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微信+微课”支持下的大学数学课堂应用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梁涵 张永霞

  [摘           要]  以大学数学为研究对象,阐述微信公众平台与大学数学微课教学的建设性融合。先介绍微信和微课的特点,以及“微信+微课”支持下的大学数学课堂优势,再结合具体的大学数学课堂案例,阐述如何在微信中上传、使用微课。这种融合,必将会推动智慧校园的有效建设。
  [关    键   词]  微信公众号;微课;个性学习;智慧校园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4-0142-02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高校课堂日新月异的变化。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辅助手段,以其短小、精悍的特点,在国内中小学、高校中迅速兴起。
   随着大学生手机的普遍,微信公众号已慢慢进入人们的视野。结合微信公众平台的优势,以移动终端设备、微课资源、网络平台为背景,将“微课和微信”融合在一起,通过学生自带设备进行知识的学习,实现了学生的泛在学习、个性学习、深度学习。这种“双主体”“交互式”的新型教学模式以其便捷、有效且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带动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积极性,形成师生良好的互动模式。
   一、微课的内涵
   在國外,最早始于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提出了微课的概念。在国内,始于2010年,广东省的胡铁生提出:微课又名微课程,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载体,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的在线网络视频。2013年,由教育部组织的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主办的“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使微课日渐进入高校教师的视野。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是以10分钟以内的视频为主要载体,围绕某个学科知识点的重难点制作微型的学习资源。以其“短小、精悍、方便”的特点,满足了移动环境下的学习需求。主要有以下特点:
   (1)时间短。微课视频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一般有5~8分钟,最多不超过十分钟,教学时间短,能有效集中学生注意力。
   (2)内容少。授课内容为概念、定理等单个内容或难点。教学目标突出、重点明确,对难点采取多种方法,让学生逐步理解。
   (3)容量小。微课视频一般只有几十兆,便于教师上传至微信、QQ、微博等,也便于学生及时下载在手机、电脑上观看。
   (4)适合自主学习。学生可以自行下载,用于课前预习,课上优化,课后拓展,也可以随时随地下载观看,适合学生自主学习。
   二、微信公众平台
   随着手机在大学生中的普遍,微信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流软件。使用微信公众平台,可以使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和阅读。而将微信和微课融合起来,便于学生便捷地进行课前预习、课上优化、课后复习,便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微信公众平台主要有以下几种功能:
   (1)教师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申请公众号,向学生同时推送信息,群发图片、视频、文字、语音等,以多种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
   (2)教师可以建立微课视频、微课资料、师生互动等多个模块,帮助学生有效完成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
   (3)微信使学生能够进入公众号,随时随地接收信息,也可以针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问题和老师通过微信的语音、文字留言信息进行交流,这样,任课教师更容易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现状,制定适合各类学生的授课计划,因材施教。
   (4)教师可以根据微信后台显示的阅读人数、阅读次数、分布时间,掌握学生学习的难点,以及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帮助教师改进课堂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5)由于移动终端设备的普遍,利用微信公众号的便捷性,将十分钟左右的微课放到微信公众平台上,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
   三、“微课+微信”支持下的课堂优势
   传统的大学数学课堂一般采用两堂课连上的“满堂灌”模式,教学内容多,信息知识量大,教学手段单一,一般采用教师讲授为主。每堂课都有新知识,学生旧知识没有理解透,就要开始下节课新知识的学习,时间一长,学生对学习慢慢失去信心,甚至对学习产生恐惧和厌烦心理。
   “微信+微课”支持下的大学数学课堂则改变了这一切,教师会将微课资源上传至微信公众平台,利用微课“微时间、微内容、微容量、微情境”等特点,采用视频、图文、语音等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微信公众平台分模块上传需要学生提前预习的本节课重难点微课,课堂上授课内容,课下布置的作业等教学资料。并且利用微信公众平台上向学生同时推送各种信息,及时有效地收到学生的回复,实现师生的高效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种教学方式以人人都有的移动终端设备为背景,高效、便捷,必将实现课堂模式的大变革。
   四、“微信+微课”支持下的大学数学课堂设计案例
