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校外实践基地职业生涯导航教育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姿娟 于圣洁

  [摘           要]  在高校校外实践基地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是在工匠精神引导下的新兴职业生涯的导航教育模式。这一模式的目标在于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建设现代的职业生涯教育模式。校企联合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能够有效地提高高校畢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共求进步、共谋发展是当今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也是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导航教育的新路径,这一模式优势明显,效果突出,能够有力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导航教育的实际效果。
  [关    键   词]  高校;实践基地;职业生涯;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2-0106-02
   校企合作办学、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导航和规划是当今高校职业生涯导航教育的发展趋势。这一教学模式符合时代发展要求,集中体现了现代化教学更加侧重实践性、应用性的特点。学校和企业拥有不同的教学资源、不同的教学环境,也更容易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对大学生职业生涯导航能力和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提升作用更加明显,效果更加突出。校企深度融合,联合教学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解决理论知识丰富但是实践操作能力差的问题。大学生在校外实践基地的实习和工作能够帮助其了解职业结构、了解工作程序、了解行业发展情况,从而帮助大学生在未来就业中更有倾向性地选择自己喜爱的、符合自身发展的职业。
   一、高校校外实践基地职业生涯导航教育的优势
   (一)复合型师资队伍有利于加强职业导航的能力
   一方面,高校与企业深度融合,在职业教育方面可以聘任企业的优秀人才为学生进行专业的职业方向规划和职业实践工作指导,企业的工作人员往往工作经验丰富,长期处于职场当中,对行业的理解以及工作经验都能够给大学生提供有益指导,他们对职业发展前景的分析以及职业未来几年新的工作思路的规划和调整都更加敏感而且细腻,这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就业规划来说是不可多得的。企业当中的工作人员与高校教师的充分合作、充分沟通,能够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做到知识与实践的深度结合,能够将学校的师资完善成为复合型师资结构,加强学校在对学生职业生涯导航教育方面的竞争力。另一方面,高校与企业合作也给教师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导航教育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思路,同时也为教师走出去提供新的发展平台,高校的职业教育教师可以到企业调研,甚至可以到企业培训、到企业中顶岗实践,更新自身高校书本中的就业指导观念,提升个人能力,同时也能够加深对职业、行业的认知,以提供给学生更好的就业指导。
   (二)合作教学的培养方案有利于调动大学生的能动性
   职业生涯指导教育对当代大学生而言,是有需求层次划分的。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有着自己的心理预期,有着多样化的、多层次的、多变性的心理和现实需求。高校职业教育课程校企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模式及其方案设计能够更好地贴合学生的就业指导需求,满足学生对职业认知的心理预期,这一教学模式能够实现高校与社会企业的完美对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大学生在高校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与现实工作岗位的合理对接。这一模式新兴且独特,具有明显优势,能够满足大学生对就业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多样化需求,这种模式较之于传统的就业指导课讲授式的教学模式而言,学生的参与度更高,取得的教学效果更好。
   校企合作开展的职业指导教育课程能够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大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设计出不同的教学课程内容,对大一、大二阶段的学生,其职业教育和职业规划主要是采取分组到企业中考察调研的方式,以观察为主,结合企业工作人员的统一讲座和分组调查中企业领队教师对职业定位和具体工作的介绍;而针对大三、大四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主要采取的授课方式则是以实践教学为主,由企业专业的培训人员任组长,企业的一个或者数个工作人员任副组长,学生作为队员,参与到具体的企业工作中,开始体验式教学,切实感受职业工作的氛围、履行工作程序和工作流程、严格执行员工标准、执行企业员工的时间表。这样,大学生就能够十分明显地感受到工作的压力,并且能够感受到工作的魅力,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在工作中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提高自己的责任感。
   二、高校校外实践基地职业生涯导航教育的问题
