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词典》相关条目商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泰
摘 要:《汉语大词典》是目前规模最大的汉语语文类工具书,以内容浩繁、分析精当、释义准确、书证丰富而著称。然白璧微瑕,它在例证、释义、立项等方面还存在些许不足,对这几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既是对《汉语大词典》的有益补充,也对使用者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汉语大词典;条目;商补
《汉语大词典》是目前规模最大、权威最高的汉语语文工具书。无论是从纵向还是横向来看,它所收录汉语词条的数目及所涉内容,都是当今之最,做到了“古今兼收,源流并重”。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汉语大词典》仍存在一些不足,专家学者对此高度重视,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发表了数量可观的高质量研究成果,为《汉语大词典》的完善作出了不懈的努力。本文从例证、释义、立项等方面,对其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希望能对《汉语大词典》的补充和修正有所裨益。
一、例证问题
《汉语大词典》编写的目的之一是“全面反映语词的历史源流演变”,“源”和“流”演变的过程需要通过例证来呈现,然而词典列举的部分书证并没有真实地反映语词的演变历史,有的例证稍晚,有的例证只有一个。可以说,这些例证对词语释义的佐证作用被削弱了,或者说没有起到很好的佐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说服力。更有甚者没有出现例证,直接影响了释义的可靠性。
(一)例证晚出
也许是受到当时条件的限制,《汉语大词典》中许多书证存在滞后现象,还有更早的用例沒有被引用,这样就无法体现出被释词之“源”。
(1)【使性子】
谓发脾气;任性。《金瓶梅词话》第四一回:“李桂姐听了,一声儿没言语,一日只和吴银儿使性子,两个不说话。”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二四章:“‘你走!你走!让我一个人睡一觉!’她使性子说。”[1](第1卷,P1329)
按:元代已有用例。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把似你使性子,休思量秀才,做多少好人家风范。”
(2)【前晌】
上午。马可《夫妻识字》:“给我认字。前晌认十个,后晌认十个,黑地里捎带上认十个字。”赵树理《小二黑结婚》三:“有一天前晌, 于福去地,三仙姑去串门。”杜鹏程《保卫延安》第四章七:“前晌,战斗一阵比一阵激烈。”[1](第2卷,P129)
按:明末清初已有用例。《醒世姻缘传》第六回:“晁大舍随即收拾了铺盖,雇了八名轿夫,坐了前晌京中买来的大轿,带了《金刚经》,跟了六七个家人,贴河迎将上去。”
(3)【团头】
义项1.宋时各行业都有市肆,叫做团行。行有行老、团有团头,是各自行业的首领。《儿女英雄传》第十七回:“那四个长工里头,有一番原是抬杠的团头出身。”[1](第3卷,P664)
按:唐五代已有用例。日本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四:“五日得到楚州新罗坊,总管刘慎言专使迎接,兼令团头一人般运衣笼等。”《敦煌变文集·燕子赋》:“燕子到来,望风恶骂,父子团头,牵及上下。”
(4)【街坊】
义项2.邻居。元无名氏《杀狗劝夫》楔子:“知他是谁好游闲谁不良,谁起风波谁要强,瞒不过邻里众街坊。”《红楼梦》第二四回:“我们好街坊,这银子是不要利钱的。”老舍《骆驼祥子》三:“前几天本想和街坊搭伙,把它们送到口外去放青。”[1](第3卷,P1018)
按:宋代已有用例。南宋赜藏主《古尊宿语录》卷二一:“街坊昨日将一把沙,到方丈前,一见老僧劈面便撒。”
(5)【末限】
最后期限。清黄六鸿《福惠全书·钱谷·比较》:“征收稽查完欠,最重末限。”[1](第4卷,P697)
按:宋代已有用例。北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历志四上》:“次限,日损八;次限,日损三;次限,日损二;末限,日损一。”元明以后用例颇多。元代脱脱等《宋史·律历志十二》:“以所求日午中黄道积度,入至后初限、分后末限度及分秒,进三位。”明代宋濂、王袆《元史·历志四》:“置所求日晨前夜半黄道积度,满半岁周,去之,在象限已下,为初限;已上,复减半岁周,余为入末限。”清代张廷玉等《明史·历志五》:“推四正定气日置所推冬至分,即为冬正定气,加盈初缩末限,满纪法去之,余为人正定气。”
(6)【橘子】
橘树的果实。《金史·食货志五》:“泗州场岁供进新茶千胯……橘子八千个。”曹禺《雷雨》第二幕:“一到夏天,柠檬水,果子露,西瓜汤,橘子,香蕉,鲜荔枝,你要什么,就有什么。”[1](第4卷,P1321)
按:唐代已有用例。唐代岑参《寻阳七郎中宅即事》诗:“雨滴芭蕉赤,霜催橘子黄。”唐代陆羽《茶经》:“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7)【明间】
即外间。一般比里间大而敞亮。清和邦额《夜谭随录·香云》:“言讫,出坐明间,命杜侍坐。”许地山《归途》:“王姥姥正在明间做晚饭忽然门外来了一个男人。”[1](第5卷,P612)
按:明代已有用例。明代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一二回:“临出门来,孙寡嘴把李家明间内供养的镀金铜佛,塞在裤腰里。”又第四一回:“孔嫂儿正在月娘房里待茶,礼物摆在明间内,都看了。”
(8)【活见鬼】
义项1.形容离奇或无中生有。茅盾《搬的喜剧》:“你真是活见鬼了!隔壁人家的客堂门没有关得好呀!今夜有风,风很大。”《当代》1981年第3期:“全军有名的猛将怎么硬是让一个土山包子挡住?真是活见鬼!”[1](第5卷,P1159)
按:清代已有用例。《粉妆楼》第一七回:“小姐好好的坐在我家,他门在这里活见鬼。”
(9)【流氓】
