生无法理解农村小学生眼中的自然美,无法欣赏“黄灿灿的小麦”“绿油油的稻田”“幽静的森林”“泥泞的小路”等,从而限制了学生感知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二、如何将“童化”融入小学美术教学中
  1.关注儿童眼中的世界
  小学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小学生眼中的世界,学习从小学生的视角看待外界事物。美术欣赏是小学生对美术艺术作品外形、颜色、形状等方面的评判,是一种面对美术作品的心理与情感同存的活动,美术欣赏与小学美术教师的引导、小学生对外界事物的认知与理解具有重要联系。
  例如,在小学美术《瓢虫的花衣裳》课堂教学中,小学美术教师就可以从儿童的视角切入,提出“请同学们描述一下你认为的瓢虫的样子、形状与颜色”“你认为是‘瓢虫姐姐’‘瓢虫叔叔’‘瓢虫阿姨’还是‘瓢虫妹妹’呢”等问题,引导小学生描述自己眼中的瓢虫。此时教师要跟随小学生的思维进行提问,让小学生在自己的语言表述下建立美术欣赏的表达范围。如此,教师才能在接下来的瓢虫作品赏析过程中,从各方面为小学生提供帮助,与小学生沟通交流,引导其形成正确、良好的审美水平与欣赏能力。
  2.尊重儿童的认知
  小学美术教师要学会欣赏小学生的儿童视角,尊重儿童的认知。小学生往往具有较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他们对事物的想法与表达不拘一格,能够对美术作品进行创新,从而形成更多不同的表达形式,如“水果娃娃”“随意扭曲的小动物身体”“云朵姐姐”等。小学美术教师在进行“童化”教学,培养学生欣赏能力时,要充分尊重学生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尊重学生的创作。
  例如,在小学美术《太空里的植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儿童音乐及动画片片段,创建太空情境,引导小学生融入情境;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吸管、美术纸等材料,让学生充分发挥童真,大胆想象太空中可能出现的各类植物,并进行创作。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很好地保护小学生的童心,让小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为学生营造自由发挥的空间,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拓展学生的认知范围,从而培养其的欣赏能力。
  3.重视儿童的主观感受
  小学美术教师要重视小学生的课堂学习感受,关心“童化”的主观体验,将学生的情感活动作为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标准之一。小学美术教师要考虑小学生的主观感受对美术作品赏析的影响,在欣赏教学中时刻关注小学生的情绪,认同小学生的主体感受与艺术赏析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小学生参与到作品欣赏过程中。
  例如,在小学美术《金色的浮雕》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小学美术教师要充分认同“童化”的作用,缩短小学生与艺术作品之间的距离,为小学生提供相关素材与几幅作品图片,让小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素材并对作品进行赏析。然后,教师为小学生预留足够的思考空间与时间,让小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最后,教师可以提供图片、锡纸、泡沫等,让小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浮雕作品赏析观念,并融入自己的想法,创作新的浮雕作品,将欣赏转化为创造,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4.有目的地培养儿童的自主行为
  以“童化”的角度做出的欣赏行为是学生自我行为的表达与体现。在美术作品欣赏过程中,小学美术教师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形成合力的欣赏、表达能力,调整现阶段小学生欣赏的主观性与第一印象性,帮助小学生形成系统、整体的欣赏体系。
  在《金色的浮雕》美术作品欣赏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融入一些美术艺术专业语言及专业赏析方法,循序渐进地引导小学生欣赏艺术,引导小学生从多角度欣赏浮雕作品,以提升小学生的欣赏能力。
  结    语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教师不仅要帮助小学生形成较好的美术素养,而且要重点培养小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基于“童化”教学视角,小学美术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要关注儿童眼中的世界、尊重儿童的认知、重视儿童的主观感受、有目的地培养儿童的自主行为,以提升美术课堂教学效率,锻炼学生的欣赏能力,提升学生的欣赏水平。
  [参考文献]
  兰鹏.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的误区与对策探讨[J].学周刊,2019(24):165.
  作者简介:姜沁圆(1986.10—),女,浙江宁波人,本科学历,小学二级教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339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