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民办高职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刘璐

  [摘           要]  以民办高职院校基础医学程课的教学现状为基础,结合目前国内高校在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方面的创新与优化经验,探讨适合民办高职医学专业特点的基础医学教育改革模式。
  [关    键   词]  基础医学课程;民办高职;整合课程;微课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2-0026-02
   基础医学课程是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根基,涵盖人体解剖结构、疾病发生发展规律、机体与外界环境的动态平衡、药物的作用机理等科学学科,偏重概念和机制,理论性强,学生的掌握情况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民办高职的学生基础薄弱,且学习主观能动性不强,在师资力量缺乏的情况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达到教学要求。因此,当下民办高职如何创新和优化基础医学课程的授课方式,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立体,既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又能将教师从繁重而重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提升教学效率,是本文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一、民办高职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一)民办高职学生特点
   目前民办高职的生源多样化,分别来自普通高考招生、中职招生、“三二分段”招生[1]。虽然来源不同,但普遍存在如下特点:(1)学生的基本知识掌握较差,需要大量复习相关基础知识才能够去学习并理解医学类的知识;(2)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够,学习氛围不浓,往往是只学那些自己感兴趣的、容易懂的知识点;(3)在基础薄弱和缺乏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学生越学越没有信心,甚至抵触学习仅采取“临时抱佛脚”的方式应付考试。
   (二)民办高职师资问题
   与公办高职相比,民办高职作为我国高职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却明显缺乏社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院校的发展与社会脱节,加上内部管理机制的民主性与科学性不足,导致目前民办高职的师资队伍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1)教师满意度不高。调查研究显示,在薪酬福利、专业发展和管理制度等方面民办高职教师满意度均低于公办高职教师[2]。而教师工作满意度直接关系到教学工作的实施、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学生的培养等。(2)师资结构不合理。当前民办高职医学专业教师一部分来源于公办退休的老教师,一部分是刚毕业不久的年轻教师,还有少数来自于临床工作的外聘教师。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然而对信息化的技术方法掌握可能有限。年轻教师虽然易于接受各种现代化教学技术,但是对传统教学法的应用经验相对不足。外聘教师实战经验丰富,但授课时缺乏对框架的梳理以及难、重点讲解的把控。(3)教师数量不够。在前两个背景下,专业人才更倾向于去公办院校教书与发展,造成民办高职教师缺乏,且刚评完职称的中坚力量易流失。因此,现任教师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没有多余精力去钻研业务、开展科研。
   (三)民办高职基础医学课程特点
   作为以学生毕业就业为首要目标的民办高职,医学基础课程的设置及讲授有如下特点:(1)大多仍主要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式教学,即依赖教师课堂讲解、板书、挂图、模型和课件,由简单的平面图去联想立体结构,由简单的动画去理解内在机制[3]。(2)课程学时短。与本科相比,高职院校学制短,课程学时被压缩。基础医学课程科目多、知识点覆盖广、内容系统性强,在有限的学时内,理论讲授尚难保证,实验安排更少之又少。
   综上,在现存的情况下,如何就自身的特点进行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找到有效的授课方式,成为民办高职院校医学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民办高职基础医学课程改革的探讨
   (一)整合教学
   教育观念的改变、学科交叉渗透和综合化是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与发展趋势。基础医学课程之間有重复和交叉,各门课的任课教师容易重复讲解、表述不一;由于民办高职学制短,各门课程的授课时间段衔接未必妥善,从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会出现遗忘、混淆等问题,因此,基础医学课程应适当整合。整合课程是指将本来独立的各门课程或教学环节中的相关内容,通过梳理与融合,形成冗余度少、整体结构清晰的综合性新型课程[4]。如,北京大学医学部构建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基础医学课程体系[5];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以能力为主线”实现了基础医学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上的融合[6];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以临床问题引导器官系统横向整合”,促进了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结合临床工作实际[7]。
   借鉴其他医学院校课程整合经验,民办高职院校可结合自身特点,建立由基础医学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组成的团队,根据各门课程教学难、重点,将以往“以独立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依据“从形态到功能、从生理到病理、从疾病到诊疗护理”的认知规律,构建为以结构—功能—环境—临床为主线的课程新体系[8]。该整合有利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基于多个层面去认知,进而形成全面、系统的认识;有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有利于基础医学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衔接;有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训练与提高。例如,基础课教师讲解生理学泌尿功能时,可以先学习人体泌尿系统的解剖结构,然后是正常的泌尿功能,最后分析相关病理及病理生理的内容。专业课教师可接着讲授相关章节的诊断、治疗和护理学知识,并安排实训。合理联系与整合能使学生理解并永久化掌握相关知识。
