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球教学中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应用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网球教学是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一个特色项目。由于网球在国内并不属于很大众化的体育运动项目,所以很多人对于网球也没有特别多的了解。本次研究针对高校网球教学活动进行研究,讨论了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校网球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对于提高网球教学成果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高校 网球教学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845 文献标识码:A
如今,高校教学体制改革正在稳步进行中。特别是随着十九大对教育体制的新要求的提出,更加快了高校教学理念和方法创新的步伐。在高校网球教学方面,传统的教学方式侧重理论的传授,而在实战训练方面有所不足。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则是一种侧重小组合作、团队合作的教学模式,它更适合网球这种团组性质的运动项目。
1合作学习更符合高校网球教学特点
1.1合作学习更适合网球运动项目
网球运动是一种类似于乒乓球、羽毛球的竞技性运动项目,既可以双打、也可以单打,非常讲究对手之间的竞技对抗和同伴之间的竞技配合。对于网球这种运动项目,光靠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很难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的。而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则会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机会去进行合作或者竞技对抗。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能够更好的熟悉网球的比赛规则,同时能够更好的培养团组之间的默契度,让大家在熟悉规则的同时学会和同伴互相关照、形成默契;同时更加灵活的应对竞争对手,实现得分。
1.2合作学习可以最逼真的模拟真实竞技环境
网球这种体育运动项目,并非单纯的体育运动理论的学习。而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是最能让学生去还原竞技过程的一种教学方式。同学之间可以分成不同的小组,小组之间按照真实的比赛规则去进行合作演练。这个过程将网球运动的规则、特点以及各种技术手法都很清晰、明了的呈现给学生,更直观、更通透。对于一些没有接触过网球,不熟悉网球规则的学生来讲,这种直观的学习方式明显更容易让人接受,加快了网球学习的效率。
2高校开展网球合作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2.1开放教学思路,放宽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是一种相对宽松的教学模式,它不是以老师的意见或者动作为主导,而是让学生们互相合作,通过小组之间的沟通、互动等方式来进行学习、进步。但如果教学氛围太死板,学生的思路得不到释放和发散,就可能让合作学习的成果受到限制。所以,老师们要搞清楚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基础和前提,做好教学氛围的发散,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来。譬如在关于网球中某些专业动作、技能的教学方面,老师可以给同学们自由发挥的时间,让学生分组去体会各种动作的特点,不要对一些技术动作形成呆板的印象。通过实际行动和小组内的沟通、合作来熟悉各类技术动作的操作方法、使用环境,达到更好的技能水平。
2.2加强交流互动,促进心得共享,提高合作学习成果
合作学习模式是以小组内的合作来进行的。比如三个学生或者五个学生,他们形成一个小组,对老师教授的知识、技能或者比赛规则等内容进行讨论研究、比赛演练,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即可有所体会、有所收获。不过,小组内的合作终归只是在小范围内进行,学生各自能够获得的知识、体会比较有限。因此,老师不妨鼓励大家将各自的学习成果进行广泛的交流探讨。比如在课堂上,老师给学生十五分钟的时间用来学习讨论,然后可以再拿出十分钟的时间鼓励各个小组出一名代表用来发表建议、想法。A组的同学可能就网球比赛的规则有了更多的理解,对于如何在做动作的时候不犯规有自己的看法;B组的同学可能对于如何打配合、如何协助同伴應对来球有更好的看法……这样各个小组将自己的组内学习心得分享出来,就相当于大家都进行了更深层的合作,每个人都可以有更多的收获。
2.3做好成果监督,及时进行纠正,保证合作学习效率
合作学习的氛围宽松,好处多多,但前提是要保证学生都能积极按照老师的引导去学习,去沟通。为了避免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出现认知误区或者不遵守纪律,跟不上节奏等问题,老师在进行网球的合作学习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适当的进行教学成果的监督。对于小组合作成果不理想,小组表现不够积极或者其他的情况,及时改变小组分配或者及时进行提点指导,以便能让各个小组保持良好的合作状况,以便整个班级、整个学生人群的学习成果良好,整体进步显著。
3结语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是非常适合高校网球的教学模式。它既可以用来做实际演练、比赛竞技,也可以用来做课堂知识教学和讨论研究,能够充分发挥组内成员的优势和积极性,达到良好的学习成果。所以,高校有必要大胆尝试合作教学模式,切实提高网球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楠,夏宇.普通高校网球教学中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09,28(04):98-101.
[2] 白冰.普通高校网球教学中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J].长江丛刊,2016(05):123-124.
[3] 温国强.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普通高校网球公共选项课中的实验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11,33(08):163-16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411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