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电影译制片中的声音创作与实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钟文

  摘 要:电影译制片是对电影的再度创作,本文从译制片的声音创作环节入手,客观分析各声音元素,探析声音制作流程和方法,试图找到一种完善的创作思路,进一步提高译制片的质量。
  关键词:译制片;声音创作;声声融合;声画融合
  1 译制片
  译制片一直是我国电影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翻译语言让不同国家的观众能够欣赏到更多语言种类的电影。近几十年来,译制片类型在电视剧、动画片、网剧等领域中也不断发展,对中外文化的传播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译制片起源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上海大戏院公映了由华侨译制的影片《一舞难忘》,这成为中国译制片配音的开端,从此以后译制片就渐渐出现在更多的舞台上。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长春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等电影制片厂最辉煌的时期,也是中国译制片配音的黄金时代。此时的译制片录音停留在模拟录音时期,录音制作水平比外国也略显落后,无法达到译制片中各个声音元素的完美还原,更谈不上艺术创作。这种条件下做出的影片声音仅能达到译制片的基本要求,相比原声会缺乏感染力。
  中国的译制片配音在进入21世纪以后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随着时代的发展,进口电影、大片中的音响制作水平都慢慢改成最先进的立体声技术,这也带动了中国译制片声音创作的发展。译制片是电影的二度创作,不仅要达到传播的目的,更要形成声画统一的艺术形式。随着科技的发展,为了让观众能够在观影时有更好的体验,就势必要打破原声电影中的人声与各类声音元素;为迎合新时代的要求,这不仅要求有更先进精良的设备,而且要求声音创作者要增强声音创作的意识。
  2 译制片声音创作流程
  译制片通过技术手段完成艺术构思的过程,给了声音创作者极大的发挥空间;译制片声音经过精心的创作过程之后融入新的血液,必然会对观众也产生情绪上的影响。所以,如何通过声音创作对译制片进行诠释,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
  译制片声音创作流程大体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录音。在录音阶段,需要将配音演员的台词重新录制,配音演员根据影片需要,把台词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声音创作者根据画面内容和对影片的理解,与配音演员沟通,保证画面与人声内容、长度的一致性和完整性,避免声画不同步而产生违和感。在此基础上丰富情绪,展现影片情感。
  译制片录音过程一般按照人物角色进行录音,配音演员在现场没有时间通读剧本和欣赏剧情;录音师在录音同时及时与演员进行沟通,帮助调整演员进入状态、投入情感,将电影中所富含的饱满情绪传达出来,并拾取真实、清晰又符合情感的人声,为后面的制作流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声音编辑。在录音环节后进入了声音编辑阶段,在此阶段,声音创作者需根据画面人物对白的口型,将拾取到的人声与之对应,做到画面中演员张口、闭口与配音人声长度一致,达到声画同步。与此同时,声音创作者还要确保配音人声的音量平衡,不能忽高忽低,影响听感;如果镜头景别发生变化,相应音量应随之调整,做到最真实的听觉感受。
  最基础的口型和音量调整好之后,可以对人声进行适当的“美化”。调整人声频率,对其进行提升和衰减能饱满人声的音色,让声音听起来富含细节。同时,将一些电话、喇叭或者回忆片段等需要用到特殊效果的声音通过频率调整、添加混响等不同效果插件来实现,以符合真实生活体验的听觉感受。
  第三,混录。在混录过程中,并不是将编辑好的人声和已有的国际声简单合成。为了让影片达到最好效果,就需要对人声与国际声作方方面面的调整。译制片的混录是将人声与国际声进行融合,调整好人声与国际声比例,如果两者不匹配会让观众造成观影体验混乱的感受。在一部完整的译制影片的声音创作过程中,对细节和整体的调整工作也非常庞大,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极高的注意力,对声音创作者是一项考验。