   本文结合微课“最值的应用”相关内容,对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应用策略研究。
   (一)微课的制作
   微课制作是整个微课教学的基础,对教师而言,必须根据微信公众平台的微课开发模板确定具体开发内容,详细步骤如下。
   教学内容:根据求易拉罐的最小表面积,引出最小值的计算,从而巩固导数的学习。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从实际问题中引出最值的计算方法。
   根据以上要求,教师开始制作与本次微课相关的PPT,制作PPT的时候,页数不宜太多;在PPT中可以设计各种动画效果,出现、淡出、旋转等,根据学生年龄段的特点,适当插入视频、图片、语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微课“最值的应用”开头以工厂重金求思路,怎么设计,才能使雪碧易拉罐的表面积最小、最节省材料这个故事引出最值的计算,使学生了解导数的应用,以及学会最值的计算。整个PPT的制作都是围绕“最值的应用”这个数学问题展开,重难点突出。制作完PPT,可以使用各种录制微课软件,录制不超过十分钟的微课。
   (二)将录制的微课上传至微信公众平台上
   经过录制软件的制作,完整的微课已经准备好,下面就是将其上传至微信公众平台,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1)教师需要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免费申请一个公众号,注册新的账号、密码,在公众号上输入各种高数课程资源,可以把课程按照不同的课程纲要、课程科目进行分类,可以分成课前预习视频、微课程PPT、微课疑难点视频、课后习题、平时测试等,学生通过点击各种菜单项,如收取信息、跳转链接,搜索到各种信息。
   (2)在微信公众号主页面最下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自定义菜单栏,在自定义菜单栏上设置一级菜单,一般只能设置三个,可以根据任课教师自己的教学需要设置,比如,可以设置“微课视频”“微课教学辅助资源”“教学互动信息”。每个一级菜单下可以设置五个二级菜单,比如,在“微课教学辅助资源”下可以设置“微课PPT”“课后作业”“平时测验”“名人简介”“数学公式”。通过完整的知识链,使学生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3)在上传微课程时,可以先上传一个高数课程封面,封面上写上微课总标题“高等数学微课”,再分节上传微课,比如上传与最值有关的微课“最值的应用”等。在“教学互动信息”上可以上传出勤情况、教学疑难解答、课表查询等,以便于师生及时沟通。
   (三)在微信公众号上对“最值的应用”微课进行教学测试、反馈、评价
   学习了“最值的应用”微课之后,学生已经学会如何利用导数来求最值了。教師可以在微信公众号上设置考核模块,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在课下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检测应该严格按照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进行,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
   (四)“微课+微信”互动式教学模式
   教师根据学生在微信公众平台上的文字、语音留言,对学生进行及时解答,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也可以在平台上及时发布出勤通告、上课提醒、作业完成提醒等信息,设置检索功能,使学生便捷地搜索到自己想要的各种微课知识。
   五、结语
   将微课与微信公众号结合在一起,是当前大学生实现泛在、个性化学习高数的新渠道。随着手机的普遍,以微信为切入点,符合公众的使用习惯,教师和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分享微课,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未来,移动终端设备因为其便携性将会得到广泛使用,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知识查询、笔记记录、复习巩固等。微信与微课的建设性融合,将是一种趋势,进一步推动着智慧化校园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汪晓东.微课程的外在特点与核心特征[J].信息技术教育,2014(1).
   [2]陈莹.高等数学教学方法探讨[J].关中学刊,2010(5):69-70.
   [3]梁乐明.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65-73.
   [4]徐艳丽.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7(2):75-77.
   [5]王萍.微信移动学习的支持功能与设计原则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3(6):34-41.
   [6]Matli W. Reflection of using Smart Mobile Devices to Support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J]. Asian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e-Learning,2013,1(4).
   [7]吴婷.高等数学学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与分析[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教育科学),2009(6):106-109.
   [8]王晓明.高等数学教学方法探讨[J].科技视野,2013(24).
   [9]王婷.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微课程学习现状调查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4.
  ◎编辑 张 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438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