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新课标视角下的历史核心素养与五育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龙兰芝 李兴宇

  【摘 要】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针对中国基础教育评价体系弱的现状,原来的高考体系与大纲已无法符合“一体四层四翼”的理念和要求。“一体”指高考核心功能立德树人,“四层”指考察目标——必备知识、关建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翼”指考查要求——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其中,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既要考虑础教育人才培养对学科养的要求,也考虑高校选拔对学科养的要求,两者的交集是核心素养考察的方向。本文结合2019年全国卷高考真题,浅析其中所体现的历史核心素养以及五育,并进一步论述培养核心素养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新课标;核心素养;五育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1-0-02
  高考改革后,湖南實行“3+1+2”的模式,对于学生而言,物理和历史必选一科,历史学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17年8月教育部制定出了最新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新课标背景下进行教学活动,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挑战,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育则包括:德、智、体、美、劳五方面,是素质教育的着重点。
  一、当前国内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在国内,关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方面,陈文华在《“课标”视角下,历史学科高考复习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一文中说到:在学习和掌握核心素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教师将自己课堂目标与核心素养和课标匹配,其关键技术,就是要学会课程标准的分解,新课标高考背景下的历史学科备考与复习,在专题模块学习的基础上注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要求学生能够将历史知识古今贯通,构建起体现历史发展进程的基本脉络,清晰把握中外历史各发展阶段的历史阶段特征,形成完整的历史学科体系。
  关于新课标背景下的核心素养方面,魏金琥在《基于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历史教学研究》一文中指出:我们所说的核心素养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历史老师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输入,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学生才会厚积薄发而成为自己的核心素养,因此历史教师在讲历史课的时候,应当基于历史事实的基础上,不断的探究历史内涵与历史发展脉络,只有这样才会不断的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也正因如此,我们发现,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有意识的教学实践中实现的
  关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方面,李高大在《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历史的培养途径探讨》一文中指出:在高中历史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素养。在新课标的时代背景下若想在高中历史课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必须要在课堂上有效地运用探究式教学理念,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二、新课标的前世今生
  2001年起,我国开始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2004年后,又开始了新的高中课程改革,历史课程也以全新的面貌问世,逐步在各地进行试验。2014年12月,教育部全面启动对2004年开始施行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稿)的修订工作。本次修订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指针,深入总结21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努力将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成既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又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
  新的高中历史课程同以往相比,有着很大的变化,主要是:确定了课程目标,使学生的历史学习有了明确的指标;拓展了课程类型,有必修课和选修课、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多种类型;融入了新的史观,试图用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等阐释历史;建构起专题体系,改变了以往的通史体例,古今中外合编教材;体现新教学理念,突出学生在教学关系上的主体地位;改变了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对教学参与,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尽管新历史课程在改革创新方面有了重要的突破,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会感到有不少的难处。
  三、新课标背景下存在的问题
  其一,现行的高中历史教材采用的是专题史,专题史必然有跳跃性,一个好的历史老师应该在讲授和引领的过程中弥补专题史体裁的这一缺陷。其二,作为学生,在学习历史专题的过程当中,应该做必要的通史补充。
  (一)对于教师
  在课程编制方面的问题包括:知识结构生疏,不熟悉新的专题体系;从初中通史到高中专题史,内容跳跃性大,连贯性不强;有些内容过偏,新增的内容不熟悉;有些内容太深,难以讲清楚;有的知识重复,同一知识点在不同的模块中出现;线索不甚清晰,对历史的整体把握上有些困难;课与课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跨度较大。例如在人教版的教学中,讲必修三“西方的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这一课之后,再讲下一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就会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这样一个阶段:从古希腊的人文主义思想,便直接过渡到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直接跳跃了一千多年的“中世纪时期”。而这个漫长的中世纪便“藏在”必修一的第二单元探究活动课之后,仅用了两页叙述。
  在教材方面的问题包括:有些课文层次不甚清晰,不好把握;史事叙述笼统,尤其对历史背景、过程、情节的叙述往往太过简单;要点不够突出,课文的面铺得广,但重点有时不够明确;有些内容缺失,前后衔接不足,例如在辛亥革命那一课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只讲了三权分立,而没有讲孙中山先生的五权分立,而对于之后的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两次护法运动都不提及,使学生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认知;有些课文含量过大,把大量的思想政治理论浓缩为有四、五页的课文,难以在一节课上完成,例如必修三“毛泽东思想”“新时期的理论探索”,这些思想政治理论课到了大学还会有公共课专门进行学习,然而在高中历史的教学中只能简单地介绍一下,讲多了会感觉像在讲政治;有些版本差别明显,四个版本往往对同一个历史问题的叙述不大一样。例如有的版本教材对中国古代的科技,只写了四大发明,不够完整,人教版对四大发明的描述少之又少,而比较重要的部分写在“历史纵横”和“学思之窗”里。   (二)对于学生
  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说,经过一个欢快的暑假从初中升学到高中,初中学习的通史内容遗忘了很多,出现了知识的断层现象!而高中的历史书是在默认学生已经有了初中通史的基础之上,进行的专题史学习。由此观之,学生在学习新高中历史课程时出现的问题包括:知识基础薄弱,难以顺利接受和理解高中的学习内容;习史兴趣不高,多数学生宁愿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学数学背英语上,对历史课程的学习采取敷衍的态度,认为死记硬背即可;学生在初中以来学习历史的方法没有调整改变过来,自主学习的能力不高;对历史认知上有困难,对有些政治方面的内容不好理解,认同方面也存在着困难。
