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蓝广培
摘要:副猪嗜血杆菌病是由猪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以腹膜炎、心包炎、胸膜炎为主要症状的细菌性传染病。该病主要以发烧发热、消瘦、腹式呼吸等临床症状为主。因血清型较多,且耐药性易产生,导致抗生素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在猪场生产中要通过综合防控才能真正得到有效治疗。
关键词:副猪嗜血杆菌;特点;随控
1副猪嗜血杆菌流行特点
本细菌是猪体内的常在菌,通常存在于鼻腔和扁桃体内,在发生应激反应或其他因素造成的抵抗力下降时,潜伏感染的细菌可以大量繁殖,进入血液循环,并随血液循环到达浆膜、关节等部位,引起血管通透性提高,纤维蛋白渗出。
任何年龄的猪都能够感染该病,一般在断奶前后以及保育阶段比较容易发病,发病率通常为10%-15%,病情严重时死亡率能够达到50%左右。部分仔猪群由于没有获得母源抗体,会在断奶后1周出现发病,在断奶后10-42d达到发病高峰[1]。
2临床症状
体温升高,达40-42.5℃,伴有精神不振、被毛粗亂、食欲下降、咳嗽、呼吸困难、眼圈发青等症状。一肢或四肢关节肿胀、疼痛而导致跛行,严重者不能站立(需要与链球菌病区别)。个别病猪还可能表现神经症状。副猪嗜血杆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可通过空气直接接触感染或者通过消化道途径传播,当发生其它疾病如蓝耳病、圆环病或发生严重的应激反应时,可导致副猪嗜血杆菌严重感染[2]。
3病理变化
副猪嗜血杆菌的病理变化主要以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为主。即纤维素性心包炎、纤维素性胸膜炎和纤维素性腹膜炎。表现为喉头充血;胸腔和心包腔积液(从清亮到浑浊,取决于纤维素渗出的多少)。后期则发生心包与心外膜、胸膜与肺脏、腹膜与腹腔脏器的粘连。若强行撕开心包膜,心外膜可留下绒毛状的外观,称为“绒毛心”。肿胀的关节主要在肘关节和膝关节。切开肿胀的关节,可见有乳白色到乳黄色的胶冻样液体。
4预防措施
副猪嗜血杆菌病是条件性疾病,环境中的细菌不容易存活,主要感染途径是猪与猪直接接触,消毒基本上解决不了问题,因此需要采取综合性措施。
4.1改善饲养管理
因为副猪嗜血杆菌病很大程度上与应激反应有关,所以管理上尽量减轻应激反应对仔猪的影响。如夜间断奶,将母猪赶走,仔猪原圈留养5d;转保育舍前空舍必须提前加热,轻轻抓猪,按大小、强壮程度分群饲养;合理的饲养密度,并保持保育舍的卫生。
4.2控制好蓝耳病、接种好圆环病毒疫苗
大部分蓝耳病不稳定的场表现出来的是副猪嗜血杆菌病,综合采取净化、免疫或改变饲养模式等,控制好蓝耳病。圆环病毒疫苗免疫效果很好,既可以预防圆环病毒病本身(实际上也有副猪嗜血杆菌的混合感染),也有利于控制蓝耳病。
4.3药物预防
断奶时注射一针氟苯尼考。在预期发病前(一般猪场都有自己的发病规律),使用阿莫西林饮水或混料,一般每吨饮水添加400g,1次/d,连用3-5d;或者每吨饲料添加25%泰万菌素400g+20%氟苯尼考400g+10%盐酸多西环素1000g,连用5-7d。
5治疗措施
由于副猪嗜血杆菌病引起程度不同的纤维蛋白渗出,抗生素不能促进这些渗出液吸收,所以在疾病的后期,渗出严重甚至粘连的情况下,治疗效果不好。有条件的场可进行药敏试验,选择敏感的抗生素。在疾病初期可选择注射或者饮水给药的方法治疗。
5.1注射给药
最好将发病猪隔离出来单独治疗。可选择氟苯尼考,因为副猪嗜血杆菌是革兰氏阴性菌,死亡或裂解后可释放内毒素,因此作用于细胞壁的药物可引起内毒素大量释放,引起发热、采食量下降等,而氟苯尼考是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的药物,诱导内毒素释放的能力最小。 5.2混料给药
可选用阿莫西林或氟苯尼考,如每吨饲料添加10%阿莫西林1.5-3kg,连用5-7d,或每吨饲料添加10%盐酸多西环素1kg+20%氟苯尼考400g,连用5-7d。注意混料给药时,需要考虑病猪的采食量。
6结语
副猪嗜血杆菌的防治,需要加强主要病毒性疾病的免疫、选择有效的药物组合对猪群进行常规的预防保健、改善猪群饲养管理等[3]。因此选择药物首选指标是疗效,最后才是比价格。另外,药量必须足,特别是在仔猪采食量下降的情况下,拌料饲喂更得精心计算好用量。
参考文献:
[1]谢志刚.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诊断与防控[J].现代畜牧科技2017,8:120.
[2]何深茂,陈艺强.副猪嗜血杆菌和Ⅱ型链球菌混合感染的诊断报告[J].广西畜牧兽医,2018,1:19-20.
[3]刘杰,李英英,孙哲,等.一例猪蓝耳病继发感染副猪嗜血杆菌的诊断及防治[J].猪业科学,2017,2:77-7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425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