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微思政”优势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文章主要从六方面入手,就“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微思政”优势和相关实践展开探讨,以期为提升“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微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为学生创设优良、高效的思想政治学习环境建言献策。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微思政;思政教育
随着信息科技的日愈普及,“互联网+”时代早已到来,“微思政”是“互联网+”环境下产生的思政教育的全新模式,同以往纯粹依靠授课经验的固化思政教育模式相比,将“互联网+”时代的“微思政”教育存在许多显然性优势,下面笔者基于自身经验就这些优势展开探究:
一、连接线上线下,促进思政教育模式的推陈出新
在以往的思政教学中,教育者占据主导,教材充当教学介质,形成了固化的“授-受”型思政教学模式,将信息科技手段添加到课堂教学中,借助个体对影像的感知水平高于图像且远超纯文本这一特征,将音频、影像、图片、字符同教材内容巧妙融合在一起形成微课堂,有效激发了个体探寻新知识、新理念的踊跃性。大学学年段的思政引导,更为重申生活同课堂的关联性,例如学生应怎样来强化自身能力,怎样科学地规设校园生活,怎样维持师生、同学、舍友间的关系,怎样做好未来职业规划等等,“互联网+”时代,教师可以积极搜寻为学生感兴趣的校园趣事,引导学生一同按各种主题摄制微视频开展宣传引导,使学生可以小中见大,防患未然。学生们在微视频的摄制的过程中,自商讨课题、规设方案、工作划分、情景摄制、编排剪辑等一连串工作中感受到团队协作、团结奋进的关键作用,加之这些源自学生生活的思政素材更能调动学生的共鸣情感,在潜濡默转中实现有效的思政熏陶。此外,院校方面也可开发特色鲜明的互联网思政项目,以当下各种先进思想理念、文化观念为题材制作思政微电影、微电视剧,融入思政课堂,使线上线下相融合,通过这一高格调的互联网文化,做到乐学乐教、活学活教。
二、凸显互联网育人作用,强化思政教育实效性
依靠卓越的信息科技手段来探寻高校思政教育新发展的康庄大道,逐步强化思政教育的全面性和实效性,“微思政”更为贴合现下大环境下高校思政工作实情,微科技手段在思政教学中的巧妙融入同新课改广为提倡的信息化教育理念相适应,高校思政教育者需运用多元化手段有效发扬“互联网+”在革新驱动方面的助推力,不断开发、拓展“微思政”教学模式。要想强化思政教育实效,便不能忽视教师和学生间的密切互动,依靠微科技,全面凸显互联网在育人领域的影响力,以青年学生的真实诉求为核心,以处理青年学生遇到的点滴困难着手,以尊重、关怀、开放的新态度凸显互联网思政教育独特的亮点所在。依靠广为青年学生喜爱的互联网模式、使用体现互联网新颖特色的网络化语言,实现融洽、欢乐、自由的网络交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激起青年学生心理上的共鸣肯定,做到寓教于乐、知行合一,为思政教育添加更多的活力因子。
三、设置互联网互动机制,提供针对性的思政引导
互联网本身呈现出强烈的开放化特征,是各类讯息资料高度整合的平台,国内各互联网媒体,一般会同使用者构建全面的交互机制,以得到使用者的反馈意见,我们的微思政教学模式便可吸取此种交互机制的优点,設置全面化的多元交互制度:其一,院校方面需将各个校园平台的留言板块全面放开,并在网上策划有关的活动,在留言交流的吸引下,学生进行互动的踊跃性得以有效激发;其二,院校方面需大力组织各类线下活动,比如可以鼓励学生创建校园微思政社团,然后基于社团形式开展各种社团思政活动,院校方面也可以约请模范代表、先进人物来校开办讲座、研讨会,并做好线上宣传和意见收集工作,在线上线下的交互融合中,学生的思政修养可以得到有效强化。教师可以借助微信、微博等社交工具同学生展开有效交流,多多掌握他们的学习动态、生活状况,利用微平台有效追踪、收集有关学生思想、心理状态方面的信息,以及时拟定侧重性的思政引导方案,学生客观、辩证地发现自我、认识自我,行之高效地强化思政引导的成效,特别是对于某些存在心理不足、消极情绪的学生,通过数据分析,可及时引导他们进入正轨。
