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互联网环境下学生思政教育的情理互动机制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现阶段,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在互联网泛滥的今天,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想要应对互联网环境,必须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将思政教育工作融入到互联网之中,引领学生针对热点的话题进行讨论,清晰学生的三观思想,充分互动,改革原有的思政教育工作。
  关键词:互联网 学生 思政教育 情理互动
  社会的高速发展,互联网也以井喷的姿态进入校园中。互联网带来了各科目的新发展,同时,不良信息、消极言论以及没有经过真伪辨别的信息也快速地传播。[1]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思政教育又有了新的使命。如何适应时代的节奏,在互联网环境下进行学生思政教育的开展,是当前思政教育教师面临的新问题。
  一、学生思政教育与情理互动机制的简述
  互联网时代,研究思政教育的情理互动机制,其本质就是研究思政教育和情理互动的构成,分析影响其运用的过程、模式和环境因素。[2]由于思政教育本身受不同因素的制约,其发展也有着独有的规律。现下社会,思想会随着人们的感性意识感生,而人际交往之间的相互作用,又能够影响思想的波动。由于互联网环境打开了原有的封闭状态,所以,要正确看待互联网对学生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地抵触互联网环境。
  二、互联网环境对思政教育情理互动机制的良莠影响
  互联网环境可以为情理互动机制提供足够的平台。人类对于信息的渴求,注定了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学生群体也同样受益于互联网,对于互联网的依赖也越来越严重。很多学生在互联网环境下能够获得成就感,而情理互动机制的完善,能够将教师群体完美代入进学生的世界。可以实现,在互联网条件下,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3]同时,互联网带来的多元化,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将学生从原来的死读书状态引入另一个世界。大部分院校都有自己的互联网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与校方交流的机会,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在校园建设的参与。
  社会实发的热点问题,会因为不同的声音而被添油加醋,很难发现事件的本质。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下,思政工作需要及时地创新改革。[4]很多已经构建自有互联网平台的学校中,因为教师资源的限制,没有专门的人员负责互联网的管理。对于不良信息不能及时遏制,这样就会造成消极情绪的泛滥。长久下去,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三观取向。思政教育的清理互动机制还不够完善,不能起到理想的作用,这是非常严峻的问题。很多思政教育工作者不能及时地关注社会热点的新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永远保留着教师的高权威,这对于思政教育工作是极其不利的。
  三、思政教育的情理互动机制急需完善
  思政教育的主题不应该局限在旧有的课程内容上,更应该开设新的话题讨论环节。对于社会新闻、热点事件,及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将热点融入到思政教育课程内容中来。教师日常应该关注社会热点内容,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解读。鼓励学生在讨论中抒发胸臆,提倡多角度分析问题,允许多种解读的可能存在。思政教育不是理科教学,没有办法按照常规的公式去进行解答,所以,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时刻牢记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内心出发,减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认真聆听学生的观点。对于优秀的观点,要及时给予鼓励。[5]对于不足的观点,要进行分析解剖,引导学生延伸。同时,各校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打造独有的思政教育体系,增加情理互动的课题设置。结合互联网环境的特点,使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打造校园特色的正能量平台,陶冶学生的思政情操。旧有的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不能避重就轻。应当正视传统教育的封闭性,有能力的校方可以创办具有校方特色的网络专栏,收集当前时事政治。鼓励学生参与专栏的建设,共同建造良好的校园互联网环境。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思政教育也不例外。与其他科目不同的是,思政教育在于日常地深度渗透。对于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及时关注其心理变化,从情理角度出发,关注学生的兴趣所在,开展校区内的各类活动,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的角度,切记以高权威的姿态俯视学生,避免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逆反心理容易为日后学习交流产生严重的障碍。同时,在课程设置上,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将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作为思政教育的一个重点,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对待互联网中的信息。避免学生因为轻信互联网信息而受到影响。作为思政工作者,还应该引导学生正确传播互联网中的信息,对于未经过证实的信息,尤其要给予重视。对于学生来说,虚假的信息危害程度远远高于消极情绪信息。在日常教育中,鼓励学生间的正能量传播,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传播正能量信息的热情。对于教师,可以极可能多地以讨论的形式,去组织教学。抛去旧有的教师板书,学生记笔记的学习方式。将热点的社会新闻与思政教育内容融合到一处,同时要做到内容不违和,不强加。时刻培养学生的自我思想形成。
  结语
  互联网环境的发展是不可逆的。作为学校,应该正视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了解互联网对学生的影响,同时分析当前教育面临的境地,积极提升思政工作的趣味性和参与性。教师应该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心理,以朋友的身份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引导。思政教育的情理互动机制需要完善的时间,同时,在完善的过程中,可能面临着很多的问题,这些刚好是对所有思政教育工作者的考验。
  参考文献
  [1]童志坚.高校思政教育的社会实践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7.
  [2]赖晓桦.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融合之探索[J].高教论坛,2016.
  [3]赵荣辉.论教师的实践智慧[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
  [4]王丽琦,陈继旭.科學发展观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J].理论观察;2017.
  [5]陈虹,刘静波,利爱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以内蒙古6所高校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
  作者简介
  王艳(1983.11—),山东省临沂市人,汉族,济宁职业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171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