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路径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思政教育是現代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结合大学校园特点和“互联网+”优势,谋求改善。基于此,文章以当前高校思政教育路径的不足作为切入点,予以简述,再以此为基础,分析“互联网+”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路径和低头族现象的关联,重点论述高校思政教育路径优化策略,为后续具体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思政教育;教育路径;大学校园低头族
一、当前高校思政教育路径的不足
1.教育路径狭窄
高校思政教育路径狭窄的问题由来已久,大部分高校仅将课堂作为教学工作的开展路径,辅以少量的实践教学工作,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效果无法保证。如教师在课堂阶段传递了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内容,学生也能初步掌握对应知识。但在课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方式、具体运用等并不明确,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也无法有效提升自身思想深度、精神层次,这种教育并不是成功的,思政教育路径狭窄的问题明显[1]。
2.教育路径可评估性不稳定
可评估性是指教育路径运用后,能够实时或阶段性反馈教学成效的能力。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多依赖课堂、依赖教师,其能够反馈教学成效,但反馈的结果不够全面,也不够客观。如教师每个学期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卷面考试,卷面成绩反应了学生理论掌握水平,却不能反映学生是否按照理论的深层次含义进行实践,也不能反应学生对理论理解的深度,教育路径可评估性并不稳定。
3.现有路径可扩展性有限
思政教育是一项长期工作,随着教育工作要求的提升、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具有了动态性,这种动态性要求思政教育路径能够持续延伸、拓展,目前来看,无论课堂教育还是有限的实践教育,作为核心路径的可扩展性均比较有限。如在课堂教育中,教师进行理论知识讲述,无论学生能否理解、掌握,讲述过的知识都不会二次重复,以课堂为时间、空间的约束边界,也无法保证学生学习的延续性,这些因素制约着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互联网+”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路径和低头族现象的关联
1.低头族现象的可利用性
大学校园低头族是指如今无论何时何地都作“低头看屏幕”状,通过盯住屏幕的方式,把零碎的时间填满的在校学生。其共同的特征是视线和智能手机几乎相互交感至难分难解。从消极方面来看,低头族现象会损伤大学生身体健康,也可能诱发交通事故。从积极方面来看,低头族现象表明现代高校中智能设备已经十分普遍,这为思想教育的线上开展提供了基础条件,也是“互联网+”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路径丰富化的保证[2]。
2.低头族现象的广泛性
“互联网+”下,低头族现象在大学校园普遍存在,这一优势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更具可行性。此前学者研究发现,我国高校中,智能手机普及率已经达到78%,其中东部地区高校为85%,中西部地区高校为69%。这表明大学校园低头族现象带有广泛性,适当约束、善加管理、有效利用,可使其成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工具。
3.低头族现象的持续性
低头族现象的持续性,是指大学校园内的学生,普遍存在低头族问题,且自智能手机出现于校园以来,低头族现象越发明显、持续,这为为后续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思路。高校可将思想教育的长期性与低头族现象的持续性急性融合,融合的关键点是“互联网+”传统教育,发挥互联网实时性、高校率优势以及传统教育的制度化、稳定性价值,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三、“互联网+”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路径优化策略
1.加强智能终端的运用
“互联网+”模式下,高校思政教育路径的优化方式之一,是直接加强智能终端的运用。建议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以同宿舍、相邻居住地的学生为一个小组,选取一名小组长,要求每个小组至少配备1台以上智能设备,包括智能手机或笔记本电脑等。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始前,教师可对重点思政教育内容进行筛选,加工为带有结构化特点的数字源资源。发送给每个学生小组,由小组长组织进行资源的二次扩散、集中学习。因经济问题等因素未能获取智能设备的学生,可向校方申请,以助学金形式为学生配备上网本、初级智能手机,满足学习需求。
2.多元渠道开展思政教育
“互联网+”模式下,思政教育的开展不再局限于课堂、院校内,路径更加丰富多样,对应的教学方式、考核方式也更趋完善。包括互联网思政集中化教育、阶段考核等。互联网思政集中化教育,是指将学生纳入统一化教育平台下,平台为半开放式,学生可在获取身份信息验证后,进入平台进行中知识学习。建议教师采用固定周期教育模式,以每周三、周五下午,选取30分钟左右的时间,在课堂教育的基础上,利用5分钟时间做知识回顾,利用20分钟时间,进行新知识的传递,给予具有结构化特点的理论知识,使大量资源得以有效集中,便于学生根据重点内容开展针对性学习。最后5分钟,进行课堂重点的简单梳理,并做新知识的延伸传递。
该模式下,师生互动环节被取消,强调重点知识重点传递,有助于学生学生理论框架,后续的自发学习、思考行为均在框架下开展,具有清晰的思路和方向。考核方式上,可发挥“互联网+”的作用,改原有的卷面考核为叠加考核,教师可远程向学生提问,由学生在短时间内进行线上回答,既能避免学生作弊,也能通过多次积累客观了解学生学习效果。
3.思政教育的碎片化进行
“互联网+”模式下思政教育可更灵活的开展,打破传统模式下课堂、校园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其典型方式之一为碎片化交教育。所谓碎片化教育,是指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重构,使其由单纯的理论变为丰富的例证,每个例证中融入相关思政教育知识,由教师进行引导,由学生自行思索,获取更深刻的理解。
综上所述,现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开展,可利用“互联网+”优势,也能利用低头族现象予以综合优化。当前部分高校思政教育路径狭窄,也缺乏可扩展性。低头族现象的普遍性则为思政教育的优化提供了思路,具体策略上。可加强智能终端的运用,尝试多元渠道开展思政教育,并使教育内容碎片化,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马广水,张云芳.“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转变与提升[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39-42.
[2]叶榕.基于互联网+思政教育视角下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创新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29):134-135.
基金项目:2017年度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思政专项 (Y201738528)。
作者简介:徐露诗(1989—),女,浙江金华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学生思政教育;
管宇(1994—),女,浙江金华人,助教,本科,研究方向:学生思政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425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