义项1.本指无业游民。后用以指不务正业,为非作歹的人。陈白尘等《乌鸦与麻雀》第四章六:“流氓甲挥手,乙、丙二人便冲进后客堂。”[1](第5卷,P1263) 按:清代已有用例。清代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知县差班头将和尚解放,女人则交给美之领了家去;一班流氓带着,明日早堂发落。”又:“想起我前日这一番是非,那里是甚么流氓,就是他的佃户。”
(10)【撒野火】
谓无事生非。清李玉《清忠谱·书闹》:“好好一个书场,被你这狗头撒野火,赶散了我们的生意。”[1](第6卷,P855)
按:明代已有用例。明代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三八回:“你那里噇醉了,来老娘这里撒野火儿。”
(11)【胳膊】
肩以下手腕以上的部分。叶圣陶《夜》:“砰的一响放出去,那知道这就差了准儿,中在男的胳膊上。”柳青《创业史》第一部题叙:“他们不知在什么地方路旁折下来树枝,挟在胳膊底下,防着恶狗。”[1](第6卷,P1254)
按:唐代已有用例。《敦煌变文集·燕子赋》:“硬努拳头,偏脱胳膊,燕若入来,把捧撩脚。”元明清亦有用例。朝鲜李朝时期的《老乞大谚解》(相当于元代明初):“那人左胳膊上射伤。”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第三回:“两个挽了胳膊,出得茶坊来,上街行得三五十步,只见一簇众人围住白地上。”《金瓶梅》第二三回:“你问那呲牙囚根子,口里白说六道的,把我的胳膊都气软了!”清代蒲松龄《聊斋俚曲集·慈悲曲》:“胳膊儿瘦似蔴稭,像蜻蜒去撼薥稭,那里用着你忙成块?”《聊斋俚曲集·翻魇殃》:“他二人闹喧喧,拉胳膊死活缠,霎时挣了一身汗。”
(12)【脊梁】
义项1.脊背。其骨为全身骨骼的主干所在,如屋之有梁,故称。元关汉卿《拜月亭》第一折:“你心里把褐衲袄脊梁上披,强似着紫朝衣。”《水浒传》第一回:“(洪太尉)取过丹诏,用黄罗包袱背在脊梁上,手里提着银手炉,降降地烧着御香。”浩然《艳阳天》第一○三章:“有人怕光膀子麦芒扎肉,他不在乎,那古铜色的脊梁上好似刷了一层桐油闪着亮。”[1](第6卷,P1255)
按:宋代已有用例。南宋普济《五灯会元》卷一二:“汝能竖起脊梁,了办个事,其道如川之增;若放倒,则依旧狄三也。”
(13)【息金】
利钱,利息。茅盾《子夜》八:“存银行生利罢,息金太薄。”沈从文《牛》:“好的天气是不比印子钱,可以用息金借来的。”[1](第7卷,P502)
按:清代已有用例。《清史稿·交通志一》:“贷之者,大率资金什予其九,息金二什而取其一。”
(14)【甜瓜】
又名“香瓜”。瓜体多呈椭圆或圆形。皮色黄、白、绿或杂有各种斑纹。果肉绿、白、赤红或橙黄色,肉质脆或酥软,味香甜,可食。元朱凯《黄鹤楼》第二折:“庄家快活,枕着甜瓜睡。”《古今小说·张古老种瓜娶文女》:“可煞作怪!大雪中如何种得这甜瓜?”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时品》:“甜瓜之品最多,长大黄皮者为金皮香瓜,皮白瓤青者为高丽香瓜,其白皮绿点者为脂麻粒,色青小尖者为琵琶轴,味极甘美。”[1](第7卷,P977)
按:宋代已有用例。宋代觉范《禅林僧宝传》卷十三:“见僧种瓜,问曰:‘甜瓜何时可熟?’对曰:‘即今熟烂也。’曰:‘拣甜底摘来。’”南宋普济《五灯会元》卷十六:“若也会得,甜瓜彻蒂甜。若也不会,苦瓠连根苦。”南宋赜藏主《古尊宿语录》卷四三:“地肥茄子多,雨足甜瓜贱。”
(15)【破鞋】
义项1.破旧的鞋子。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二部四:“老太太这回听准了,叹了一口气,又回答道:‘哎呀,咱们几辈子尽穿破鞋,哪能穿好鞋?’”[1](第7卷,P1038)
按:明末清初已有用例。《醒世姻缘传》第二三回:“有一个老头子,猱了头,穿了一件破布夹袄,一双破鞋,手里提了一根布袋,走到厅前。”
(16)【看法】
对事物的认识和见解。曹禺《北京人》第三幕:“那么您死啦没有棺材睡又有什么关系呢?这都是一种习惯!一种看法!”巴金《要不要制订“文艺法”?》:“现在形势大好。不过所谓‘大好’也有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解释。”[1](第7卷,P1182)
按:清代已有用例。清代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一九回:“难道大场里同学道是两样看法不成?”安阳酒民《情梦柝》第八回:“赵先生对楚卿道:‘看诗有个看法,须要认题。’”
(17)【皮衣】
用毛皮或皮革制成的衣服。《南史·循吏传·虞愿》:“帝性猜忌,体肥憎风,夏月常着小皮衣。”[1](第8卷,P520)
按:汉代已有用例。西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今富者皮衣朱貉,繁露环佩。”
(18)【老生子】
年老时最末生的儿女。孙犁《白洋淀纪事·碑》:“姑娘叫小菊,这是一个老生子闺女,上边有两个哥哥全没拉扯大就死了。”[1](第8卷,P606)
按:清代已有用例。清代蒲松龄《聊斋俚曲集·增补幸云曲》:“我没有名字,家父养活了俺兄弟六个,我是个老生子,排行叫六哥。”
(19)【管饱】
义项1.谓供应的食物让人吃饱。《人民文学》1981年第8期:“蛋炒饭油汪汪的,装在一个大缸里,管饱。”[1](第8卷,P1204)
按:明末清初已有用例。《醒世姻缘传》第六九回:“讲定饭钱每人二分,扦油饼,豆腐汤,大米连汤水饭,管饱。”
(20)【舅母】
舅父之妻。也称舅妈。《儿女英雄传》第三回:“公子本来生怕舅母攔他……两眼含泪的说道:‘好舅母,别拦我了!’”[1](第8卷,P1290)
按:南北朝时期已有用例。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篇》:“思鲁等第四舅母,亲吴郡张建女也,有第五妹,三岁丧母。”其他用例还有:《旧唐书·孝友传》:“外祖服,请加至大功九月,舅服加至小功五月,堂姨、堂舅、舅母服,请加至袒免。”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四:“堂姨、舅亲即未疏,恩绝不相为服;舅母来承外族,不如同之礼。”明代洪楩《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姨娘不来不打紧,舅母不来不打紧,可耐姑娘没道理,说的话全不准。”《封神演义》第三○回:“外边小民,姑夫舅母共饮,乃常事耳。” (21)【般配】