四、畅通微渠道,为学生供以实时性的思政服务
基于“互联网+”为依托的“微思政”教育,使大学思政教育进一步“拓宽”、“延长”、“升高”,这里所说的“拓宽”,也即搜寻了囊括教育对象日常学习和现实生活中的跨时、跨空间的思想内容,“延长”即基于全面辨别教育对象长时段心理动态前提之上,“升高”指不仅具备思政层面的高度,也同教育对象的实践诉求相适应。
“以生为本”一直是高校思政教学引导必须贯彻的准则,“互联网+”为学生创设贯通、畅达的微渠道,提供实时性的思政引导和服务,当下的高校校园中,基本上每个个体都开设了自己的各平台社交账号,比如常见的微信,微博,QQ等,这大大拓展了教师、学生工作、学习的时间,教学、学习场所也不只局限在教室、寝室,课上、班会,哪里有互联网设备和讯号。哪里便能进行教学和交流,学生可以按需要时时处处给教师发消息,在线寻求建议和指导,教师也能适时给出答复和帮助,微渠道的双向交互性也有效确保了师生私密信息的安全性,各式各样的QQ群、微信群让师生、生生间做到了微时空的及时沟通,思政教师在给出思政引导的同时也可以接受来自各级学生对教育教学、课程发展方面的有效意见。每个个体都能化身思政教育的传播者,朋友圈、微博等微平台上每一次的情感抒发,微博上的每一次评论、转发、点赞都是对正确价值思想的宣传和引导,为创设优良舆情氛围添砖加瓦。此外,“微思政”本身所特有的涵盖广度和实时性特征,在互联网不良舆论大氛围产生时,也可以是最有力、高效的引导阵地,其在时间、空间上的跨越性,在强化思政引导的时效性上凸显其充分的优越性。但也需注意,各种微平台本身建设上的缺陷性也有可能导致私密信息的外泄,因此教师也需做到对学生的互联网信息安全引导,防范诈骗讯息,引导学生在有序上网之余也不能忽视对自身隐私的维护。
五、利用数据搜寻,优化思政教学考评工作 长期以来,思政教育绩效考评工作一直受繁复性、动态性、难掌控等问题的干扰,导致思政绩效考评机制的设置成为一大难点,“互联网+”背景下,考评工作可以通过详细数据来考量教师的授课活动及教育对象的实时变化,显示出真实性、可预估、可对比等多项优势。例如:思政教育者同学生的在微平台上互动频次能定量地加以量度,学生对思政教师教学工作的评语、建议可以利用“微思政”平台向学生调研的途径收集,剖析“微思政”课堂保存下的思政教学开展经过,能有效对教学的整个过程加以评价,学生内在心理及外在举止的改进状况,比如缺课频率、数量等都能依靠信息技术来定量性地对比,立足于信息技术的实时性追踪监察,也能获得思政教育长效与否的辩证评价。
六、发挥社会影响,引领思政教育正确方向
身处一日千里的“互联网+”时代,高校必须深层次认识“互联网+”的新颖特征,逐步革新思政引导方式,强化教学有效性,引领思政教育正确方向,及时占据互联网高地,将互联网思政教育的主导权紧紧掌握在手中。“微思政”能大力引入互联网活力因子,设置一个个凸显时代特色、具备人文关怀的思政“微平台”,将引导方式不断推陈出新,同当代青年学生对信息的差异性诉求相适应,更符合青年学生的学习心理,创设更新颖、先进的思政教育服务。大学生即将走进社会,是未来社会建设的砥柱力量,所以于大学阶段的思政引导中,需鼓励他们踊跃为社会发展做努力:其一思政教育者可以将互联网上一些突出的消极信息整理出来,并引导学生就这些内容展开批判,然后利用互联网平台,发表宣传学生的研究成果,其二可以利用假期时间组织学生到社区、乡村进行义务活动,并利用微思政平台加以宣传、表扬,鼓励学生走进社会。
参考文献
[1] 赵璇璇.新時代高校微思政模式探究[J].祖国,2018(16).
[2] 郑运旺.“互联网 +”背景下的高校“微思政”模式[J].红旗文稿,2017(03).
[3] 单中元.“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微思政”优势研究[J].中国冶金教育,2019(02).
[4] 沈斌,李书芹.大数据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J].高教学刊,2017(04).
[5] 张婷,沈彬,胡文健,等.基于“互联网 +”的高校微思政模式构建[J].教育现代化,2018(29).
作者简介:马铭远(1988.06- ),男,辽宁沈阳人,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9836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