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桂林

   摘 要:生物是一门理科的课程,大家总是认为理科的科目在生活中很少运用到,其实不然,在生活中有很多与生物知识有关的小事情。学生想要熟练掌握生物的话,就需要对生活中的事情进行观察。学习生物一定要从生活中找到启发,把生活化的教学融入高中生物中。基于此,就如何将高中生物这门课程中融入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进行实践与探究。
   关键词: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教学策略
   在如今这个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越来越重要,不管是文科还是理科都离不开生活的启迪。生物这门课程更是一门离不开生活的课程。所以,将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融入高中生物真的是一件非常必要并且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一、潜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问题
   1.缺乏多样的生活化教学方案策略
   在高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能够意识到课堂中缺乏对生物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但是在对学生进行生活化的教育过程中,老师总是用单一的教学方案来应对,所以通常都不能够让学生得到很好的启发。单一地对生物的生活化教学方式是什么?是按照课本上的内容,告诉学生这一生物的概念与生活有关或者是某一位生物家从生活中得来的,只是不断重复生物与生活有关而并没有让学生从生物中发现生活或者是从生活中探索生物,让学生能够真正地做到学以致用。从发现问题一直到解决问题再到之后的总结都没有让学生来进行思考,这就很难让学生自己发掘生物与生活的关系。
   2.生物案例偏离学生生活
   无论是哪一门课程,教师都会在课堂举出一些与当时所学内容相关的实例,生物课也不例外,但是举什么样的例子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这才是最重要的。教师的阅历更丰富,例子很多,但是学生经历的还很少,所以学生一定能够理解教师所提出的例子。总而言之,教师要根据学生生活的环境特点来举例,教师一定要懂得变通,知道与时俱进。
   二、高中生物的生活化教学策略
   1.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自己探索
   教师在对生物概念进行讲解的时候,应当先稍稍提醒学生,接下来对概念的探索过程进行自我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用自己的能力将生物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而不是全程都由教师在指导。可以让学生小组讨论探索生物知识与生活的关系,小组讨论这样的方式是一种很有益处的学习方式,能够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且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中。
   2.增加趣味小实验
   让学生多多进行生活化的小实验,比如说,在“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这个实验中,教材中装片制作过程:解离—漂洗—染色—制片。将根尖切1 cm左右到制片这一步,将染过色的1 cm左右的根放到载玻片上,再把它切成2~3mm,加清水盖上盖玻片以后,在盖玻片上加一片载玻片,用拇指轻轻压载玻片,以便使细胞分散开来。在做这一步时往往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做成功,或者把盖玻片上再盖的载玻片取下来时,标本移动了,或者细胞分散不好。在做这一步时可以取消在盖玻片上加一片载玻片,用拇指轻轻压载玻片。这就是这个实验的整个过程,很简单。这样的实验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完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实验与生活相联系的乐趣。
   3.举例更贴近生活
   在生物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了解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积极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契合的生物例子,与学生进行交流。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先通过自己的例子,引发学生的思考,请学生找出相类似的例子进行分享。比如,很多动物,例如青蛙、蛇等到了冬天都会进行冬眠,海参却与之相反,它是一种夏眠动物。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原来海参是以一些小生物为食,夏天的时候,太阳光比较强烈,导致上层的海水温度高,于是海底的小动物都浮上海面进行大量的求食和增殖,导致海参断了食物的来源,故海参只能进行夏眠。这些都是生活中很有趣的生物知识,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加容易被学生所理解、所掌握,并且能够增强学生对生物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
   4.积极寻找生物与生活相关的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不能拘泥于生物课本上的内容,需要积极地探索与生活相关的生物教学资源,要将生物课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讲课时,要多多与学生交流,知道学生的想法。教师一定要做好带领学生的作用,帮助学生提高对生活生物的认知。
   从以上内容可见,将生物课程生活化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情,但同时也是很难做完善的一件事情。所以,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来完成。教师要带领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全面综合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徐晓玲.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2017(9):32.
   [2]王海晶.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26):62.
  编辑 鲁翠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443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