方言。谓彼此条件相当,配得上。丛深《百年大计》:“她男人去世四年了,他今年都三十五岁了,连个孩子也没有,也迫切需要找个对象啊!再说也不容易找到个般配的,你们俩真是太般配了。”[1](第9卷,P4)
按:明清時期已有用例。《金瓶梅》第四七回:“他家也只这一个女孩儿,论起来也还不般配,胡乱亲上做亲罢了。”清代蒲松龄《聊斋俚曲集·翻魇殃》:“他家绸缎垛成堆,咱是穿着粗布衣,可也合他不般配。”
(22)【草料】
义项1.牲口的饲料。多指干草。《儿女英雄传》第十四回:“请到前街客寓里住歇。那里饭食、油烛、草料以至店钱……敝东回来,自然有个地主之情。”[1](第9卷,P371)
按:唐代已有用例。日本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二:“五月一日。天晴。拟巡台去。所将驴一头,寄在停点字,嘱院主僧勾当草料。”“勾当草料”即准备草料、料理草料。元代杂剧中也有用例。元代无名氏《诸葛亮博望烧屯》第三折:“人吃些茶饭,马吃些草料,到明日我上的马去,与你两阵对圆,旗鼓相望。”
(23)【绿澄澄】
碧绿透明貌。峻青《黎明的河边·老水牛爷爷》:“绿澄澄的水汁,从那被炸断了的毛茸茸的纤维上淌了下来。”马少波《悉尼湖上》:“水面一直平静的,没有呼呼的海风……却是绿澄澄的,所以叫做湖,的确也名符其实。”[1](第9卷,P923)
按:唐五代时期已有用例。《敦煌变文集新书·长兴四年中兴殿应圣节讲经文》:“异木奇花烈几层,一池常见绿澄澄。”
(24)【转午】
接近中午。《醒世姻缘传》第二四回:“闲言乱语,讲到转午的时候,走散回家。”[1](第9卷,P1316)
按:宋代已有用例。宋代李石《朝中措·闻莺》词:“一声梦破,槐阴转午,别院深沈。”宋代刘过《贺新郎·春思》词:“院宇重重掩。醉沈沈、亭阴转午,绣帘高卷。”
(25)【鸡子】
义项3.方言。鸡。王西彦《黄昏》:“四天前一个黑早,如果有鸡子,大概只有头一啼吧,她摸黑给男人起来煮点心。”《新华日报》1990.8.23:“目前鸡子存栏还有589万只。”[1](第11卷,P859)
按:清代已有用例。《五美缘全传》第五三回:“水月和尚那里容他说,走来,不由分说,一把抓住他,提起来,犹如小洋鸡子一般,轻轻提回到了净室,往地下一丢。”晚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一五回:“正要告辞,只见地保同着差人,一条铁索锁了一个人来,跪在地下,象鸡子签米似的,连连磕头。”
(26)【镢头】
刨土用的一种农具,类似镐。魏巍《东方》第五部第四章:“大伙收了镢头,郭祥侧着耳朵一听,对面呼嗵呼嗵的掘土声,已经离得很近。”《中国歌谣资料·旧光景》:“春分过了地开了冻,镢头抵不上地皮子硬。”[1](第11卷,P1391)
按:明清时期已有用例。《金瓶梅》第四二回:“你到说的好,倘或一朝天旱水浅,朝廷挑河,把石头吃做工的两三镢头砍得稀烂,怎了?”清代用例增多。蒲松龄《聊斋俚曲集·翻魇殃》:“反转星星人四个,按上一张镢头床,破矮桌安上也不展样。”《儿女英雄传》第四回:“张三手里拿着镢头,看了一眼,接口说:‘怎么“马仰人翻”呢?’”
(27)【铁丝】
义项1.用铁拉成的线状产品。萧红《家族以外的人》:“最后一次那箱子的铜锁发着弹响的时候,我才知道他扭着的是一段铁丝。”[1](第11卷,P1412)
按:清代已有用例。蒲松龄《聊斋俚曲集·寒森曲》:“二郎爷便叫员外上去,给他一支铁丝拧成的鞭子,着他照数还他。”
(28)【胡须】
胡子。《水浒传》第四九回:“(孙立)淡黄面皮,落腮胡须,八尺以上身材。”《说岳全传》第二九回:“(汤怀)与大哥差不多本事,只少几根胡须。”曹禺《北京人》第一幕:“因为一向是曾家的婴儿们仿佛生下来就该长满了胡须,迈着四方步的。”[1](第12卷,P749)
按:宋代已有用例。北宋欧阳修《新五代史·氏叔琮传》:“晋人复取绛州,攻临汾,叔琮选壮士二人深目而胡须者,牧马襄陵道旁,晋人以为晋兵,杂行道中,伺其怠,擒晋二人而归。”南宋赜藏主《古尊宿语录》卷一:“将谓胡须赤,更有赤须胡。”
(29)【驰毫】
挥笔。《新华文摘》1991年第10期:“一次,诗人徐迟向他请教怎样作诗,并请他题词,毛泽东想了一下,驰毫聚墨,写下‘诗言志’相赠。”[1](第12卷,P803)
按:唐代已有用例。戴叔伦《怀素上人草书歌》:“楚僧怀素工草书,古法尽能新有余。……驰毫骤墨剧奔驷,满坐失声看不及。”
(30)【高攀】
指跟社会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交朋友或结成亲戚。瞿秋白《论大众文艺·普洛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现在的作家,难道配讲要群众去高攀他吗?老实说是不配。”孙犁《白洋淀纪事·村歌下篇》:“就算我们不是一家子。我也不敢高攀,我求求你们,叫我收了这一季谷子,不行吗?”[1](第12卷,P964)
按:明清时期已有用例。《金瓶梅》第五八回:“三年叫案,而小考尚难,岂望月桂之高攀。”《粉妆楼》第一回:“小弟所生一女,意欲结姻,只恐高攀不起。”
(二)例证单一
作为证明词语释义正确性的文献例证,是词典编写所不可忽视的,黄建华(2001)在《词典论》中认为,“现代语文词典应是句子词典”。不过,在《汉语大词典》中,只有一条书证支持某一个义项的现象比比皆是。辞书编写中有“孤证不立”的说法,因为只凭一个例证得出的结论有时是不准确的,在逻辑学上,这被称为“弱命题”。从训诂学的角度来看,在每一词条下有三个例证是较为合适的。
(31)【昭配】 宗庙中神主的排列次序。宋苏辙《西掖告词·张方平父》:“比缘昭配,许以侍祠。”[1](第5卷,P687)
按:他例还有:唐代韩休《祭汾阴乐章》:“於穆浚哲,维清缉熙。肃事昭配,永言孝思。”《元史·祭祀志六》:“历世昭配,永永无极。”
(32)【泥佛】
泥塑的佛像。《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老弟,你说,就让是个泥佛儿罢,可能听了不动气?”[1](第5卷,P1105)
按:他例还有:南宋普济《五灯会元》卷一七:“泥佛不度水,一道灵光照天地。”南宋赜藏主《古尊宿语录》卷一四:“金佛不度炉,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真佛内里坐。”《金瓶梅》第一三回:“吴月娘听了,与他打个问讯,说道:‘我的哥哥,你自顾了你罢,又泥佛劝土佛!’”
