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Stem教育视角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策略应用刍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敏维

  【摘要】Stem教育是教育改革背景下的一种有着先进教育思维理念和技术手段的模式,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就是让学生在杂乱无章的课堂学习条件和情境之中,对于多个学科的知识内容进行全面融合,让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更强、问题解决能力更突出、批判性思維更精准。本文主要对stem教育视角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策略应用进行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Stem教育视角;初中语文;教学策略;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Stem教育的内涵
  Stem教育主要指的是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
  Engineering(工程)和Mathematics(数学)的多学科、综合性
  交叉教育。Stem教育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的学者提出的。Merrill基于学科整合的视角对Stem教育进行研究,认为Stem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元学科,包括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师在内的所有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讲解和教授他们应知应会的知识内容,更为重要的是要将学习的综合思维理念、技术手段和方式方法传授给他们,助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思维发散能力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同时,他认为Stem教育并不应当仅仅局限于这四个特定的学科教学中,应当积极地向其他学科进行整合、延伸与拓展,使之向着“Stem+”的方向发展,要强化学生21世纪所应当具备和拥有的技能,包括探究的问题、问题的解决、批判性思维的形成、创新创造能力的发展等。
  二、Stem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教学内容相对淡薄、学生学习兴趣缺乏、学习参与不足、写作教学重视不够等问题,将Stem教育充分应用和贯穿于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之中,能够让学生在良好的情境之下进行学习资料的查找、自主学习感悟和交流的实施、学习方法技能的掌握,强化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进一步凸显,实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Stem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能够将工具的利用、方法的使用、知识的获取与生产过程的创新有机统一起来,强化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充分体现,循序渐进地实现学生科学态度的培养,强化学生创造性思维与理性严谨思维的锻炼与提升,实现学生人文意识的持续性提升。
  Stem教育最核心、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强化学生问题综合解决能力的培养,不管是何种层面、何种类型的问题,在Stem教育实施过程中,能够将初中语文中文章内容的理解、思想情感的把握、修辞手法的应用、写作技巧的实施等问题分成一组或者一个问题,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情景或者具体的实践等贯穿连接起来,并在学生面前进行呈现,再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形成问题发现的思路与方法、问题分析的技术与手段、问题解决的思维与路径、问题解决评价的方案或态度等,充分引导和帮助学生在“动脑思考”和“动手做”过程中,这个过程中初中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就能够得到培养与提升。
  三、Stem教育视角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策略应用
  (一)强化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导入与情境引入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情境导入和情境引入是最起始的环节,教师应当强化对教学内容的深度把握,强化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再进行具体情境的引入,让学生对于知识内容的应用场合进行学习和认知,并提出需要学生进行思考、探究和解决的问题。情境导入和情境引入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和引导学生对学习的任务和主题进行明确,将学生的思维调动和引发出来,强化学生知识学习过程中兴趣度和参与度的全面提升。这就需要教师创设出学生较为熟悉或者学生喜欢的情境,而创设的教学情境能否实现学生注意力的充分聚焦,则是Stem教育实施成败的重要衡量标准和关键基础条件。在初中语文教学情境创设中教师应当强化生活化策略实施,尽可能地让教学情境的创设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多选取那些学生兴趣度较高的内容作为素材,强化学生对学习情境的认可与认同,这个过程中能够实现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充分激引。比如,在进行《大自然的语言》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进行一些日常生活中发现的大自然的语言或者农时谚语进行查找和搜集,再让学生对于物候学基于我们生活意义的体现进行思考和谈论,强化学生探究主动性的激发,这样就能够实现学生生活与教材内容的充分衔接、有效关联,学生就会带着思考、带着兴趣去做,这一方法能够助力课堂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提升。再如,在进行《乡愁》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对于《故乡的云》这首曲目进行播放,组织学生进行跟唱,以此将学生带入到对于故乡的美好回忆之中,强化学生思乡情结的迸发。之后教师可以对《月之故乡》进行朗读,帮助和引导学生实现思乡情结的进一步深入,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孟郊的游子吟进行诵读,之后再引导学生进入到《乡愁》的学习之中,整个过程中始终以教学情境创设引领学生思维和情感,必然能够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强化课堂教学中的思维引导与思维指导