  3 声声融合
  国际声是为了方便一部电影在世界各国被译制而制作的一种声音,它是指一部电影中除去电影出产国语言对白之外的所有声音。其中主要包括电影音乐和动作效果,还有可能包含非影片出产国语言及配音国语言的其他语言。一部译制片作品是否使观众有代入感,声音创作占有重要地位。
  声声融合主要是在声音创作中将配音对白与国际声融合,也就是将对白与国际音中的音效、音乐、环境等声音元素进行融合,从而使影片得以构建并引导观众情感。
  国际声包含了除语言以外的所有声音元素,它从听感上为声音创作者提供许多细节上的信息。在译制片《刺客学妹》中,女主角被带回比较空旷的厂房里,房间的尽头有两个人的脚步声,激荡出的混响给了混录师听觉上的参考。混录师根据原片动效的听觉效果,对相同场景下的人物语言进行效果处理,使得同一空间中所有声音元素统一,不断提高对白与国际声之间的契合度。另外,国际声不是一成不变的,配音过程中人物对白与情绪的起伏经过二度创作后,语言表现力发生了变化,某些场景下适合原片的国际声表现力也会受到影响。在混录过程中要处理好气质风格上的細节,让译制片不仅仅是一种模仿,更是一种创作。
  4 声画融合
  对一部译制片来说,受众对画面的真实感受和声音是紧密关联的,声音和画面的配合是作品成败的关键,声音与画面的结合构建了立体的艺术效果。
  4.1 塑造人物形象
  声音是一种有声语言,也是一种传播手段。配音演员通过自己的声音,结合对影视人物的形象进行描绘。在一部影片中,人物的语言是最直观塑造人物形象的声音元素,他的音色、音调、语言习惯等,都能让观众获得极多的信息量。这对配音演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具体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以及人物在不同时候所表现的状态和内心活动后,准确地把握人物特点,进而配出相对应的人物形象。
  在这个良好的演员表达基础上,声音创作者在剪辑和混录的过程中还要进行整合和润色。经常会遇到单个人物声音听起来很饱满,但在几个人物对话的段落中就显得不均衡了。这可以通过频率的调整等,对人物音色进行美化。只有将人物语言与画面形象进行完美匹配,才能向观众呈现出一个个色彩分明的人物形象。
  4.2 空间感的表现
  电影声音创作者都在追求真实感。空间感是声音基于生活的基本属性,译制片的声音创作中不能忽视这一点,应将配音演员对白融入镜头空间中。在电影中,导演会选择不同画面景别叙述剧情、处理人物关系。译制片声音创作也要遵循影像画中空间表达的层次感,形成耳听的声音空间与眼见的画面内容协调匹配,相得益彰。因此,声音创作者必须以符合生活真实听觉习惯为前提,处理好同一空间内人物对白的层次感。在译制片《毕业会考》中,女孩遭到强暴后被带到警察局,画面中有3个层次,第一层是审问她的警官与女孩的对话,第二层是后排协警的交谈议论,第三层是远处小房间内的警察交谈。在这个片段中,声音层次感由远及近渐渐弱化,突出警察与父女的交谈,第二个层次交谈声弱化,第三层甚之,从而达到生活真实感。
  译制片声音创作并不是对原片表现的照搬,它是在经过我们感同身受二度理解后的艺术萃取和加工,在保持自然状态的同时,创作者意识到对情感萃取的侧重点不一样,声音创作者会对语言情感的倾注点进行重新选择和布局。
  《毕业会考》中,父母得知女儿遭遇不幸后,赶往医院安抚女儿,期间需要跟医生交代检查并与助理协商处理方案,在混录这个段落中,医生和助理出现在画面的近点。为了将情感聚焦在女孩的悲伤和母亲的焦躁上,混录阶段突出女孩的哭声和母亲的安慰声,弱化前景的人物语言。这种听感虽然与真实生活相矛盾,但放在当下场景中却更能表达情绪焦点。
  5 结语
  本文首先对译制片的声音制作环节进行了分类,从如何将声音创作融入译制片制作入手,目的是找到制作译制片声音较为流畅的思维。译制片的声音制作者必须具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和专业制作水平和经验,深入了解作品主题内涵和创作特点;从而在全面统筹的情况下,找到一个完善的创作思路,并用技术手段将其实现,最终呈现出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 赵楠.《影》的声音风格定位与创作解析[J].电影艺术,2019(1):133.
  [2] 王红霞.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电影声音技术发展史[J].电影艺术,2018(5).
  [3] 王晓晰.在电影后期制作中营造声音空间感的若干思考[J].新闻及传播研究,2016(上).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483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