(33)【皮衣】
用毛皮或皮革制成的衣服。《南史·循吏传·虞愿》:“帝性猜忌,体肥憎风,夏月常着小皮衣。”[1](第8卷,P520)
按:文献中多有用例。唐代魏徵等《隋书·礼仪志三》:“黄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其一人为唱师,着皮衣,执棒。”南宋普济《五灯会元》卷一六:“提鹤氅曰:‘如来昔日贸皮衣,数载惭将鹤氅披。’”晚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回:“他自己要装清俭,不穿皮衣,一众官员都进着穿了棉袍褂上院。”《清史稿·吴达善传》:“三十六年,复调陕甘总督,值土尔扈特部内附,上命分赉羊及皮衣。”
(34)【苍极】
苍天。唐陈子昂《洛城观酺应制》诗:“苍极神功被,青云秘箓开。”[1](第9卷,P507)
按:他例还有:《乐府诗集·郊庙歌辞三·諴雅一》:“感苍极,洞玄壤。”
(35)【苍海】
大海。唐元稹《巴蛇》诗之三:“战龙苍海外,平地血浮船。”[1](第9卷,P507)
按:他例还有:唐代杜甫《秦州杂诗》之一五:“未暇泛苍海,悠悠兵马间。”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左环苍海天一带,右拥太行山万围。”
(36)【鸠众】
纠集很多人。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三》:“鸠众肆扰,又何理乎?”[1](第12卷,P1039)
按:他例还有:《明史·杨鹤传》:“白水王二者,鸠众,墨其面,闯入澄城,杀知县张耀采。”清代周学曾等《晋江县志》卷一四:“上报则格于成例,鸠众则迂缓难成。”《清史稿·忠义传四·袁绩懋传》:“贼大愤,鸠众出儳道陡截之。”
(37)【鹿茸】
雄鹿的嫩角没有长成硬骨时,带茸毛,含血液,叫做“鹿茸”。是一种贵重的中药,用做滋补强壮剂,对虚弱、神经衰弱有疗效。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兽二·鹿》(集解)引苏恭曰:“鹿茸夏收之,阴干,百不收一,且易臭,惟破之,火干大好。”[1](第12卷,P1285)
按:文献中多有用例。《新唐书·地理志四》:“(成州同谷郡)土贡:蜡烛、麝香、鹿茸、防葵、狼毒。”宋代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七六:“木香、肉豆蔻、鹿茸(如干柿者)、肉桂。已上四味,各六大分。”宋代陈瓘《减字木兰花·世间药院》词:“更靠硫黄与鹿茸。鹿茸吃了,却恨世间凉药少。冷热平均,须是松根白茯苓。”《清史稿·藩部传七·唐努乌梁海传》:“每年收买鹿茸、狐、狼、水獭、猞猁狲、貂皮、灰鼠。”
(38)【龙榻】
指皇帝坐床。《封神演义》第二九回:“子牙入内殿,至龙榻前,跪而奏。”[1](第12卷,P1486)
按:他例还有:《三国演义》第八五回:“厌见侍从之人,乃叱退左右,独卧于龙榻之上。”又:“先主传旨,请孔明坐于龙榻之侧。”
(三)书证缺失
例证是用来证明某一义项或释义正确的例子,具有“佐证释义、说明源流、标明用法”的作用,同时也可以说明词语的使用环境、语法特点、搭配习惯。可见,它是语文工具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学者说,“一部没有例句的词典只是一副骨架”。因此,一些重要的工具书无不重视例证的运用,《说文解字》引用文献典籍110多种,《马氏文通》引用例句7326条。《汉语大词典》作为权威性的汉语工具书,有些词条只有釋义而没有例证或书证,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
(39)【天门冬】
百合科。多年生攀援草本。茎细长。叶退化,由线形叶状枝代替叶的作用。块根纺锤形,簇生,肉质。中医入药,有润肺止咳,养阴生津的功效。[1](第2卷,P1423)
按:汉代已有用例。刘向《列仙传·赤须子》:“好食松实、天门冬、石脂,齿落更生,发堕再出。”其他用例还有:晋代葛洪《抱朴子内篇·祛惑》:“常服天门冬不废,则知其体中未尝有金丹大药也。”北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四十引《神仙传》:“甘始,太原人。善行气,不食,服天门冬,治病不用针、艾。”《本草索隐》:“天门冬,在东岳名淫羊藿,在南岳名百部,在西岳名管松,在北岳名颠棘。”
(40)【圆子】
食品名。用糯米粉做成,分包馅和实心二种。《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三回:“忽听得那卖汤圆的高叫一声:‘卖圆子咧!’”后也指用肉、鱼做成的丸子。如:肉圆子,鱼圆子。[1](第3卷,P654)
按:明代已有用例。《金瓶梅》第四九回:“次又拿了一道汤饭出来:一个碗内两个肉圆子,夹着一条花肠滚子肉,名唤一龙戏二珠汤。”又第九八回:“王六儿安排些鸡子肉圆子,做了个头脑与他扶头。”
(41)【影】
义项4.接在名词后,表示模糊的形象。如:鸿影;帆影。[1](第3卷,P1132)
按:唐代已有用例。李白《送二季之江东》诗:“西塞当中路,南风欲进船。云峰出远海,帆影挂清川。”白居易《舟行(江州路上作)》诗:“帆影日渐高,闲眠犹未起。”宋代用例也很多。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词:“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吕本中《暮步至江上》诗:“树阴不碍帆影过,雨气却随潮信来。”辛弃疾《蝶恋花·送祐之弟》词:“不逢飘零,天外孤鸿影。” (42)【朱批】
义项1.用朱笔写的批语。清代,皇帝用朱笔在奏章上所作的批示。[1](第4卷,P731)
按:明代已有用例。冯梦龙《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李牙婆取出朱批的官票来看:养娘十六岁,只判得三十两;月香十岁,到判了五十两。”《醒世姻缘传》第四七回:“牌上朱批:‘如违限一日,县差与原差各重责二十板,革役。’”
