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梁红侠
【摘 要】高校肩负着为经济建设输送优秀人才的重任,科技的不断发展对我国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本文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现状入手,阐述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明确了创新型人才培养应坚持的基本理念。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的构想,期望对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4-0013-02
一、高校人才培养的现状
1.培养模式单一。
大部分高校缺乏办学特色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知识面较窄,在理论知识层面表现出知识结构不合理,文化素质有明显缺陷,在实践层面突出表现为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差,实际动手能力差、团结协作观薄弱,不具有创新精神和意识,造成学生就业难。
2.教育理念有待改进。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教育注重对知识的传授,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的积累过程,对学生的评价立足于掌握知识的多少,忽视了学生潜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亟待创新。
3.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体系设置不尽合理,如开课顺序未注重先导和后续关系,在具体教学中容易造成知识断层,并且不能与其他相关课程进行紧密联系,极易造成学生知识体系不牢固,互通性不好。此外,课程体系设置不能与时俱进,兼顾产业发展需求。
4.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
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的創新精神和创新勇气不足。“满堂灌”、“填鸭式”仍是现在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教师只关注知识的传授,不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给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机会和创新环境。教学手段没有紧跟时代的发展,没有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很好的融入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5.实践环节多流于形式。
部分高校实践教学往往也流于形式,效果不佳。有些学生不愿去实习,实习报告应付了事,以赚取学分。即便有些学生切实意识到实习的重要性,但仅凭一己之力也难以找到实习单位,学校又无法提供相应的帮助,致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锻炼。
6.教师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目前有些高校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很多都是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缺乏实践基础和创新能力,也导致其在教学过程中侧重理论教学。未能很好地与实践和教学融入教学,上课只是将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通过笔记、习题机械记忆,以应付期末考试,最终学生修完该门课程学分,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也往往未能结合学科特点,探索适合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
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要性
1.创新引领人才的培养。
创新是科技发展的原动力,人才是创新体系中最根本最活跃的要素,培养创新人才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而教学创新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在教育。可见,创新是高等教育的灵魂。
2.创新变革传统教育观念。
一些有识之士纷纷提出了加强素质教育的观点,其目的就是纠正目前我国大学人才培养存在“过强的功利主义、过窄的专业设置、过弱的文化底蕴”等偏向,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教育价值取向,构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变革我国高等教育思想观念的必然选择。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亟需突破的一个瓶颈。
3.创新的核心是人才培养。
高等教育作为创新型国家建设重要主体之一,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基本职能,其中,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职能,亦是其区别于其他社会机构的根本所在,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作用。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完善培养体系,不拘一格选用人才,加紧建设一支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有效提升我国创新能力。
三、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想
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必须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客观需求,对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恰当的定位;根据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选择培养途径并予以实施。同时,实施根据反映出来的培养结果进行适时调整。
1.改变教育观念,树立创新人才培养的新理念。
在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尤为重要。以提高创新素质,塑造创新品格,培养创新人才为目的的创新教育呼唤创新性的教育理念。能否做好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确立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理念,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改革能否真正深入进行。
2.构建创新型的教学体系,科学设置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设置应当实事求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整合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主干课和实践课,提升实训、实习实践环节的课时占专业教学总课时的比重,专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以保障实训实习质量。
将“1+x”证书制度,大数据理念融入教学体系,注重学生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交叉性和启发性。用拓宽基础、淡化专业、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来改变教学计划中长期存在的过分注重专业需要和偏重知识传授的做法。
3.建设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
要加强创新型教师培养,逐步使他们具有较强的创新教育意识和创新教育观念,具有广博的知识修养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较高的教学、科研创新能力。通过创新型教师的言传身教,把敢于并善于创新的理念贯穿到整个教学之中,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 4.强化实践教学,搭建实践教学与科技创新实践的平台。
重视实践活动,课程设置中增加实践环节比重,改革校内实践的教学内容,从多方面开展教学;改善实践教学条件,设置相关教学环境,此外,学校应加强与企事业机构的合作,建设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按照知行合一的要求,根据行业的需求构建融知识教育、技术技能為一体的实习实训环境,搭建学生三大类实践(认知类、实践类、创新类)平台和学生就业基地。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应变能力及执业能力,以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改变教学方法及手段。
从课堂教学方式说,教师要转换角色,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以启发式、讨论式进行教学,实现由“灌输式”向“引导式”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有目的地学习和提问,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学生开展跨学科学习活动;启发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解决问题,提高自学能力、独立钻研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
教学技术手段创新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加快音像电子图书、多媒体教室、数字图书馆和网络学校的建设,将具有不同功能的媒体进行不同的组合,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6.优化创新环境,培育创新文化。
高校要营造一种鼓励探索、宽容失败、敢为人先的社会氛围。大学生要增强自主创新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生态,作为自主创新的源头基础研究决定着技术创新,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要从培养专业人才转向致力于培养创新型人才,鼓励学生独立解决所碰到的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7.创新学院管理机制,为改革提供体制保障。
建立学校层面的管理委员会,协调处理运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学校每年设立创新专项经费,主要用于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教学模式研究、学生实践创新等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的实验、试点和探索。
四、结束语
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教育的核心,加快知识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是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而重要的战略任务。构建新型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是高等教育承担的重大历史责任,也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和根本。只有遵循教育规律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规律,大胆进行教育创新,就一定能够探索出适合各个高校校情的创新人才培养之路。
参考文献
[1]海燕.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东北大学硕士论文.
[2]史修松,大数据环境下地方高校应用人才培养初探[J].理论观察,2013,(11):134.
[3]宋彩凤.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硕士论文.(2).
[4]肖京林.大众高等教育与精英高等教育关系探析[J].煤炭高等教育,2015,(3):9.
[5]周济,注重培养创新人才 增强高水平大学创新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6,(15/16).
作者简介:梁红侠(1982.05-),女,安徽濉溪县人,汉族,硕士研究生学历,在安徽矿业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淮北煤电技师学院)任教,中级职称,长期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423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