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互联网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新形态立体化教材的建设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沈洪炎

  [摘           要]  教材作为课程的基础核心载体,教材质量直接关系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质量与实效,进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随着手机和网络的普及,互联网日益深入大学生的生活,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已不能适应当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互联网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材编制及课堂教学中应用既有挑战又有机遇。网络内容多元、信息更新迅速、传播形式多样,对教材价值引导、教材时效性和吸引度提出了新挑战。基于此,积极编制互联网环境下的教材,从教学目标、价值导向、教材内容、原则和形式上创新,更新教育理念,指引价值导向,突出高校特色,衔接技能体验,实现混合立体兼修的新形态立体化教材。
  [关    键   词]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新形态;立体化教材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獻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2-0038-0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生活工作节奏不断加快,人们心理压力也不断增加,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突出。2019年2月发布的中国首部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显示,我国不同人群的心理健康问题均呈增长趋势。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一直是较热的话题之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作为覆盖面最广的心理教育活动,在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工作中发挥关键作用。教材作为课程的基础核心载体,教材质量直接关系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质量与实效,进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详尽列举了十八大以来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成就,并指出了“教材建设”这一关键词,明确“课程教材是国家事权”。因此,如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的质量,是当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需求,也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随着手机和网络的普及,互联网日益深入大学生的生活,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带来了影响。传统课堂的课程教学以及相应的教材已不能适应当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党〔2018〕41号)明确要求科学规范教学内容,开发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等在线课程,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手段,有效改进教学方法,通过线下线上、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心理情景剧等多种形式,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教材作为教学的基础和核心,不仅是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重要载体,也是各院校推进教学改革的重点。本文将分析互联网在心理健康教育及教材编制中的挑战及机遇,并探索编写新时代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新形态立体化教材。
   一、挑战与机遇分析
   互联网为课程教学和教材学习提供了便利,同时也给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带来消极影响。互联网在高校心理健康教材建设中的有效应用需理清现状,明晰挑战,抓住机遇,进而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形式,有效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
   (一)网络内容丰富多元,需要权威渠道的价值引导
   21世纪初的统计数据显示,每天有十亿信息单元的信息量产生,且每年以18%~20%递增率发展。这些信息可以增长大学生的心理知识,开阔视野,弥补教材字数的局限,然而网络信息传播迅速,内容良莠不齐。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信仰标准和价值取向尚未定型,心理知识薄弱。然而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网络信息的及时性和无选择性,大量鱼龙混杂的有害信息进入大学生的视野,冲击其价值观,影响其心理健康。由于心理知识的有趣及神秘,心理类书籍以及心理类文章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作为大学生接收心理健康知识最重要的渠道之一,在多元文化的网络时代,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承担正确价值导向的重要责任。
   (二)网络信息更新迅速,急需提升教材的时效性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线上心理知识和信息更新迅速,这促进了电子媒介的发展,但现阶段纸质媒体仍占主流。调查结果显示,除了长期纸质教材的使用习惯,能够成为推广电子教材阻力的因素还有很多;其中84.62%的受访者对电子教材是否会对学习效率有所影响产生顾虑,认为电子教材会分散注意力,影响学习效率。当今时代网络技术高度发展,信息传播瞬息万变,然而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纸质版教材信息内容相对滞后,已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改革。如何让纸质版教材内容与时俱进,提高心理教材的实效性,这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网络传播形式多样,要求提高教材的吸引度