(43)【整编】
整顿改编。多用于军队等组织。如:对起义部队进行整编。[1](第5卷,P518)
按:这里只给出了自造例证,其实现当代作品中用例很多。《解放军报》1991.4.16:“当初,驻岛海军整编,只剩下小张小乔看营房。”吴振录、邱恒聪《山帅》:“我们进入粤北的深山老林里,沿途又不断遭受土匪的袭击,死的死,伤的伤,逃的逃,到了江西安远县的天心坪整编时,才只有七八百人。”
(44)【明资匠】
唐代官府手工业中出资雇用的有精湛技艺的工匠。其中尤为特殊的,又称巧儿匠。[1](第5卷,P614)
按:宋代有用例。《新唐书·百官志三》:“有府十四人,史二十八人,计史三人,亭长四人,掌固六人,短蕃匠一万二千七百四十四人,明资匠二百六十人。”
(45)【浪】
义项2.指像波浪起伏的东西。如麦浪、声浪等。[1](第5卷,P1282)
按:文献中多有用例。唐代白居易《海漫漫》诗:“云涛烟浪最深处,人传中有三神山。”宋代柳永《柳初新·东郊向晓星杓亚》词:“杏园风细,桃花浪暖,竞喜羽迁鳞化。”又《双声子·晚天萧索》词:“江山如画,云涛烟浪,翻输范蠡扁舟。”宋代觉范《禅林僧宝传》卷二八:“葫芦棚上挂冬瓜,麦浪堆中钓得虾。谁在画楼沽酒处,相邀来吃赵州茶。”宋代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词:“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
(46)【牤牛】
方言。公牛。[1](第6卷,P240)
按:清代已有用例。《兒女英雄传》第一○回:“你们此去经过牤牛山、癞象岭、雄鸡渡、野猪林,都是歹人出没的去处。”
(47)【胡萝卜】
一、二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羽状复叶,开白色小花,果实长圆形。根圆锥或圆柱形,肉质,有紫红、橘红、黄色等多种,是营养丰富的蔬菜。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菜一·胡萝卜》:“元时始自胡地来,气味微似萝卜,故名。”[1](第6卷,P1221)
按:元代已有用例。忽思慧《饮膳正要·菜品·胡萝卜》:“胡萝卜:味甘,平,无毒。”朝鲜李朝时期的《朴通事》(相当于元末明初):“萝卜、蔓菁、幄苣、葵菜、白菜、赤根菜、园荽、蓼子、葱、蒜、韭、荆芥、薄荷、茼蒿、水萝卜、胡萝卜、芋头、紫苏都种来。”
(48)【破案】
义项2.侦破案件。如:限期破案。[1](第7卷,P1033)
按:清代已有用例。《儿女英雄传》第九回:“第三件,惹了这场大祸便走了,日后破案,也难挂误。”晚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一八回:“不必惜费,总要破案为第一要义。”
(49)【百日咳】
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多见于五岁以下的小儿。症状是阵发性连续咳嗽,咳后深吸气时,有特殊的高音调吼声。[1](第8卷,P222)
按:当代作品中用例颇多。孙见喜《贾平凹的情感历程》:“量体温、听心脏、看舌苔、察指相;不是感冒,不是积食,不是口疮,不是百日咳……医生说:‘是睡觉颠倒了,回去慢慢儿矫正吧!’”小蒙《她是李铁映、刘太行的保育员》:“由于生活条件极端恶劣,那一年托儿所的20几个孩子全部都得了痢疾、百日咳。”
(50)【罗汉松】
常绿乔木。叶作披针形,雌雄异株,多供观赏,木材可制器具。[1](第8卷,P1052)
按:清代已有用例。《红楼梦》第六二回:“这一个说:‘我有观音柳。’那一个说:‘我有罗汉松。’”
(51)【菜饭】
义项1.菜和饭。义项2.用蔬菜等和米一起煮成的饭。[1](第9卷,P446)
按:近代汉语中用例颇多。北宋苏轼《与姜唐佐秀才》之三:“然早来市中无肉,当共啖菜饭耳。”《醒世姻缘传》第四二回:“只见一个整砖劈面飞来打在桌上,山崩似的响了一声,幸得不曾中人,连那盛菜饭的碗也不曾打破。”《红楼梦》第六九回:“每日只命人端了菜饭到他房中去吃。”《清史稿·文苑传一·邱维屏传》:“垂殁,示子曰:‘食有菜饭,穿可补衣,无谲戾行,堪句读师。’”
(52)【藕粉】
食品名。用藕制成的粉。食用时加糖用沸水调冲,即成半透明胶状糊体。[1](第9卷,P600)
按:宋代已有用例。《新唐书·地理志一》:“京兆府京兆郡,本雍州,开元元年为府。厥贡:水土稻、麦、麰、紫秆粟、隔纱、粲席、鞾氈、蜡、酸枣人、地骨皮、樱桃、藕粉。”其他用例还有:《红楼梦》第四一回:“这盒内是两样蒸食:一样是藕粉桂花糖糕,一样是松瓤鹅油卷。”民国初年苏曼殊《断鸿零雁记》第二四章:“有醋鱼、五香腐干、桂花栗子、红菱藕粉、三白西瓜、龙井虎跑茶、上蒋虹字腿。”
(53)【香菜】
义项2.芫荽的通称。[1](第12卷,P431)
按:元代已有用例。忽思慧《饮膳正要·菜品·香菜》:“香菜:味辛,平,无毒。与诸菜同食,气味香,辟腥。”
二、释义问题
准确释义是辞书的基本功能,也是辞书编纂最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辞书的质量和水平。由于划分角度的不同,词义的类别比较复杂,再加上词义的不断演变,所以对于某些词条的解释难免会出现一些漏释、误释的问题。
(一)义项不全
(54)【上宿】 值夜。《三国志平话》卷上:“惊起衙内上宿兵卒,约迭三十余人,向前来拿张飞。”《水浒传》第四五回:“且说杨雄此日正该当牢。未到晚,先来取了铺盖去,自监里上宿。”[1](第1卷,P287)
按:“上宿”还有“睡觉、休息”义。《敦煌变文集·叶净能诗》:“其净能在于侧近店上宿,忽闻哭声甚切。净能遂问:‘何故哭?’”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一折:“你逐宵野店上宿,休将包袱做枕头,怕油脂腻展污了恐难酬。”《水浒传》第四六回:“常有数十个家人来店里上宿,以此分下朴刀在这里。”《金瓶梅》第三九回:“西门庆但来他家,韩道国就在铺子里上宿,教老婆陪他自在顽耍。”以上四例“上宿”都是在客店投宿或店铺休息的意思。又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施润泽滩阙遇友》:“况且此时鸡已上宿,不争我来又害他性命,于心何忍!”这里的“上宿”是指鸡睡觉。
