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改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尝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诚富

  【摘要】综观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教师话语独揽,学生长期处于服从接受地位,个性受压抑,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真正得以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共同发展的场所。因此,作为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设计好教学思路,要相信学生,把时间和空間还给学生,课堂教学要创设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悟。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问题教学 兴趣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独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应是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共同发展的场所。为此,在实际教学中我做了如下尝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使问题由抽象变为直观,使课堂充满活力与激情
  教育界流行三句话:听来的就会很快忘掉,看见的就能记住,做了的就能学会。为此,在实际教学中,我改变自己讲,学生听,自己答的教学形式,而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相互交流,营造一种学生无拘无束,积极探索的氛围,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在教学“展开与折叠”一节时,课前让学生准备了正方体盒子,长方体盒子,圆柱体、锥体盒子等,课上让学生用剪刀剪开,铺平观察展开图,然后让学生主动将展开后的图形到黑板上画出来。学生争先恐后,参与意识,表现意识大大加强。最后教师再和学生一块归纳展开图的种类,标上序号,找出每类的规律特征。另外,还让学生试着用脑去想,用手比划着如何把展开图折叠成原来的几何体,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了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学习“截一个几何体”时,利用学生准备好的土豆,萝卜,用泥制成的圆柱,圆锥作为学具,先让学生猜想出它们的截面的形状,再用小刀或菜刀切,进行验证自己的猜想,然后生与生之间进行交流。这样做既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又给学生创设了交流机会,引导他们学会合作探究。
  二、把竞争引入课堂,唤醒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协作精神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老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新课程赋予了教师课堂教学开发的权利,教师有权利和义务根据教学实际,创新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激发出更大的生机与活力。
  例如,在教学“24点游戏”时,我把全班同学分成四组,每一列为一组,对应黑板分成四栏,定好评分标准,比哪一队得分最高。规定每一组一个代表抽牌(教师手中拿一副牌),各组都抽完后,代表迅速到黑板上本组所在位置写出牌上对应的数,找到答案算式的同学到黑板上写出自己的答案,看哪一组找出的答案既多又快,然后再赋分,学生为了本组的成绩,积极参与,有的独立思考,有的三五个人商量,有的争着到黑板上写算式,有的争着抽牌,几轮下来,老师总结得分,对成绩突出的小组鼓掌祝贺,对成绩稍低的小组讲明原因,同时也进行鼓励,学生脸上洋溢着满意的笑容。那种高兴劲,不亚于奥运会上夺冠的感觉。
  借助课题实际,将学生按上、中、下合理搭配,划分学习小组,将学习效果进行量化,将竞争引入课堂,让学生为小组的荣誉而战。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中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强化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的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的问题,其可能会引发更多的思考。
  在教学“探索规律”一节时,我问:“根据日历表的结构,你能提出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呢?”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观察,争着到黑板上把自己的问题写出来,如:一个横行中,相邻三个数的和是中间数的几倍?一竖列中从上到下有什么规律?如果用一个正方形框架框出四个数,这四个数中,存在何种关系呢?若框住一个十字架呢?左斜相邻三个数有何关系呢?等等。然后,我再组织学生互相交流,引导学生说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对思维含量较强的问题大加赞扬,给他们竖起大拇指。真正做到让学生充分发扬民主,平等交流,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们个个都跃跃欲试。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一节课时,在巩固训练环节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问题设计:仔细观察下题中信息,你能提出一个问题并加以解决吗?
   小明:阿姨,我要1听果奶和4听可乐。
  售货员:一听可乐比一听果奶多0.5元。
   小明:给你20元。
   售货员:找你3元。
   学生提出:一听可乐和一听果奶各多少元,买两听可乐与三听果奶共需多少元钱等。然后让提出问题的学生到黑板上去板演。
  “问题教学”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对解决实际问题的帮助,认识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整堂课,师生全身心的融入其中,彰显了课堂的生命魅力。
  四、澄清易错点,明晰知识点;利用好评语的语言魅力,注重情感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教学备课中,我总是提前预测哪个学生会在哪道题目上出现哪种错误,课上让这个学生板演,把错误暴露出来,再集体订正。订正时经常问:这一步用到了哪个知识点?这一步错,错在哪里?谁会解答?谁还有不明白的地方?谁能为她解答?做这类题,今后你要注意什么,你有何收获?让师生间,生与生之间进行充分的交流,使混沌的知识得到澄清,同时也使课堂变成了一个宽松和谐、积极向上,具有民主气氛和科学气息的学习气场。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教师要注重课堂评价,点燃学生智慧火花。课上学生做题时,我及时捕捉信息,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使学生得到尊重,体验成就感。如在教学解方程2-(1-x)=-2时,我观察到某学生并未先去括号,而是变形为1-x=2+2,看到他的解法,我及时对他做出如下评价:你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非常棒。我看到这个同学笑嘻嘻的。从此,这位学生经常到办公室问我数学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可见,鼓励和表扬对学生是多么的重要。老师可以通过明确而富有激情的语言、亲切而细腻的动作,多给学生一些“你能行”的心理暗示,使他们生活在自信和希望当中,不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积极主动地越来越多地参与进来,增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总之,我充分利用教材的开放性,努力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唤醒学生的表达欲望,放飞他们想象的翅膀,给予他们自由表达的空间,还学生一个美丽、新奇、童真和灵性的世界。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新课程课堂教学探索系列——探究式学习.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03).
  [2]郑金洲.新课程课堂教学探索系列——自主学习.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01).
  [3]郑金洲.新课程课堂教学探索系列——合作学习.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53595.htm