  在将学生们带入到良好的学习情境和氛围、让学生保持良好学习状态的基础上,教师应当强化对学生具体学情的把握,以教育教学的目标为依据,精心构思、周密设计一些能够对学生提供方向性且有着较强可行性的引导。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安排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充分交流、探究,实现学生思维的发散与拓展。在课堂教学中,起点和动力就是问题,而探究式教学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则是问题的设计是否足够精准、合理。恰到好处的问题设置能够将学生知识探究的欲望提振起来,将学生学习探究的热情激发出来,让学生保持高速的思维运转状态。基于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尽可能地结合教材的重点内容以及学生自学过程中存在的疑虑和困惑进行问题的设计,问题应当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师应当对问题的难易和深浅进行充分的把握,特别是要努力达到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的效果。如果问题过难,学生不知所措、无法入手,信心就会丧失,畏惧和抵触情绪就会加重,而如果问题过于简单,则没有什么可以探究的必要性和意义。因此,教师要强化对问题关联性的充分利用,由易到难进行阶梯式问题的设计,帮助和引导学生迎难而上,带着问题、带着思考、带着信心进行问题的解决。比如,在进行《孔乙己》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三个问题:①孔乙己的命运是极为悲惨的,他生活的不幸最后设置于哪个季节?②孔乙己在走向死亡的过程中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③孔乙己的死亡对于何种社会现实进行了揭示?这样的问题密切关联又层层递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解决,这个过程中就能够强化学生知识内容认知与理解的深化。   (三)强化课堂教学中的实践锻炼与制造改进
  在课堂教学中“实践锻炼与制造改进”是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发展、提升的重要阶段,其中也涉及学生基于所学知识内容的更新与升华。教师应当帮助和引导学生以合作小组为单位借助多种方式、应用多种渠道进行知识内容的学习,借助网络资源或者组织带领学生对知识内容相关的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等进行学习参观,并且对课后实践动态进行及时跟进,有计划、有目的地辅助和服务于学生的针对性学习。教育改革背景下,“互联网+教育”的实施能够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和先进的知识内容呈现手段,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更丰富的教学资料和更先进的教学手段作为辅助和支撑。就初中语文学科而言,在课前对文章内容的审视、对学生学习认知特点的把握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进行文章背景资料的搜集,对其中相关的研究资料进行全面拓展。比如,在《苏州园林》一文的教学中,由于很多学生都没有去过苏州园林,对于文章中描述的园林的位置、布局及其特征难以理解,而教师需要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对于苏州园林“务必使每一个游览者不管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的画面都是完美的”特点进行学习和认知,因此教师可以从互联网上撷取一些照片并将其制作成一个十分钟左右的《苏州园林》微视频,这样就可以将苏州园林中角落门窗的设计、远景近景的层次、花草树木的映衬、假山池沼的配合、亭台轩榭的布局等的描述与微视频中的画面形成有效融合,教师可以将自身的解说词融入微视频之中,在这样的教学“制造改进”中,学生就能够深刻地理解和认知苏州园林的设计风格与基本特点。
  (四)强化课堂教学中的交流分享与反思提升
  在学生进行知識内容的学习后,教师应当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全面总结,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微随笔的练习、展示、交流与分享,推动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在进行微随笔作品的展示中,其他同学和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作品展示者更加深入、细致地思考,带着思考、带着情感的文字表达往往能够取得理想效果,也实现了学生个性的充分表达。在此基础上,对自身的微随笔作品进行全面改进、持续提升,引导和鼓励对知识内容、写作手法、情感表达等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实现学生语言表达与应用能力的有效提升。这样在课堂微随笔的写作过程中教师应当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打破思维定式,在笔端将自身基于生活的感悟充分流露出来,而且是直抒胸臆的情感表达。比如,在进行《我也追“星”》这一口语交际活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和引导学生对于一些“追星”的资料进行收集,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对于彼此的心得进行分享,以此实现学生交际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持续提升,同时将学生基于社会现象的认识充分提升起来,引导他们树立起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认知。在进行“敬仰”和“崇拜”的理解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探讨,这样学生就能够充分理解崇拜是感情的冲动,而敬仰才是理智认知的集中体现,因此在追星的过程中绝不能盲目。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写作一篇自身崇敬的名人或者对追星的思考与认识,这样学生在课堂微随笔练习中就能够写出生动而新颖的内容,其中的观点和文字表达也非常有见解。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当将“二次创作”思维充分应用其中,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课堂微随笔,让学生们提出深化、改进和提升的意见与建议,依次进行,这样就能够在反复的提炼与润色中实现学生写作能力的持续性提升。
  参考文献
  [1]朱丽娜,叶兆宁.促进课内外融合的Stem教育实践与反思[J].语文教学研究,2018(4).
  [2]赵慧臣.STEM教育视野下中学生探究学习的设计与实施[J].现代教育技术,2017(11).
  [3]常咏梅,张雅雅.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教学活动设计与实证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8(10).
  [4]朱立伟.基于“5C”模式的STEM教学活动设计[J].教育信息技术,2018(9).
  [5]余胜泉,胡翔.Stem教育理念与跨学科整合模式[J].开放教育研究,2015(4).
  [6]蒋志辉,赵呈领.STEM教育背景下的中小学学生学习力培养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7(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528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