(55)【和2哄】
犹言赶热闹;凑趣。《水浒传》第二六回:“何九叔收藏了,也来斋堂里和哄了一回。”《古今小说·新桥市韩五卖春情》:“只见几个邻人都来和哄道:‘吴小官人,恭喜!恭喜!’”[1](第3卷,P277)
按:“和哄”还有“哄骗”义。元代无名氏《来生债》第一折:“你省的古墓里摇铃,则是和哄我那死尸哩!”《水浒传》第七回:“林冲怒气未消,一双眼睁着瞅那高衙内,众闲汉劝了林冲,和哄高衙内出庙上马去了。”明末清初王夫之《薑斋诗话》卷下:“足知绝律四句之说,牙行赚客语,皮下有血人不受他和哄。”
(56)【后婚】
犹再婚。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十九章:“二十几年前的讨饭女人,非常满意自己的后婚男人。”[1](第3卷,P966)
按:“后婚”仅解释为“再婚”是不够全面的,它不仅指“再婚”,还可以作名词“再婚的人”。元代无名氏《神奴儿大闹开封府》第四折:“你莫不是李员外娶的后婚?(大旦云)俺是绾角儿夫妻,持过公婆孝服,埋殡夫主,每自的浇茶奠酒上坟哩。”这里的“后婚”显然指的是“再婚的人”。
(57)【紧自】
方言。接连不断。老舍《四世同堂》二五:“瑞丰虽然不大敢独自去集合学生,可也不敢紧自麻烦蓝先生。”杨朔《万古青春》:“敌人紧自打冷炮。”[1](第9卷,P879)
按:“紧自”还有“原本;本来”义。《金瓶梅》第八回:“紧自他麻犯人,你又自作耍。”意思是说:本来他就麻烦人,你又添乱。又第五九回:“你看孩儿紧自不得命,你又是恁样的。”也作“紧仔”。《醒世姻缘传》第二一回:“晁夫人又谢说:‘紧仔年下没钱,又叫你们费礼。’”又第七六回:“狄希陈道:‘你悄悄的罢,紧仔爹不得命哩!’”
(二)释义有误
(58)【后婚儿】
旧时称再嫁的妇女。《金瓶梅词话》第二三回:“只听老婆问西门庆说:‘你家第五的秋胡戏,你娶他来家多少时了?是女招的,是后婚儿来的?’西門庆道:‘也是回头人儿。’”[1](第3卷,P966)
按:“后婚儿”即“后婚”,也就是再婚的意思,并非名词。原文“是后婚儿来的”中“的”是衍文,意思是“是再婚的呢?”老舍《二马》:“自然娶个后婚儿寡妇,不十分体面,可是娶外国寡妇,或者不至于犯七煞,克夫主!”这里的“后婚儿寡妇”即再婚的寡妇,可见,“后婚儿”就是再婚的意思。
(59)【鸬鹚瘟】
中医病名。即百日咳。小儿易患,咳嗽不止,连作数十声,如物哽咽,欲吐难出。[1](第12卷,P1172)
按:释为“百日咳”,误甚。《汉语大词典》:“【百日咳】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多见于五岁以下的小儿。症状是阵发性连续咳嗽,咳后深吸气时,有特殊的高音调吼声。”[1](第8卷,P222)看上去二者释义似乎一致,但是《医学正传·瘟疫》中说:“大头天行病,从颐颌肿热者,又名鸬鹚瘟。”《赤水玄珠·疫门》中也说:“头面肿,俗名鸬鹚瘟、虾蟆瘟。”由此可见,“鸬鹚瘟”是腮腺炎的别称,中医又称为“痄腮”,民间多称为“虾蟆瘟”。我们再看《汉语大词典》对“痄腮”“虾蟆瘟”的解释:“【痄腮】旧称流行性腮腺炎。《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痄腮》:‘(痄腮)生于两腮肌肉不着骨之处,无论左右,总发端于阳明胃热也。’端木蕻良《吞蛇儿》:‘水根是一个犯着痄腮病的小伙子,今年十六岁。’”[1](第8卷,P306)“【虾2蟆瘟】瘟疫名。一种即痄腮。多发于小儿,有传染性。以一侧或两侧腮部肿胀、疼痛为特征。常伴有恶寒、发热。清袁枚《新齐谐·徐氏疫亡》:‘主仆出门未廿日,杭州虾蟆瘟大作,徐一家上下十二口,死者十人,惟第三子与阿寿以外出,故免。’”[1](第8卷,P936)《汉语大词典》之所以将“鸬鹚瘟”释为“百日咳”,可能是受到了“鸬鹚涎”功用的影响。《本草纲目拾遗》记载,“鸬鹚涎”的主要功能是治疗百日咳,《中国医学大辞典》中有鸬鹚涎药丸的介绍,主治小儿百日咳。
三、词条确立问题
《汉语大词典》的编写时间跨度很长,虽然广大参与者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搜集到了极为丰富的词条,但是我国古代文献典籍浩如烟海,挂一漏万者实属难免。下面仅就所见,将《汉语大词典》失收词条列举出来,希望对以后的修订工作有所帮助。
(60)【葵菜】
冬葵。锦葵科草本植物,或称冬苋菜、冬寒菜等。幼苗可食用。中药材。
按:“葵菜”在古代文献中属于常用词。汉代东方朔《七谏》:“蓼虫不知徙乎葵菜。”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篇》:“卿今食者绿葵菜耳。”《北史·傅永传》:“知乾爱嗜鸡肉葵菜食,乃为作之,下以毒药,乾爱饭还而卒。”《晋书·愍怀太子传》:“又令西园卖葵菜、蓝子、鸡、面之属,而收其利。”元代忽思慧《饮膳正要·聚珍异撰·葵菜羹》:“葵菜羹:顺气。治癃闭不通。”《朴通事》:“萝卜、蔓菁、幄苣、葵菜、白菜、赤根菜、园荽、蓼子……都种来。” (61)【回回青】
颜料名。又叫“回青”。我国古代称伊斯兰人“回回”,“回回青”当从阿拉伯地区传入。
按:《明史·外国传六·苏门答剌传》:“贡物有宝石、玛絜、水晶、石青、回回青、善马、犀牛、龙涎香、沉香、速香、木香、丁香、降真香、刀、弓、锡、锁服、胡椒、苏木、硫黄之属。”
(62)【蒲黄】
中药名。香蒲科或同属植物的干燥花粉。
按:古代医学典籍用例很多。唐代甄权《药性论》:“蒲黄,通经脉,止女子崩中不住,主痢血,止尿血,利水道。”明代贾所学《药品化义》:“蒲黄,若诸失血久者,炒用之以助补脾之药,摄血归源,使不妄行。”清代张璐《本经逢原》:“蒲黄,《本经》主心腹膀脱寒热,良由血结其处,营卫不和故也。”清代张德裕《本草正义》:“蒲黄,专入血分,以清香之气,兼行气分,故能导瘀结而治气血凝滞之病。”
(63)【蕨菜】
蕨科植物的一种。嫩叶可食,称蕨菜。可入药。
