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体育课余训练现状及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高职类体育课余训练水平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天津市大学生体育的后备力量,因此,为进一步推动天津市市高职类院校课余训练的可持续发展,加大培养和输送后备人才的力度,有必要对天津市高职类课余体育的现状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
关键词 高职体育课 课余训练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课余运动训练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我国体育运动发展战略目标的基础。它是学校提高运动水平的重要措施,积极开展体育课余训练能够达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输送人才、提高国民素质和建设体育强国的目的。
课余运动训练是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大学时期是学生养成一生运动习惯最重要的阶段,能够在学生时代培养起学生健康与科学的运动习惯对学生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堂的时间有限,而课余运动训练能够有效的弥补这一问题。高职类课余训练不仅能够为高职类竞技体育增加持续动力,而且还可以对高职类院校学生体育环境的形成,与高职类学生运动习惯的养成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对于高职院校的课余训练,要完全照搬高水平运动队的教育方式和管理方法显然是行不通的。因此,如何在新时期形成一套新型的、适合时代要求和高职院校训练特点的思想教育、管理形式和方法。
1研究对象与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现场咨询、数据统计、文献资料、实地调查等方法进行研究。对天津市4所高职院校进行情况调查。
2结果与分析
2.1全面加强训练和竞赛的管理
2.1.1训练管理目标化
因为高职院校的学生运动员都是从普通学生中选拔出来的,因此目标要定的恰如其分,略高于本人的能力,激发其上进心。目标太高,会使动员产生畏难情绪,挫伤积极性,挖掘不出潜力。在实施过程中,还要注意及时进行调整控制,纠正那些偏离目标的行动,保证训练向着正确轨道进行,使训练更科学合理。
2.1.2日常管理制度化
制定严格、奖惩分明的规章制度是一切管理系统必要的行政措施。高职院校运动队课余训练的日常管理必须建立适宜而严格的规章制度。队员的个性、爱好和运动动机各不相同,这就需要用纪律和制度来规范行动。指定运动队管理规定与奖励规定,让体育队训练管理制度化。
2.1.3队员管理档案化
训练业务档案工作的管理是高职院校运动队课余训练管理中的一个最为薄弱的环节。在调查的天津院校中,没有一所院校对课余运动训练实行档案化管理。对训练工作进行档案化管理,不仅能为自己积累经验而且还能为其他教练员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与资料。
2.1.4参赛管理合理化
运动竞赛是检验训练水平最主要的形式,由于当代运动竞赛日益紧张、激烈,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人体多种能力的极限水平上进行的,因而学生运动员生理、心理较之日常训练有很大的变化和反应。这就使得学生运动员参加比赛时的管理也需相应的在各个方面进行一些有别于日常训练的特殊调整,以适应运动竞赛的特殊条件和要求。所以在训练的过程中,适当的穿插比赛进去,在比赛中发现问题,回到训练中继续解决。
3帮助学生运动员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学生运动员的敬业精神,制定相应对策
本科学校在学习、训练、补助、奖励等方面都给了他们相应的优惠政策,这些是高职院校的学生运动员所无法相比的,更不像国外的学生运动员,有更为优厚的政策。高职院校的学生运动员树立远大理想、培养他们的敬业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实施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应掌握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3.1启发疏导与必要的规章制度相结合
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开放的社会,院校运动队的思想工作应以疏导教育为主,并结合必要的规章制度。通过教育启发、疏导工作促使运动员自觉地去遵守规定和要求。
3.2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需要相结合
对运动员既要严格要求,又要主动关心,他们的思想问题大量地反映在训练和比赛场上,这就要求我们的课余训练管理者要懂业务,能经常深入运动场了解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在训练与比赛中的“小情绪”,及时沟通,及时解决。
3.3个别教育与集体教育相结合
运动队的思想工作不能急于求成,要依靠反复教育,日积月累才能达到教育的效果。但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是有差异的,我们的思想工作也应根据每个人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但也可以在一段时期里集中对某一内容的思想问题进行集体教育,如有特殊情况在进行个别谈话。
3.4情感教育与精神鼓励相结合
教练员对待运动员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和运动员只有在思想感情上相互交流,处理问题时相互谅解,并注意加强对他们进行精神激励,充分激发他们的精神需求,将远大目標、集体的共同目标与共同利益告诉他们,才有利于发掘他们的内在潜力,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去训练与参赛,使教育落到实处。
4结论
课余体育训练的管理工作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运动训练与竞赛的管理,可为竞技运动的顺利发展提供有力帮助,对实现学校竞技运动走向科学化、高效化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曲宗湖,杨文轩.域外学校体育传真[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2] 杨铁黎,陈钧.学校课余训练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3] 毕秀淑.浅议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J].中国学校体育,2003(01).
[4] 曲宗湖,刘勇.学生运动员的发现和培养[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5] 李宗浩,曲天敏.体育管理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371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