  四、新课标理念下的核心素养
  在新课标理念下,笔者认为教师不但把五大核心素养烂熟于心,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应用核心素养来解读题意,以此来提升自己的史学素养,发挥历史教育“立德树人”的作用。五大核心素养本身也不是并列的关系,唯物史观可以说处于指导地位,是一个上位的概念,是一个具有指导性和统摄性的概念。时空观念是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后天习得的以认知和思维为主要内容的学科能力、素质、涵养,抽象地说,它是主观的既是认知,又是思维。
  (一)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包括:(1)人类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发展;(3)人类社会结构是由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三个层次的因素组成,三者之间存在辩证关系;(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5)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对于唯物史观,学生在政治学科的《生活与哲学》中最后一章已经学习了,它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点,更是历史学科素养之一。对于这题而言,需要透过图标中的时间轴,来进一步分析其缺失的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在新课标理念下,教师应该不仅只教学生套“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公式,更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来看待来分析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
  (二)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在特点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思维方式。我们常说的,政史地不分家,其中历史是时间线,地理是空间线,政治则是夹杂在时空其中的线索。在A文化趋于活跃、B政治变革加速、C市民阶级出现和D新教传播广泛。通过“15世纪的欧洲”这个时空,可以把D项迅速排除,15世纪指1400至1500年这一百年间,新教则是在1517年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后才出现的,倘若学生的时空观念差,则会不小心跌入错误选项的陷阱。
  五、新课标视野下的五育
  五育包括: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是素质教育的着力点所在。在新课标视野下,高考题体現的是“立德树人”的原则,除了上述学科核心素养,在2019年全国卷的命题中体现了五育并举,尤其是对体、美、劳的考察,反映了国家意志。
  (一)美育
  此题以美育为出发点,考察的是学生的审美,通过西方美学,阐述了达达派、达达主义。一战后,欧洲一些年轻的艺术家厌倦战争,彷徨、失望以及在艺术上否定理性和传统文化、崇拜虚无主义的精神产物,其创作方法主要通过照片剪接或与纸片,抹布拼贴,去追求艺术表现的偶然性。通过鉴赏西方美学来培育学生的美育,这正是高考题的高明之处,学习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二)体育
  一开始笔者分析这道题时,采用的是分析语文古诗的方法,找意向、构意境、悟情感,但是转念一想发现,此题考查的是五育中的体育。一方面,高考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风气,给学生传递的价值观念即强调阳刚与力量,强调体育的重要性,要锻炼身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反对社会上的某些“娘炮”行为。
  (三)劳育
  劳育是五育之一,它虽排在五育的最后,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也容易被忽视,但其重要性值得我们所重视。此题的陷阱设置在C项的“取决于”,取决于就是决定的意思,结合材料“在工厂主的合作和资助下”,学生很容易失误就选C,从劳育的角度来看,此题考查学生能否理解劳动最光荣、劳动最高尚的劳育价值观念,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语文全国一卷的作文题考查的也是劳育。
  六、新课标理念下培养历史核心素养的途径
  (一)回归教材课本,重视历史事实
  无论是哪种核心素养,都是建立在扎实的历史知识上的,没有强大的历史知识储备,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历史史实就相当于英语单词一样,大的历史事件是由小的历史史实所构成的,而历史课本就是历史史实的承载体。无论我们是作为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重视课本,回归教材。例如在论述雅典的民主政治的兴衰时,必修一第5课课文最后一句话“公元前4世纪后半期,日渐衰微的希腊被北部崛起的马其顿王国所灭。辉煌一时的希腊城邦民主制度,湮没在历史的尘封中”。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史实,知道雅典的民主政治为何衰落,还知道了它是被马其顿王国所灭的,写在小作文论述题上是史实得分之笔。
  (二)建构历史联系,搭建历史框架
  历史的发生和发展,不是孤立进行的,历史的联系往往是多方面的和深远的。通过历史的联系,可获得更深层的认识。从认识历史的角度讲,只有将相关史事联系在一起进行考察,才能搞清楚历史的真实面貌。从学习历史的角度讲,只有将相关的历史知识联系在一起,才能建构起系统的知识体系。然而,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由于是专题式的编排,知识往往分散在各个模块里,相互之间的联系不甚紧密,甚至有的还有割裂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认真加以梳理,将其中的联系建立起来,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
  我们所说的联系,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史事的联系,二是认识的联系。如政治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演变,就是史事的联系。而通过近代历史上中国与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这就是认识上的联系了。例如必修二中有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这方面的内容,这一政策不仅与古代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经济的特点有关,也与必修一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关,即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再如,必修三中的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发展,其中有元曲、明清小说的兴盛,这不仅是文学体裁的变化问题,而且与市民阶层与大众文学的问题有关系,这就与必修二的有关内容相关,即都市经济和贸易的发展,扩大了市民阶层,而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又促进了戏曲和小说的兴盛。这就是文化现象背后的社会因素。建构起这样的联系,学生对历史的观察与思考就更加全面。
  七、结束语
  综上述:在新课标理念下,高考命题中无处不体现了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挑战。培养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需要足够强大的历史知识储备,建立起历史的联系,搭建框架;需要回归教材和课本,重视历史基础知识;需要教师和学生在历史教学中教学相长,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以此来适应新课标理念下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周维婷.中学历史教学中细节运用的现状与策略[D].南京师范大学,2018.
  [2]俞静娟.大教材观视角下对历史教材解读的再认识[J].当代教育科学,2013(10):60-62.
  [3]徐蓝.关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7,37(10):25-34.
  [4]安思蒙.历史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研究[D].河南大学,20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382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