按:“蕨菜”在古代文献中属于常用词。南唐释静、释筠《祖堂集》卷一四:“师提起蕨菜,问南泉:‘这个太好供善。’”南宋赜藏主《古尊宿语录》卷二五:“南泉拈起蕨菜问杉山。”元代忽思慧《饮膳正要·菜品·蕨菜》:“蕨菜:味苦,寒,有毒。动气发病,不可多食。”《醒世姻缘传》第二四回:“茄子、南瓜、葫芦、冬瓜、豆角、椿牙、蕨菜、黄花,大囷子晒了干,放着过冬。”
(64)【鲈鱼】
又称花鲈、鲈板等,我国四大淡水鱼之一。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价值丰富。
按:“鲈鱼”在古代文献中属于常用词。《搜神后记》卷二:“谢允从武当山还,在桓宣武座,有言及左元放为曹公致鲈鱼者,允便云:‘此可得尔。’”唐代李贺《江南弄》诗:“鲈鱼千头酒百斛,酒中倒卧南山绿。”北宋陈尧佐《吴江》诗:“扁舟系岸不忍去,秋风斜日鲈鱼乡。”宋代李石《醉蓬莱·望长江东去》词:“又是征帆,万里行去,旧恨鲈鱼,昔盟鸥鸟。”《三国演义》第六八回:“天下鲈鱼只两腮,惟松江鲈鱼有四腮:此可辨也。”
四、异形词处理问题
异形词的处理一直是语言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教育部、国家语委也多次组织专家对异形词进行整理和规范。《汉语大词典》收录的异形词较多,但是有些在释义方面存在差异,给读者准确理解和使用造成了一定的困惑,同时也存在漏收的情况。
(一)宏扬;弘扬
(65)【宏扬】
谓广泛宣扬。郭沫若《十月革命普天同庆》:“因此我们还应该多从基本上做功夫,宏扬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把爱国的国际主义普遍地建立起来。”[1](第3卷,P1344)
(66)【弘扬】
大力宣扬。唐玄奘《大唐西域记·迦湿弥罗国》:“当于此地建国安人,弘扬佛法。”《元代白话碑集录·重编百义清规法旨》:“好生遵守清规,修行办道,专与上位祈福祝寿,报答圣恩,弘扬佛法者。”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五讲:“三论宗的开创人吉藏,弘扬关河三论,曾著《三论玄义》,反复解释三论之間的关系。”[1](第4卷,P104)
按:《汉语大词典》对这两个词的释义一个侧重范围,一个侧重力度,存在不一致的情况。
(二)班配;般配
(67)【班配】
方言。指结亲的双方相配。陶钝《第三件棉袄》:“(孔德芳)看起来好像比姐姐还大两岁。王成义呢,五十三岁了,没病没灾,身上还结实……两个人看起还班配。”苏叔阳《左邻右舍》:“一个老‘右派’,一个小寡妇,倒也班配。”[1](第4卷,P562)
【般配】
方言。谓彼此条件相当,配得上。丛深《百年大计》:“她男人去世四年了,他今年都三十五岁了,连个孩子也没有,也迫切需要找个对象啊!再说也不容易找到个般配的,你们俩真是太般配了。”[1](第9卷,P4)
按:首先,二者在引例方面都存在滞后的情况,上文已谈及,不再赘述。其次,“班配”释义偏狭,“般配”释义不够精准,《现代汉语规范词典》(2014):“【般配】①指男女双方条件相当。②泛指搭配得当。”释义正确。第二个义项现代汉语中用例颇多。王朔《你不是一个俗人》:“我呀,还真有点说不出口,我这想法和我这身分太不般配。”梁晓声《一个红卫兵的自白》:“受他启发,一只只往脚上穿,试了二十来只,终于两脚都选到了大小般配的,同样的‘解放’鞋,很新。”映泉《同船过渡》:“仿佛要与古渡老船般配,撑船的也是一个老头子。”
(三)狡猾;狡滑
(69)【狡猾】
义项1.诡诈刁钻。亦指诡诈刁钻之人。《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若我一二兄弟甥舅,奖顺天法,无助狡猾,以从先王之命……则所愿也。”宋秦观《任臣策下》:“后世狂夫小子狡猾不道之人,或假其名以资盗,窃其器以售奸。”清孙枝蔚《任明府捉贼歌》:“一贼藏身伍皂快,狡猾颇得上官爱。”鲁迅《呐喊·狂人日记》:“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1](第5卷,P48)
按:《汉语大词典》 不收“狡滑”,《倒序现代汉语词典》(1987:483)注明“【狡滑】同〖狡猾〗”。“狡滑”在文学作品中多有用例,作为异形词,当收。《水浒传》第一○四回:“那王庆是东京积赌惯家,他信得盆口真,又会躲闪打浪,又狡滑奸诈,下捵主作弊。”民国徐枕亚《玉梨魂》第一七章:“威胁之而无效,则以计诱之,不惧彼狡滑之孺子,不堕余之术中也。”王蒙《难得明白》:“在我们这里,某些人认为过于聪明就是狡滑、善变、不忠不孝、不可靠、可能今后叛变的同义语。”王朔《玩的就是心跳》:“‘不对,’瘸子狡滑地笑,显出自知之明和清醒的判断力。”
(四)忿恨;愤恨
(70)【忿恨】
忿怒怨恨。《汉书·赵充国传》:“岑父母求钱财亡已,忿恨相告。岑坐非子免,国除。”汉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既惧患至,兼怀忿恨,不能复远度孤心,近虑事势。”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八:“李太白《去妇词》……古今以为绝唱,然以余观之,特忿恨决绝之词耳。”茅盾《子夜》三:“吴荪甫那一股又忿恨又苦闷的神色,很使竹斋吃了一惊。”[1](第7卷,P424) (71)【愤恨】
义项1.愤懑悔恨。汉王充《论衡·死伪》:“田蚡独然者,心负愤恨,病乱妄见也。”明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发其愧耻愤恨之心。”义项2.愤怒痛恨。《后汉书·南匈奴传》:“比不得立,既怀愤恨。”《北史·贺拔胜传》:“是岁,胜诸子在东者,皆为神武所害。胜愤恨,因动气疾,大统十年薨于位。”唐元稹《赛神》诗:“忧虞神愤恨,玉帛意弥敦。”魏巍《勇士镇守在东方》:“他愤恨地说:‘敌人一个也不能留。’”[1](第7卷,P732)
按:综上可知,对“忿恨”“愤恨”的“恨”分别解释为“怨恨”“悔恨”“痛恨”,释义不够统一。两相对比,“愤恨”要比“忿恨”的释义更加具体详尽。