   (一)高校的职业生涯指导教育在实践操作环节上还比较薄弱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均针对各个专业的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课程,这些课程在培养方案中主要集中在大三和大四阶段的学生,对大一、大二阶段的学生的培训课程设置不足,甚至缺乏。而且,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设置主要是为了满足国家统一规定,而不是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一来,效果不佳。校企合作对每一届学生的具体参与而言,实践比较短,一般都是为期一个月或者两、三个月,学生适应工作环境需要一定的时间,企业在设计上一般是一周,上岗培训也需要一定的时间,一般是一周或者是半月,这样一来,留给学生参与工作的实践较少,难以获得较多的体验,更难以积累工作经验。企业工作人员的每日工作量都比较大,工作时间有限,因为要完成工作任务,所以对学生的培训和管理都较为松散,学生难以获得满足感。高校对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的考评机制也十分不合理,教师基于自身的经验和知识结构进行教学,企业基于自身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模式进行教学,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学方法,所以考评本应是分开考核,分别计算成绩之后综合。但是,由于一些高校对职业生涯导航课程和规划课程的重视不足,故而多数考评都是采取报告的形式或者是科学职业生涯规划测试的形式,这种考评方式难以体现学生在企业中的工作量和工作成果,实践性不强。    (二)高校的职业生涯指导在活动方式设计上过于形式化
   目前,高校校外实践基地职业生涯导航教育课程在活动方式和考评方式上都过于模式化、形式化。高校在课程设计上依然以教师授课为主导,企业在课程教学上则缺乏教导,全凭经验,囿于实践,难以上升得到理论层面。两者的结合就目前状况而言,依然浮于表面,高校在考评方式上以学生的实践报告汇报演讲和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简历制作大赛、模拟招聘、模拟就业等为主,形式化严重,网络上这方面的模板很多,学生照抄照搬应付了事,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就高校职业生涯指导课的教学效果来看,收效是很一般的,企业方面的收效也不是很明显,这主要是由于管理的原因,管理松散,实践工作过于简单等原因,导致收效甚微。就目前的情况看,高校和企业的联合方向是正确的,但是其联合的方式、联动的方式尚存在许多问题,以至于高校对大学生整个职业生涯的规划和未来的就业方向的指导缺乏实践指向性,可操作性较差。
   三、高校校外实践基地职业生涯导航教育的對策
   (一)积极寻找校企合作的结合点,以增强就业指导的实践力
   高校与企业在大学生职业生涯导航课程教育方面的结合点有很多,包括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课堂环境与工作环境的结合、学习能力与工作能力的结合等。但是,归根结底,这个结合点在于无论是高校还是企业,两者对大学生就业都是高度重视的。因为高校要提升就业率,企业要引进高素质人才,双方在人才培养上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要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提升职场能力,帮助大学生在未来的就业中提升就业竞争力。
   鉴于此目的,高校与企业应当加强合作,完善合作机制,创新合作路径,进行深度合作,合理规划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导航课程。这个课程设计应当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意识和规划意识,这一部分要在高校中完成,由高校教师引导,可以采取具体的案例教学,给学生未来就业以压力,并且激发起学生的就业欲望,同时,帮助学生理解职业规划的重要意义、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对人生发展的益处等。另一部分则是着力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尤其是在职场工作中的实践能力,这一部分是校企合作当中企业的责任,企业应当加强对大学生的训练,着重培养其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组织能力与策划能力、协调能力与沟通能力,这些都是大学生未来参加工作必需的专业素养。学生置身于企业的工作环境中,能够直接感受到职场压力和工作的难易程度,能够切实体会到职场的难处,同时也能感受到职场的魅力,进而强化自我的就业意识,强化对职业的认知,把自身的能力及其发展与社会的要求统一起来,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二)积极寻找校企合作的新方法以完善合作方式
   现阶段,校企合作机制不够完善,管理也较为松散。校企合作想要提高实效性,就必须采用新方法,改变以往松散的运行机制。将高校校外实践基地职业生涯导航教育课程分成不同的板块、分阶段的教学方式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新路径。
   第一模块应为教学模块,侧重于高校的就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理论教学,这部分涉及教材的编写与教师的培训,包括培养方案的设计、教学计划的设计、授课年级的选定等,高校应当邀请企业人才参加讨论,并且将编写的教材发送给企业,要求企业选派指导学生的工作者参加学习和培训,这样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教师、企业当中具体指导学生的工作人员能都在理论上有所掌握,能更好、更科学地完成就业指导的实践环节。
   第二模块应当是实践模块。企业应当邀请一些就业创业方面的成功人士现身说法,并且邀请他们指导学生的具体实践工作,指引并且教授大学生一些科学高效的工作方法。大学生在读大学期间与这些行家里手、高端人才有所接触,对其眼界的开阔是大有帮助的。
   高校校外实践基地职业生涯导航教育要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结合大学生自身的发展情况,校企合作教书育人,增强大学生的工作能力和就业竞争力。高校与企业应当深度合作,制定科学的就业指导课程,合理分工,加强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帮助他们把理论知识与具体工作结合起来,以在未来就业时寻找到符合自身发展和需求的岗位,投身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沈华艳.基于“政—校—企—学”多方联动的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机制建设[J].产业科技论坛,2019(3).
   [2]黄雪娇.高校企业导师制在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的实践探索[J].教育科学论坛,2018(41).
   [3]黄咸强.立足高职特色的职业生涯教育探析[J].文教资料,2011(7).
  ◎编辑 马燕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411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