   当今时代网络技术高度发展,互联网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海量的信息源,还通过文本、声音、动画、视频等吸引着大学生的眼球,使致一些学生网络成瘾。教材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它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但大学生对教材的利用率并不高,甚至有些学生不带课本进入课堂。那么如何做才能使教材内容、呈现形式、特色等吸引度得以提升,进而使学生更多地从教材中获取知识,系统地学习科学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这是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点。
   二、立体化教材新探索
   基于此,我们从知识—技能—认知新视角出发,依托现代教育技术,积极探索编制互联网环境下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纸质教材为基础,从教学目标、价值导向、教材内容、原则和形式上探新,更新教育理念、指引价值导向、树立高校特色、衔接技能体验、实现混合立体兼修,以多媒介、多形态、多用途及多层次的教学资源和多种教学服务为内容的结构性配套教学的立体化教材。    (一)提升心理素质,更新教育理念
   就服务对象而言,课本不仅是作为教材为教师提供教学参考,也应是学材,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导。教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卫疾控发〔2016〕77号)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心理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作为教学的重要导向和载体,心理健康教材的编制应从学生出发,以提升其心理素质为目标,从知识—技能—认知层次目标出发,更新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综合现代互联网技术及纸质版教材的优势,增加学生经历内容及素质技能训练,探索合适现代大学生的教材内容和形式,将育人理念转化为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二)唯物心理合体,指引价值导向
   一个人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往往需要反复强化,从实践到认识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然后再从认识到实践付诸行动,运用的正是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在复杂的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的形成及选择更需要唯物辩证法的辨别和吸收。而心理知识心理困惑就必须要心理理论和技能借助个体的心理活动的调节来完成。因此,以唯物辩证法为基线,将科学的实验研究和调查结果作为支撑内容,结合心理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内容,从而锻炼大学生的辩证思维,丰富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内容,进而实现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三)规划教材内容,树立高校特色
   在互聯网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人人都可以是自媒体,人人都可以是网络信息发布者。而这些五花八门的信息对学生的认知力、人际关系、心理发展等各方面都会带来影响。心理课程教学始终要围绕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来开展,教学内容更需满足学生的共同需求。传统的教材教学主题设置较为简单,内容过于理论化,案例取材也较为单一。因此,教材内容的科学性除了心理健康概述、人际交往、情绪管理、学习心理等主题,还需考虑教学内容是否与时俱进,是否符合高校特色,是否满足学生所需。新时代教材要借助网络,不定期收集学生需求,结合动态技术,增加流行现象及学生案例评析,让新形态教材的内容得以与时俱进,且具高校人才培养特色。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趣味性,提高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的积极性,实现教、学、练、做一体化,升级为更加包容开放的学习内容系统,匹配现代学生成长需求。
   (四)明确教学原则,衔接技能体验
   坚持理论教学与技能教学相结合、知识学习与体验学习相结合、线上线下与课堂课外相结合的原则,在引入经久不衰的主题和理论的基础上,每章节都相应加入体验式活动,如变化在哪里、我是谁、你演我猜、人际关系黄金法则等,调动音乐、绘画、舞动、团体心理游戏等多种形式,建设丰富多彩的体验式教学模式。在体验式教学中,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构建教师与学生的学习共同体,在自由与开放的氛围中探讨交流,共同探求心理健康知识,现场进行技能训练,直接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他们的直接经验将成为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或独自体验技能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养成自主学习心理知识的习惯,进而学习心理技能,掌握调整心理状态的方法,加深学生对心理知识的学习及最新理论的运用。
   (五)丰富教材形式,混合立体兼修
   针对传统纸质教材内容封闭、修订周期长、展现的内容形式单一等问题,引入二维码技术,将纸质版的教材与丰富多彩的数字化多媒体资源结为一体。知识的传递不再只是单一的文字、图表,而是视、听、看、动、形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同时多媒体资源是动态的,可以实时更新,不仅保证了教材内容的实效性,也实现了增加知识传播形式的立体感,为学生带来了耳目一新的学习体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纸质版教材基础上,随时通过二维码更新相应案例、配套课件、授课电子教案、微视频及慕课等。通过扫描二维码,学生一键就能实现无缝切换,将纸质教材实时切换到丰富多彩的数字资源,随时随地可以通过视频、音频、动画等方式,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实现随时随地有效学习。除此之外,二维码教材在使用过程中,学生可以按需扫码,实现个性化学习。
   参考文献:
   [1]刘玥,于耀翔,陈英,等.供需视角下大学生教材无纸化可行性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8(7):81-82.
   [2]段元梅.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路径探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8,39(2):92-93.
   [3]范路,李梅,徐志平.地方本科院校立体化教材应用研究[J].现代出版,2018(2):34-35.
   [4]李晓,吴佳倩.2004—2013年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内容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7,309(19):78-79.
   [5]和庆娣.二维码在立体化教材出版中的应用初探[J].新媒体研究,2019(4):35-36.
  ◎编辑 武生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411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