(五)赋予;赋与
(72)【赋予】
给与;交给。《汉书·陳汤传》:“凡斩阏氏、太子、名王以下千五百一十八级,生虏百四十五人,降虏千余人,赋予城郭诸国所发十五王。”宋陆游《午枕》诗:“老夫享此七十年,每愧天公赋予偏。”郭澄清《大刀记》第三章:“坚决完成党赋予我的这项光荣使命。”[1](第10卷,P220)
按:《汉语大词典》不收“赋与”。“赋与”的使用频率也是相当高的。汉代王粲《汉末英雄记》:“孔文举为东莱贼所攻,城欲破。其治中左承祖以官枣赋与战士。”庐隐《窗外的春光》:“她没有哲学家那种富有根据的想象,也没有科学家那种理智的头脑,她小小的心,只是被一种天所赋与的热情紧咬着。”俞平伯《贤明的——聪明的父母》:“赋与生命既是恩,孩子呱呱堕地已经对母亲,推之于父亲负了若干还不清的债务。”林语堂《论政治病》:“但是无论你先天赋与的脾胃怎样好,也经不起官场酬应中的糟塌。”
(六)黧黑;黎黑
(73)【黧黑】
谓脸色黑。唐杜甫《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会面嗟黧黑,含凄话苦辛。”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一章:“远远就看见在大门口立着一个高高的、身材魁伟、面色黧黑的青年。”[1](第12卷,P1371)
(74)【黎黑】
(肤色)黝黑。《荀子·尧问》:“颜色黎黑。”《淮南子·原道训》:“此齐民之所为形植黎黑,忧悲而不得志也。”刘文典集解:“王引之云:‘黎黑,旧本讹作黎累’,今据《文选·诣建平王上书》注改。”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序》:“神农憔悴,尧舜瘦癯,舜黎黑,禹胼胝。”沙汀《还乡记》三:“黎黑瘦削,满脸尘污。”[1](第12卷,P1382)
按:释为“黑色、黝黑”即可,用“脸色”“肤色”等加以限定,显得繁冗多余。《说文解字·隹部》:“,黄也。从隹黎声。一曰楚雀也。其色黎黑而黄。”这里的“黎黑”就不涉及“脸色”“肤色”。
参考文献:
[1]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1993.
[2]方一新.从《汉语大词典》看大型历史性语文词典取证举例方面的若干问题[A].四川大学汉语史研究所.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一辑)[C].成都:巴蜀书社,2000.
[3]柴红梅.《汉语大词典》瑕疵补正——以《现代汉语词典》C字条为例[J].古汉语研究,2005,(3).
[4]郑贤章.《汉语大词典》书证初始例试补[J].古汉语研究,2000,(2).
[5]张泰.《汉语大词典》近代汉语条目失误举证[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
[6]杨康.《汉语大词典》中古汉语条目商补[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5).
[7]陈国华.《汉语大词典》近代汉语条目商补[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
[8]张泰.《聊斋俚曲集》方言俗语汇释[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5.
[9]李行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语文出版社,2014.
[10]廖颂举.《儒林外史》称谓研究[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5.
[11]黄建华.词典论(修订版)[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1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倒序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The Supplement to the Entries of the Chinese Dictionary
Zhang Tai
(College of Literature, Linyi University, Linyi 276000, China)
Abstract:The Chinese Dictionary is the largest reference book of Chinese language, with its extensive contents, accurate analysis,accurate interpretation and abundant documentary evidence, offered extensive influence at home and abroad. However,it still exists some shortage,in such aspects as example, definition,entries etc.Th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n the deficiencies in these aspects is a beneficial supplement to the Chinese Dictionary, and also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users.
Key words:the Chinese Dictionary;entries;supplement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458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