   (二)微课教学
   “微课”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此概念于2011年在国内被提出,是以10分钟左右的视频为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支持多种学习的新型在线网络资源[9]。由于其具有“主题明确、短小高效”的特点,已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技术被广泛认可,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碎片化学习创造了便捷条件。    民办高职学生具有思维活跃、乐于接受图像和视频信息的特点。教师将微课这样的信息化手段综合用于教学,设计有趣易懂的讲授方法穿插入传统的听讲模式,化被动为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例如,讲解生理学循环系统时,首先,让学生观看“心脏如何工作”的微课,然后针对视频内容进行提问,“描述心脏的解剖结构”“血液在心脏里怎么流动”等,接下来再讲授书本,事半功倍。微课的合理应用对教师来说不需要反复去讲解,可以减轻工作量,增加投入科研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来说首先缩短了课堂理论授课的时间,可以多上实验课和实训课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其次,在课堂上没有消化的知识点可以在课后利用微课去反复学习;最后,考试前还可以利用微课去复习巩固重点和难点。研究表明,基础医学课程微课资源的搭建使用,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考试成绩[10]。在民办高职院校,教师自己制作微课时间长、缺少专业制作团队、费用高,可以直接通过网络有针对性地搜索选取优秀的视频资源,如精品课程网等[11]。
   (三)形象比喻教学
   《学记》中说“君子之教,喻也”。能够将枯燥抽象的医学基础课讲得生动形象,既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能使知识变得易懂易记。例如,讲解生理学物质跨细胞膜运输方式时,可以用比喻去生动呈现。某小区为细胞,小区外围栏杆为磷脂双分子层,门卫为跨膜蛋白质,一个人为要运输的物质,此人要进小区(进细胞内)。若此人是脂溶性物质或极小分子,则可以直接穿栏杆进去——单纯扩散;若此人是非脂溶性物质,则需要在门卫(蛋白质)帮助下进去——易化扩散。自己爬坡就像原发性主动转运,别人背你上坡就像继发性主动转运,前者要自己消耗能量,后者是别人消耗能量的同时把你顺带上去。通过以生活中的实例来启发学生形象思维,将抽象和形象两种思维训练紧密结合,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当然,这对教师的授课能力也是一种考验和锻炼,需要认真备课,增加知识储备,提高课堂把控力。
   总之,基础医学课程是医学专业的重要基石。随着社会发展,人群受教育水平普遍提高,就业竞争愈发激烈,民办高职要在短学制下将参差不齐的学生培养成能顺利毕业并就业的医学人才,专业知识掌握很重要,实践操作很重要,而这些都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基础医学课程。积极进行教学改革,重整课程体系;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多样化、生动化教学,提高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减少教师的巨大工作量,是民办高职院校医学专业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阮志燕,任宏,陈庆凤,等.高职基础医学类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探讨:以《病理生理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9(11).
   [2]高红琴,黄海燕.民办高职教师工作满意度现状调查研究[J].教育导刊,2018,641(9):52-57.
   [3]吴玉梅,孟静茹,李明凯,等.微媒体时代基础医学教学模式新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7(9).
   [4]蔡骏翔,谭飞,周琦,等.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医学整合课程实施效果评价[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8,17(11):1120.
   [5]彭宜红.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微生物学》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的研究[J].微生物与感染,2014,9(1):28-30.
   [6]马建辉,冯友梅.构建以器官系统为基础课程模式的实踐与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1,31(2):193-195.
   [7]张方,陈广洁,钮晓音,等.北美医学整合课程体系在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8,256(4):14-16.
   [8]张金萍.基础医学整合课程基础医学导论的教学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9,21(2):125-127.
   [9]彭丽花.微课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以“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为例[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16(4):234-236.
   [10]秦永亭,王晓君,陈勒,等.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高职护理专业生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实践[J].中华全科医学,2019,17(2):295-297,336.
   [11]袁艺标,刘晓燕,苏川.基础医学教学信息化建设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9(1).
   ◎编辑 赵瑞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410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